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丽
摘 要:在教学中,课伊始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就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解疑、悟疑,从而深刻地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质疑能力;趣;导;读
质疑是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我在教学时把质疑放在第一位,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质疑作先导。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低年级学生质疑能力呢?下面谈自己的一点拙见,以抛砖引玉。
一、疑中生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从小肯质疑、肯动脑,问题的提出过程其实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于是课堂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带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教学《不懂就问》一文时,先出示孙中山照片,学生自然有问题提出:“他是谁?”教师可简介孙中山生平,此时再出示课题,学生举手的更多了,问孙中山不懂什么,问了什么问题,老师如何回答的……原本离学生较远的文本一下子激活了,他们学文兴趣盎然。再如,教学《狮子和兔子》一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狮子和兔子图片,学生叫出它们的名字后再质疑,问的问题贴近课文,急着要读课文,在课文找答案。学生生成了很多疑问,变“苦疑”为“乐疑”,变“要我提”为“我要提”,从而使学生提得轻松、主动而富有创意,即使遇到困难,也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效力。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稳固的质疑兴趣——良好的质疑习惯。因此,这第一步我就在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兴趣方面下功夫。
二、导中会疑
“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善问会疑,教师就要“教以渔”。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会质疑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一个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教师平时就应该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课前、课间我常抽些时间呆在班上,这样身体之间距离的缩小,带来心灵的贴近,即使你没说什么,也会使低年级学生感到亲切。间或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脑勺,聊聊家常,这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带给小学生的信息是强烈的——老师很喜欢我!他们将以更多的近乎崇拜的“喜欢”来回应你。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教师就不用担心在课堂上出现这样一个尴尬的场面——教师焦急地注视着学生:“你有什么要问吗?”学生一个个呆若木鸡,拘谨得不敢抬起头来。在请学生质疑时,我们教师应时常说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如“大胆提”“说错了没关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之类的话,再加上一些鼓励性的微笑、信赖的点头,学生大多会畅所欲言。学生有了产生疑问的氛围,还得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懂得如何提出疑问。
1.识字、解词中质疑
在学习生字或理解句子意思时,引导学生对形声字或形近字提出疑问。比如,“距”“拒”有什么异同之处?“娘、朗、郎、狼、跟”怎样区别?如,课文《我必须去》中的“我”是谁?为什么必须去呢?文中“失信”是什么意思?
2.抓住课题质疑
文章的课题是文眼,常常可以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所以,很好地对课题进行质疑,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以及概括能力。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文大都是叙事性的,有写人的,也有写动物的。这类文章要求学生理清谁(什么)、做什么、为什么做、结果怎样。如,课文《一件好事》,学生就针对上面的提示,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谁做什么好事?(2)她们为什么要做好事?(3)怎么做的?(4)结果怎样?
3.针对标点质疑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般是不会对标点符号产生疑问的。所以教师平时应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想某个句子为什么用“?”“!”或“。”,这样用好在哪里?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读书时就会注意到标点符号了。如,课文《我必须去》一文中的句子:“她对爸爸说:‘是啊,我必须去!”就有学生会问:“为什么要这样使用标点符号?”这样一问,让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标点的用法上,然后思考为什么这样用,让学生充分领会文中作者使用标点的准确性,同时体会文中的语感,这样对学生也是一种标点的积累。看来,学生对标点的质疑有时还能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呢!
4.在讲读课文中的质疑
最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在讲读课文后提出的。教师应时常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或是给课文中已有的故事情节进行续写,从而产生疑问。如,在教学《一片树叶》时,有个学生续编故事,写到了一个这样的情节:“小猪来了,看见小椿树……”有个学生在听了他的续编故事后,问:“看见椿树一片叶子也没有了小猪会怎么说?”这个学生是真的进入故事情节中了。接着让学生激烈地讨论、合理地想象后,学生应该会从中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应如何爱护小树,保护环境,这样又是对学生深刻的教育。
5.抓反复出现处质疑
如课文《春风》,文中两次出现了“春风轻轻地吹着口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6.抓细微差别处质疑
如课文《狮子和兔子》,兔子为给狮子解决问题的三次对话,教学时可以针对这几种语言现象进行提问。
7.抓课文结尾处质疑
课文《小山羊和小灰兔》的结尾处写道:“明天早晨还要不要等小灰兔呢?小山羊心里犹豫起来。”课文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呢?
布鲁姆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的确,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三、读中悟疑
有了质疑的兴趣,学会了质疑的方法,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解疑、悟疑呢?
1.初步读文,解决显而易见的问题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难懂大问题
3.抓住重点词段反复朗读,读出情、读出味
4.分角色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5.小组比赛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读贯穿课的始末,让读代替教师多余的讲解,真正让学生读中感悟,确实难懂需要引导的,再做简单必要的讲解。
总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者先要会疑。”学生有“疑”就会激活思维,会“疑”就会不断去“探究”,最终达到真正能“悟”的境界。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南塘小学)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