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扬宗
国家科学院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引擎。虽然早在17世纪康熙皇帝就听说过法国科学院,但过了200多年,中国才建立自己的国家科学院——中央研究院。国家对科学事业支持不足,国立科研机构迟迟没有建立起来,是中国近现代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说中的“格物穷理院”
国家科学院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而出现的,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少科学史专家甚至称之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引擎。17世纪后半叶,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1660年),法国建立了皇家科学院(1666年)。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模式,前者根植于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自主性较强;后者更像是法国公务服务系统的一个分支,获得国家的赞助因而深受国家的影响。随后欧洲大陆出现的普鲁士科学院、圣彼得堡科学院等都是仿效法国科学院建立起来的,都对所在国的科学事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之际,西方科学也开始传入中国。法国皇家科学院建立后不久,法王路易十四派遣张诚、白晋等五位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并进行科学活动,他们被委任为法国科学院的通讯员。有记载表明,白晋等人曾向康熙帝介绍法国科学院,当时称之为“格物穷理院”。据说康熙帝有意建立皇家科学院,然而他授意在畅春园成立的蒙养斋算学馆并不是研究机构,只是一个编撰御制书籍的临时场所。后来雍正帝的八旗官学虽有算学一门,乾隆帝还有国子监算学,但都不是近代意义的研究机构。
纸上的“考文苑”和“中央学会”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大开,西方科学再次进入中国。然而清政府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发展科学技术。清末虽然翻译了一些科技书籍,建立了几所专门技术学堂,1904~1905年还废除了科举制度,将科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终清之世,中国都没有一所自己的科研机构。
“中华民国”建立后,有识之士痛感国家的落后缘于科学落后,呼吁国家支持科学事业,建立国家科学院。民国元年,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就倡议仿效法兰西学院建立“函夏考文苑”。他还开列了19人的“苑士”名单,数学家华蘅芳是其中唯一的科学家,然而那时候华氏去世都已10年,马相伯却不知道。可见那时中国并没有什么科学家,这个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法令,筹划设立国家最高学术研究中心“中央学会”,以“研究学术、增进文化”为宗旨,但只筹备了一年就被废止了。
国家科学院的最终建立
“五四”运动前后,一批欧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归国,我国大学的科学专业教学水平迅速提高。随着北伐成功,南北统一,我国的国家科学院终于得以建立起来。
1923年2月,国会议员黄素攻提出了建立专门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国立科学院”的议案。1924年冬,孙中山曾提议成立全国最高学术机构——中央学术院。由于政局未稳、孙中山去世等原因,以上提议都没有实现。直到北伐战争期间,很偶然的原因,我国的国家科学院才开始正式筹备。
1927年4月17日,即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一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会议,李石曾在会议结束前突然提议建立中央研究院,蔡元培等人附议。蒋介石为了酬谢蔡、李等元老对他发动清党的鼎力支持,赞成这一议案立即通过。中研院最初的名称是“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但在筹备的过程中更名为“国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9日,中研院在上海召开第一次院务会议,正式宣告成立,蔡元培任创院院长。1949年之前,中研院先后建立有天文、气象、物理、化学、工学、地质、历史语言、社会、心理、动物、植物、数学、医学(筹)等研究所。
1929年9月9日,李石曾任院长的北平研究院成立,隶属于教育部。该院先后设有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史学、地质学、镭学(后改为原子学)、药物等研究所。
在中研院、平研院成立后,一批国立、私立大学也建立起一批研究所。同时私立的科研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从此,中国才开始有以研究为职业的现代科学家。到抗战爆发前,科教事业经过所谓“黄金十年”的发展,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
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大陆撤退时,中研院的绝大部分和整个北平研究院都留了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主要是以这两个机构为基础重新组建而来的。中国科学院的成立,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进入了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来源:《中国科学报》,2014-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