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
一
杨晓红女士的散文集《身边的风景》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将这本装帧雅致、油墨飘香的崭新集子捧在手中,在一个深秋初冬的午后一边品茗一边细细读来,对我来说是件赏心悦目的快事。
二
文如其人,诚心明意。
书中的文字,似清徐而不失棉厚的三月风迎面而来。——明快、和畅中充满着雅致与洒脱。
杨晓红女士是河南洛宁人,她从小就有文学美梦、甘当缪斯情人。后从事编辑行业,与文学更是亲近。“稍有闲暇,偶逢机遇,便眷眷执笔不舍”。情之所至,随心而发,率性而文,琳琅满目,遂结集成《身边的风景》。该书共有六部分。分别为,第一辑:闲情逸致;第二辑:田园风光;第三辑:桑梓寻梦;第四辑:异域风情;第五辑:写真纪时;第六辑:世俗杂谈。
散文集取名《身边的风景》。其实,在同事、亲朋、熟人的眼中晓红女士本人又何尝不是大家身边的一道靓丽风景:
其身材高挑、相貌端庄、气定神闲、谈吐优雅,可谓美女;
其善于编辑、精通管理、能作文章、有书卷气,可谓才女;
其怀揣良知、爱其所爱、虽为巾帼、身有侠气,可谓侠女。
集美女、才女、侠女于一身的人生,岂能不多姿多彩、风光无限?
三
散文易写,万事万物皆可入文,纵横运墨皆能成章。
但写好很难,每个人只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积累出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晓红女士的散文就写出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读《身边的风景》,读到了爱,读出了憎。
我喜欢 “世相杂议”系列散文。在《借我一双慧眼》《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切问题皆不成问题》中,作者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分别对使假掺假,甚至社会上一些食品中大量出现三聚氰胺、吊白块、苏丹红等化学原料及拜金主义、携钱通吃等丑恶现象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切齿与深醒。但最能令我读后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她在“写真纪实”系列之《不见经传的英雄》中讲述她的伯父杨逢春。
杨逢春是其故乡洛宁县著名革命烈士温旭阳的学生。老师的教诲和革命的影响,在他年轻的心中播下了不畏强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日本人占领洛宁,当时的政府跑了、国军跑了,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纷纷“跑老日”。杨逢春不甘受辱,变卖了家中的几棵楸树,买了支旧手枪自发抗日。在一次战斗中,和同伴转移到一个依着高崖的土窑洞袭击四面包围的日寇,终因子弹打光,这两位热血青年双双被恼羞成怒、凶狠无比的鬼子打成了血肉模糊的马蜂窝状。
——这是1943年春天的事,杨逢春牺牲时年仅23岁。
六十多年后,晓红和她的同族哥嫂一起回到故乡,“寻梦乌龙山”,希望能寻觅到伯伯牺牲地和墓葬地,然而大开发等同于大开挖,昔日的绿水青山,现在到处是残渣乱石。
六十多年的岁月沧桑,父老乡亲们也鲜有人知道英雄其人其事了。无处可觅,只有失望而归。
英烈只能仅存在后代亲人的记忆中。如果说遗物,那就是留在晓红父亲书房影集中一张陈旧、发黄的小照片。
——读到此处,令人心情难以平静: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乃大丈夫大情大爱大义啊!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又想,古来何物是经纶,一片青山了此身。
英雄可以不问出处,但也总不能没有归处呀!
不禁感慨万端而又别是滋味在心头。我想起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中那振聋发聩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祈祷,只要中华民族江山不倒,愿”杨逢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英雄和所有仁人志士一样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不朽。
四
有人说,女人是水,其实女作家所写的散文也是水。只是水与水大不相同,或悬如瀑布,或汹如江海,或浑如深潭,或如人造纯净水。
晓红女士的散文则如大山深处的山泉水——自自然然、清清亮亮。
作为一名知识女性,晓红对身边的美好敏于感悟。她将心灵与情感的投入、精神与思想的滋养,倾诉在字里行间。读《身边的风景》,可以读到真,读出情。
在《花开知时节》《用花儿抚平》《卑微的花儿也绚烂》《邂逅美丽》《重生的紫罗兰》等文章里,她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探索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富有生活气息和人生哲理,颇有艺术美感。读后抚慰心灵,激扬智慧。
晓红深爱着她所生活的城市——古都洛阳。
“洛阳地脉最相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在《牡丹园赏花偶遇》中,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灵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洛阳牡丹多姿多彩的美好与赏花人多种多样的欢喜。
不料,“刚走出这花海林木”,竟邂逅了被众人簇拥的著名歌星宋祖英。作者对宋祖英为一个小姑娘的签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及关爱细节,描写得细致入微,让人满怀喜悦而又深受感动。
读到此处,歌美、人美、心更美的宋祖英,一下子变成了华贵高洁而又可亲可爱的“牡丹仙子”。
洛宁是晓红的故乡,洛宁是个好地方,天地多情。
那里有好山好水、茂林修竹。漫山遍野的竹海,彰显生命的蓬勃活力和人格化的气节力量。
浓浓的亲情、乡情,晓红默默倾诉在《桑梓寻梦》系列的多篇文章之中。
但在飞速变革、人心浮躁的当下,许多不该消失的风景、不该消失的美好消失了,并且永远地消失了。晓红多年后故地重游,寻寻觅觅,梦已难圆。
“梦在心中,回首寻觅,它已失落,过去的美好早已远去,留在记忆里的片段已无法从现实中重温,只能固化成心里的风景”。——《寻梦乌龙山》
这种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感慨、叹息与无奈,扩大了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空间。endprint
古人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英雄本色,名士风流,实在是很难企及的。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读书人,不论男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想,对于晓红女士,亦如此。
五
故园情深。对故乡美好和对往昔趣事的眷恋、追忆,是晓红女士散文的又一突出侧重点。
读《身边的风景》,我还读出了共鸣。
关于读书,她写到,她小时候恰逢“读书无用”跋扈,政治摆布教育,停课已成常态,通常无书可读。偶得违禁小说,晨昏偷看,梦牵魂绕。在《祝福你,故乡》一文中,晓红写到她看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第二次握手》,厚厚的一本,下午拿到手,通宵达旦一气看完。读到此处,于我心有戚戚焉。不禁兴奋起来,知音呀!
因为,我看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也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思绪飞跃,忆起往昔来。
那时,我正读中学,家居住在焦枝铁路南线的一个小站上,刚刚学会哼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外婆的澎湖湾》等流行歌曲,因几次向人借阅不成,便费尽周折筹款购得一本,当时好像也只有一元多钱。
书中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感人肺腑。几天里,迷恋其中,心驰神往、眼界大开:
原来,青春、友谊、爱情、文明、真理可以如此美好!
引人入胜,荡气回肠。
如此千种风情,岂能自己独享。
于是,一段时间后,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便在几个要好的同学中流传,他们读后也大喜过望。兴奋之余,便常有人与我握手致以问候道:
“这是第一次握手!”
“这是第二次握手!”
“这是第N次握手!”
彼此心照不宣,其喜洋洋者也。
......
后来,传着传着,这本书竟没了下落、不知去向。
今日算来,与《第二次握手》虽然阔别三十多年,但书中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部分精彩的细节描写、周总理富有个性的话语、连同书中引用的《钗头凤》的凄美词句却长留心中。
阅读晓红文章,忆起自己往事。这,就是文学欣赏中司空见惯的共鸣现象。大概也算是“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吧。
六
深受大家敬重的河洛文学名家、大家叶鹏老师如是说:“晓红的散文,语言简朴率真,平平淡淡叙事,温柔亲切抒情,捧出一颗心来,含笑迎人。清代散文大家姚鼐说:‘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措语遣意,有若自然生成者。平淡见真情,本真作文,本真做人。”诚哉斯言,美哉斯言,我很以为然。
天道酬勤,晓红女士管理事务繁忙、工作头绪繁多,仍能爱其所爱,笔耕不辍成绩斐然,实在令人钦佩。作为同龄人,我由衷的祝愿我的良师益友晓红女士再创创作佳绩,事业更有作为。因为我们幸逢太平盛世,又值人生盛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更多好梦会开花。
愿更多文友奋然前行。
责任编辑 杨丽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