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小玲
从韩国创造型经济谈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文刘小玲
作者于今年8月有幸受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的邀请,赴首尔参加“韩中科技创新论坛”,并实地了解了韩国正在大力推行的“创造型经济”(Creative Economy)。联系上海当前热议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本文结合韩国的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韩国近些年来的创新实力引人瞩目,文化和创意输出所引发的“韩流”威力更是让人不敢小觑。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联合发布的《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韩国创新能力排名第16位,中国在第29位。但韩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动力也面临隐忧:首先,韩国的创新能力过于集中在大企业。前20家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占了全部企业研发的52.0%,资产排名前十位集团所属的83家上市公司,销售总额占据了韩国GDP的80%,其中前五名企业的销售总额就占据了GDP的近60%,“财阀症”已然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这种风险目前正因为韩国大企业的负债率上升而变得越来越突出,也挤占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其次,当代技术创新范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技术创新环境从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技术创新焦点从制造业为主转向产品与服务融合创新,技术价值观从科学家自身对技术的情感爱好转向消费者体验,这就要求技术与产业结合时要另辟蹊径。第三,韩国人口出生率长期低迷(近几年一直徘徊在1.1-1.3%之间),加上国土面积狭小,重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上述种种因素,迫使韩国经济必须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增长,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在2013年,现任总统朴槿惠上台之后,大力推动创造型经济。所谓的创造型经济,指的是“为了产生高附加值的市场和产业,通过有创意的想象力和想法与文化以及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融合,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俗来说,创造型产业有点类似融合了信息技术的文化创意产业,或者是制造业创意产业。它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高附加值、低能耗;高知识密集度,低体力成本;高经济带动效应,低负面反应。
建设创造型经济,韩国确定了三大目标:通过创造和改革增加工作岗位和扩大市场;增强创造经济的全球领导力;建设一个尊重创意并让其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为实现这三大目标,政府还提出了6大战略:打造一个奖励创意并容易实现创业的社会环境;让风险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成为创造经济的主力军并大力开拓全球市场;创造可以开拓新产业和新市场的新增长动力;培养拥有梦想和挑战精神的创意人才;加强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能力;培养国民和韩国政府共同参与的创造经济文化。
具体而言,聚焦四项主要工作:
一是加强了投入。今年将投入6.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今后5年共投入40多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300亿元),到2017年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人比例由目前的13%提高到18%,促进创业活动,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二是成立由各政府部门牵头推动的项目(表1),韩国科技政策研究院(STEPI)、信息通信政策研究院等机构预测,若上述政策执行顺利的话,到2017年新增工作岗位将达40.8万个,科技和ICT在提高就业率方面会发挥核心作用。
表1 韩国政府部门牵头推动的创造型经济建设项目
三是启动了创意网上平台(Creative Economy Town)的建设。这是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相当于我国的科技部)为了推进创造经济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创意(idea)交易网上平台,个人和企业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提出idea,其中有商业价值的idea将得到政府、公共机构、企业的投资进行商业化;通过Creative Economy Town成功进行商业化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收益额全部归最初提出idea的个人或企业所有。除了这个网上平台之外,未来创造科学部还在准备组建实体化的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主要是为地方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企业服务,支持企业的发展和进军国际市场,并为此提供有关机构和有关国家投资项目的联系。目前已经在大田市和大邱市组建了两家中心,今后还将扩大创新中心的覆盖范围。
四是帮助企业开拓新产业和新市场。实施“创造力维生素工程”(Creative Vitamin Project,维生素A = 农业+ICT,维生素C=文化+ICT),2013年作为工程准备阶段,启动了10个课题。
韩国推动创造型经济发展的举措成效到底如何?现在评价可能还为之尚早,毕竟一批项目才启动不久。韩国自己也在考虑创造型经济可能遇到的困难,比如创造型产业是否可以脱离制造业而引领国家的发展?创造型产业在哪里培育或比较容易从哪里自发成长起来?是发达城市、传统文化活跃地区、科技园区、还是产业基地?创造型文化在发展创造型产业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如何保证软设施到位,比如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等等。
纵观韩国政府推动创造型经济的行动,结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政府作为。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中, 韩国的经济模式应该说是非常有特色的。这种模式既不同于欧美国家的“企业自主型”市场经济模式, 也不同于香港政府的“积极的不干预主义”, 与日本的“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也有不少差异。韩国政府所实行的是经济上的“积极干预主义”。从长期经济战略的确定,到具体的短期经济计划的出台,再到与实现经济计划密切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 韩国政府都亲力为之。这一点正显示出韩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及其作用, 是其它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远不能及的。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非常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作用体现在哪里?首先应该是经济治理模式的转变,政府政策目标由促进有形要素积累向促进创新和知识资本积累转变,经济发展需要更好的市场环境、创新队伍,以及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这些是韩国政府比较看重的。
关注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韩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3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9%,创造价值占GDP的50%。但中小企业规模下,资金力量薄弱,截止到2013年10月,韩国共有28440家企业研发中心,但中小企业拥有50人以上研发中心的只占中小企业研发中心总数的2.1%;5-49人的占47.9%,5人以下的占50.0%。这也就是朴槿惠在就职演讲中再次强调“经济民主化”的真正所指,要破除其父亲朴正熙一手打造的“小国家、大企业”模式,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得到发展,小企业犹如经济体的造血细胞,它们应承担向更高级组织输送创新血液的主要功能。上海也有中小微型企业39.7万户(2013年底),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从业人员883万人,占全市企业人员总数的75.2%。中小企业和初创型企业是经济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主体,也是最需要技术支援的主体。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及其与新业态的融合。近20年来,韩国在面对两次金融危机的表现都非常糟糕,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遭受重创,经济增长率在两年内从6%跌到负6%;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又使得韩国经济出现零增长。金融危机后,人们对本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普遍认为:韩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沿用外延扩张型和速度型发展模式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和深化的重要原因。因此,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重重困难,韩国政府依靠科技力量,重组了未来创造科学部,希望以科技创新与新业态的深度融合,特别是跨学科的研究,来重新塑造韩国未来的竞争力。
注重在学校教育中培育企业家精神。说起韩国企业家,人们很容易想起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吉、现代集团的创始人郑周永、浦项钢铁集团名誉会长朴泰俊等人。韩国企业家精神当中很特别的一点是“使命感”,以“向右精神”最为广泛流传。据说当年朴泰俊在创业过程中谈到:“我们是花上一代用血汗换来的钱建设工厂,所以不能失败;要是失败我们对不住在日本侵略铁蹄下去世的先辈们,应该集体向右转跳进永日湾的大海!”后来这句话被概括成“向右精神”来表达“为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视死如归的创业精神”。韩国的经济开发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但几乎每隔10年就能完成一次大范围的产业升级,这得益于韩国的企业家精神。为进一步在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培育企业家精神,韩国在2009年的时候,就对国家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新的课程包含为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的创新课程和品格课程,意在鼓励自我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大课制,鼓励学科知识交叉;引入创造型实践活动,加强探索性的深度学习。
产业实力与文化实力相融合。纵观创造型经济和创造型产业,其核心是有创意的想法,必然包含着文化因素。所以,韩国推动创造型经济,不仅关注产业、产值、就业,而且还关心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朴槿惠在总统宣誓就职前就曾表示,要开创“经济复兴、国民幸福、文化兴盛的充满希望的新时代”,通过文化与科技结合,产业经济与文化因素结合,进一步提高了韩国的软实力,并促进了韩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这就启发我们,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除了能产生一批国际上领先的技术产品之外,还要有文化输出,科学文化或创新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至关重要。否则,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外表华丽的土豪。
(作者系上海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