杨秀文
摘 要:不深入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中去是体会不到小学数学教学的“不简单”的。主要从小学数学教学所需要的学识水平、准确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用心”教书、课堂管理以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五个方面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不简单”。试图让人们更加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小学数学教学,有更多的专家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有更多的数学教师真正“会教”小学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不简单;课堂管理;实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也需要“高屋建瓴”
“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谁都明白,但这桶水到底要多大一桶水呢?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小学数学四年级要教学的内容,大多数的教科书都是做这样的两个实验让学生体会,一个是用木条做一个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拉不动”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另一个是用木条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拉得动”体会到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也是按照教科书的这种安排来进行教学的,而且大多数的教师也是这样理解的。但如果学生问你:“红领巾是三角形的,为什么那么容易变形呢?”或是问你:“课桌面是长方形的,为什么很稳定呢?”面对这两个问题,你怎么回答呢?
那么我们要让小学生体会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到底是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几何学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定义是:当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固定后,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固定了。物理学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描述是:在同等条件下,用相同材料做成的三角形比其他的多边形稳固。同时,也正是因为三角形具有几何学意义的稳定性才使得它具有物理学意义的稳定性。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把这些都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理解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要注意两点:(1)不要单纯用“拉不拉得动”作为“稳定性”的标准,而应该用“拉过以后有没有改变形状”作为标准;(2)让学生亲手做木条多边形,首先让学生用三根木条(每个学生所得到的材料要一样)做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一旦确定,做出的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肯定相同,从而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做四边形、五边形,让学生体会到其他的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通过这两点让学生区分“稳定性”和“稳固性”,体会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真正含义。
而怎样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那两个问题呢?我想主要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主要指的是“三边确定,三角形大小和形状也确定”这个几何学意义的稳定性,不能因为“红领巾柔软”就说三角形不稳定,不能因为“桌面牢固”就说长方形具有稳定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管理很关键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但往往在面对调皮学生时束手无策,面对乱哄哄的课堂气急败坏,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没法正常实施,让课堂教学教学变得低效,而且很有可能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教师和学生都饱受煎熬。而与此相反一种情况是: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利开展,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措施,短期内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但从长期来看,无疑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越来越讨厌数学,更严重的可能会禁锢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他们不敢标新立异,不敢越雷池半步。
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呢?有一本书我觉得写得很好、很透彻,那就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课堂管理的策略》。书中通过理论阐述,使教师了解课堂管理行为的含义,更新课堂管理的观念,同时着重介绍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力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行为更科学、更有效。
三、要理解和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很多人理解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能总是单纯拿它和工厂生产的产品作比较,认为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实效性越强。其实不然,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绝不单指这一点,那还有些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的发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在过程中积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延续学生对数学的喜欢,持续拉动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有助于数学课程目标的实现结论。
从孙晓天教授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1)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关注学生经历数学化,而数学化又分成水平数学化和垂直数学化,也就是既要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要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对数学活动过程的经验积累;(3)关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4)关注教学要达到的知识目标。
综上所述,小数数学教学虽然很“小”,但是却能小中见大,小学数学教学也是一门“大”学问,我们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把小学数学教学看简单了,因为它真的“不简单”,它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去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 重庆市璧山县河边小学校)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