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庆业 陈建成 张贞
由于长期的毁林开垦,土地沙漠化加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999年,中央决定从四川、甘肃以及陕西三省开始试点退耕还林工程,自此我国大规模退耕还林拉开帷幕。退耕还林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造林数量最多、效果最为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从涉及范围来看,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79个县级单位,涉及1.24亿农民,涉及面远超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其他生态工程。我国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果,国土绿化面积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抑制了土壤沙漠化,农林业不断发展增速、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众多学者对该工程产生的效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孙德祥等对宁夏盐池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分项效益构成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了该工程的4个分项效益及综合效益,最后应用GM(1,1)灰色模型对各种效益进行预测评价。杨旭东以国内外相关组织构建的退耕还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建立了由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分项效益20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最后通过对研究区农户进行调查、专项统计监测及野外试验监测等手段获得相关数据,对秭归县三大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目前,在退耕还林工程和其他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中,往往是选择一种评价方法评价各地区效益,最后得出多种不同的排序结果。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每一种评价方法由于机理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所以仅用一种评价方法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第二,选择效益评价方法时不够客观。单一评价方法众多,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而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一般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另外,对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的评价主要是静态的评价,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该工程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趋势,因而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各退耕区效益变化的规律。鉴于此,本文基于实地观测数据和相关调研资料,利用组合评价模型分析各典型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动态变化特征,以便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及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开展其他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提供借鉴。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退耕还林活动、退耕还林成果及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影响与作用,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的依据。根据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相结合、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内涵的深入理解,本文构建了由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指标层4个纵向层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横向子系统共计20项指标组成的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生态效益指标10项,经济效益指标6项,社会效益指标4项。
表1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在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和其他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实践中,都是选用某种单一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各个地区的效益进行评价。各单一评价方法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机理不同,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独特优势,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同一个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一般并不完全相同。对此,人们的想法自然就是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以弥补各单一评价方法的缺点,尽可能多地利用评价对象的信息,从而得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这种综合的技术,就是组合评价法。在保证评价方法正确性和适用性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组合评价技术,可以减少单一评价方法产生的偏差,有利于提高评价的水平和精度。
在众多单一评价方法中,熵权法能够较好地提取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且计算过程简单易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样本量大小并无严格限制,该方法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使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优劣解距离法灵活方便、适应性强,不管是大样本还是小样本、多指标还是少指标都适用。功效系数法能够从不同侧面针对评价对象的复杂性进行评分,在各项评价指标值相差较大的情况下,误差较小,能够客观反映评价对象实际状况。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参评单位不多等特点选用优劣解距离法、熵权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等四种方法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单一评价。
本文选用的组合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主要是从权重的组合、方法的组合和评价结果的组合等三个方面对组合评价进行研究。权重组合的方法,并没有考虑权重的直接组合给最终结果所带来的影响,这样所获得的最终评价值是否离真实结论最近,是否能够达到最终评价值或评价结论的最优,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理想排序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在方法的组合方面,对方法组合模型的归纳、对方法集合效果的讨论比较少,不少组合方法只是简单的“合并组合”而非“有机组合”。基于评价排序的组合评价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都是以排序的序次作为分数进行组合的,其基本思路是,当多方法评价排序值中有多数方法的结论比较一致而少数方法排序不一致时,应采用前者的结论。在评价排序的三种常用组合评价方法中,平均值法计算简单,且在平方损失函数最小标准下最优。鉴于此,本文为了合理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根据各评价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分析,选用基于平均值法的评价排序组合方法进行评价。
平均值组合评价法步骤。设 rik为 xi(i=1,2,…n,k=1,2,…p)方案在第k种方法下所排的位次。先用排序打分法将每种方法排序的名次rik转换成分数Rik(Rik=n-rik+1),即第l名得n分,…,第n名得1分,第k名得n-k+1分。其中,如有相同的名次,则取这几个位置的平均分,然后计算不同方法得分的平均值,按平均值重新排序。若有两个方案,则计算不同方法下得分的标准差 σi(σi=,标准小者为优。
2010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我国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课题。该课题选择了川鄂山地区(四川、湖北、重庆)、东南红壤丘陵区 (江西、湖南、广西)、云贵高原区(云南、贵州)、海岛丘陵区(海南)、淮阳丘陵区(安徽)五个生态类型区的10个典型县,作为效益监测与评价的基地。这10个典型县分别为:四川洪雅县、湖北秭归县、重庆合川区、江西信丰县、湖南慈利县、广西平果县、云南巧家县、贵州黎平县、海南儋州市和安徽全椒县。本文以这10个典型县为案例,根据组合评价模型对各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实证分析。
对各典型县主要退耕还林模式进行实地观测和取样分析,以获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计算所需的基础数据,利用生态效益实物计量公式,可计算得到各典型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各项指标数据。通过查阅各省统计年鉴、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等相关年鉴资料,可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关指标计算的基础数据。
表2 10个典型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单一评价排名
我们选择了2007年、2009年和2011年三个典型年份对各县综合效益水平进行动态比较,两年的时间间隔可以清晰呈现出各县效益水平的变化趋势。本文收集整理了10个典型县2007年、2009年、2011年三年各项指标数据(原始数据略),分别选取四种单一评价法(优劣解距离法、熵权法、灰色关联法和功效系数法),对10个典型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其中,灰色关联法评价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完成,优劣解距离法、熵权法和功效系数法评价采用Excel完成,结果见表2。
将各县域的排名转换为得分,进而求得各县的得分均值及标准差,根据得分均值及标准差对各县进行排序。按照平均值组合评价的原理与步骤,得到各县2007年、2009年和2011年三年的综合效益组合评价结果及排名走势(见表3)。
总体来看,经过10余年退耕还林建设,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快速提高,生态效益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还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地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但由于各地区退耕规模不一样,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不同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如政府组织是否得力、政策宣传是否到位等),各地区自退耕以来所取得的综合效益存在着一定差异。
表3 10个典型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组合评价排名与走势
根据表3中各县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组合评价排名走势来看,合川、信丰县和儋州呈上升趋势,其中合川综合效益排名由2007年的第5上升到2009年的第4,2011年再升一位,排名第3;信丰县2009年比2007年前进1位,2011年则保持第8名的位置;儋州2007年和2009年均为第7名,2011年上升到第6名。洪雅县、平果县、黎平县、全椒县呈下降趋势,其中,洪雅县在 2007年排名第1,2009年下跌至第2,2011年又下降两位,排名第4;平果县2007年和2009年均排名第6,2011年则下降一位,排名第7;黎平县2009年比2007年下降一位,2011年仍保持在第5名;全椒县由2007年的第8名下降到2009年的第9名,2011年仍保持在第9名。秭归县和慈利县则有所波动,其中秭归县2007年排名第2,2009年下跌至第3,2011年又回升至第1;慈利县2007年排名第3,2009年上升至第1,2011年又回落至第2。巧家县排名保持不变,均为最后一位。
由于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阶段性建设成果。但从长远来看,要确保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各项效益的长期发挥,必须结合实际,进一步解决好退耕农户的生产和生计,建立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只有在退耕还林工程中能够得到实惠,农户才会主动地退耕还林。因而,政府需要结合国家政策以及农户的实际需求,采用税收优惠和补贴奖励方式,对还林的农户进行适当奖励。进一步加大对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这有利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施行,也能弥补退耕还林农户经济上的损失。
涉及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有相当一部分素质技能较低,难以从事耕种以外的职业。更多的农户,在失去耕地之后,只能选择一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体力劳动,而难以参与科技含量高的职业。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提升农户的技能和素养,使其在退耕还林以后依然能够有机会有能力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退耕地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积极创建高科技、多样式的技术推广平台,积极创建农业科技园、科技示范基地以及科技市场,鼓励农户学习新技术、种植新品种。
大力发展能使退耕农户有稳定收益的后续产业,妥善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的生计问题,这是确保实现退耕还林“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标的重要措施,事关退耕还林工程的成败。退耕地区应转变观念,突破传统的生产方式,走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子。退耕地区可因地制宜地培植优质生态与经济兼用的工业原料林、优质笋竹林、药材及其他林副特产基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行生态产业化。同时,还可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业与生产性食物链工程,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培育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及土特产品。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成千上万的农户及其家庭,为了今后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成果巩固,需进一步保障退耕农民现在和今后的生产生活。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基金制度,丰富补贴形式,引导全民参与,确保退耕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的福利。退耕地区的农民在进城务工时,尽可能地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最低生活保障,包括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福利,以降低农民进城的预期风险和损失,保证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向城镇转移。
[1]郭显光.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组合评价法[J].统计研究,1995,(5).
[2]徐强.组合评价法研究[J].江苏统计,2012,(10).
[3]郁利花.组合评价的集成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4]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5]杨先斌.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6]支玲,杨明.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和四川省朝天区为例[J].林业科学,2010,(5).
[7]何磊,王延锋.西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