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婉萍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嘉庆年间问世的长篇小说《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李汝珍,河北大兴人,于1782年(约20岁)随其兄李汝璜迁居海州板浦(今灌云县板浦镇),前后在海州板浦生活近40年。《镜花缘》这部书也是他在迁居板浦之后开始酝酿创作的。长时间在板浦生活,使李汝珍对海灌一带的风俗人情、方言俗语十分熟悉,因此,《镜花缘》中广泛运用了不少的方言土语和俚语俗谚。
所谓“方言”是指“地方语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而俗语一般和谚语合称“俗谚”,它们经过长年累月的锤炼,从不同角度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帮助我们洞察社会,是大众语言的精华。将方言俗语巧妙地点缀在文本中,能增加情节的生动性与通俗感,像一支支俚曲短歌,让人倍感亲切。
鲁迅曾说:“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着也觉得趣味津津。”[1]97老舍也曾说:“地方色彩并不仗着几个方言中的词汇支持着。不深入一个地方的生活,而只用几个地方上的特殊字眼,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2]64李汝珍长期寓居海州、灌云这一带,已十分熟悉这里的民情风俗,能自然地将人们生活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土语摹写下来,形成《镜花缘》重要的一项语言艺术。
运用方言土语可以增加文字的流畅性与亲切感,但不是随意牵拉乱扯,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黎运汉、张维耿《现代汉语修辞学》说得好:“将方言溶进普通话的文学语言之中,要尽可能多吸收那些字面上容易看懂的方言。文学作品中吸收方言词语,为的是增加作品的地方色彩,并非方言用得越多越好。”[2]63~64
张训于《〈镜花缘〉海灌方言浅释》研究归纳出《镜花缘》海灌方言约200条之多,并称誉《镜花缘》和《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一样,具有明白晓畅、洗练生动的优点[3]190。能广泛地吸收方言土语,精当地使用方言土语,可以说是《镜花缘》的重要语言特点之一。
1.促寿
例:话说麻姑闻百花之言,不觉笑道:“你既要骗我酒吃,又斗我围旗,偏有这些尖嘴薄舌的话说!我看你只怕未必延龄,反要促寿哩。”(第三回)
海灌方言称短寿、短命为“促寿”,而把说下流话、脏话的人叫“促寿鬼”。上述情节乃麻骨与百花仙子的一段“仙言仙语”,改成“促寿”听起来反而觉得文雅,也似乎较符合两人身份。
2.馋虫
例:多九公道:“他如请我医治,也不用服药,只消把它懒筋抽了,再把馋虫去了,包他是个好人。”(第二十七回)
“馋虫”在海灌方言里指的是好吃懒做的人,跟称人“懒虫”用法相似,把人给拟物化了。“把懒筋抽了,再把馋虫去了”这真是釜底抽薪的好法子,多么生动、形象化。
3.顶针绪麻
例:题花道:“此令也无可宣,就从妹子说一句书,无论经史子集,大家都顶针绪麻依次接下去。”(第七十八回)
“顶针绪麻”在书里指的是一种文字游戏,也称“联珠格”,“顶针”又称“顶真”。海灌方言中将之引申为“做事不马虎、一丝不乱、严格认真,并能持续不懈、坚持到底的精神。”上述引言中也有这个意思。
4.嚼蛆
例:清钿道:“你们变着样儿骂我,只好随你嚼蛆,但有侮圣言,将来难免都有报应。”(第八十七回)
“嚼蛆”是海灌方言里骂人话,意指“胡说八道”。虽然带一点儿粗俗,却很生动。尤其此语竟出自才女之口,似不相称,但与所谓“有侮圣言”相对照,实在很传神。若只用“胡说八道”,力道便显现不出来。
5.憨头郎儿增福延寿
例:“北方有句俗话,叫做“憨头郎儿增福延寿”;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第九十三回)
海灌方言以“憨头郎儿增福延寿”称人憨厚老实自然会有福长寿。这是才女们在对话中的一段体悟,颇有劝人凡事莫太过计较,有时糊涂反而是福的意思。
1.三朝
例:只见吴之祥道:“小子闻得贵处世俗,凡生子女,向有三朝、满月、百日、周岁之称。”(第十二回)
三朝是吉日。海灌风俗新生儿第三天叫三朝;娶来的新娘子第三日也叫三朝。可见李汝珍对海灌风俗的熟悉,也巧妙自然地用进小说之中了。
2.挑河
例:此地向来铜铁甚少,并且禁用利器,以杜谋为不轨;……所有挑河器具一概不知。(第三十六回)
海灌人挖河、扒河称为“挑河”,因为当地人称用铁锹将泥土挖起来的动作叫“挑”。女儿国王为防止百姓谋反,禁绝所有铁器,李汝珍在此用“挑”字,似有暗与“杜谋不轨”相呼应之意。
3.洼曲
例:亭亭接过看了道:“此扇正是先父之物。二位姊姊若不嫌茅舍洼曲,何不请进献茶。”(第十二回)
海灌人称环境差为“洼曲”,颇能点出谦称“寒舍”的意味,若用“寒舍”则太普通平凡。“洼曲”还被海灌人引申为心里不舒服、受窝囊气。海灌人还喜将此词叠用为“洼洼曲曲”、“洼洼苦苦”。
4.璧回
例:承志因船上货财甚多,只将衣帽被褥收下,路费璧回。(第二十六回)
这是由文言转化成方言,和成语“完璧归赵”同意。赠送人财物或喜丧事出人家礼,人家不收,将钱或礼物原数送回,海灌人称之为“璧回”。这是海灌地方独具的方言,虽是地方语,却颇有古典气味。
5.口面
例:我先给他处挑挖极深,再把口面开宽。(第三十六回)
“口面”在此称河面的宽度,一般都只作“河面”;海灌人还将此语引申为人的交际广、关系宽。
俗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阔,泛指流传在民间的通俗用语,它可以是一句成语,因此通常用“俗谚俚语”并称。在许多语言环境之中,它是最直接而形象地表达出说话人意图的手段。杨金鑫分析民族审美心理对俗语内容的塑造发现以下特点: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趋于重内、重合。重内表现为趋向对内在人格美的追求,重合则体现出对不同对立物的融合。这种追求和融合又受到了中国人思维模式重直观、内省的影响,……多用简练深沉的顿悟之句表达哲理……使俗语产生了警醒睿智之美。……俗语内容重“善”、“长”、“秀”、“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崇尚对内在人格美的追求[4]15。
在方言土语之外,李汝珍也化用了一些俗谚语、成语来点缀情节,虽非自创,却起着形象描绘、亲切通俗的文字功能。
例:若花道:“阿妹为何只长他人志气,灭却自己威风?我倒是个初生之犊儿不怕虎。”(第五十二回)
这是记唐闺臣欲邀黑齿国才女亭亭(卢紫萱)一同赴试的经过。唐闺臣从唐敖处得闻黑池有女学问渊博,虽欲同邀问学切磋,却又怕被对方学问考倒,自讨苦吃。阴若花倒是显出一派世子风范,与“花王”气度(百花榜上是司牡丹花仙子),把自己比喻称“初生之犊”,颇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
例:即如下界俗语言:“天下无场外举子”,盖未进场,如何言中?就如人事未尽,如何言得天命?(第六回)
这是麻姑、织女、百花仙子、百果仙子等仙友为百花仙子践行时,大家对于百花仙子不自请处分又不向嫦娥道歉,以致被谪红尘,将来棋会少一人的叹息、埋怨与劝诫。“天下无场外的举子”的借喻实在贴切精准。
例:吴之洋道:“小子向闻贵地世俗最尚奢华,……毋得奢华,各留余地,所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奢侈之风,自可渐息。”(第十二回)
话说唐敖等人来到君子国,李汝珍借君子国人之口指控了天朝人士的奢华虚伪的一面。而改易此不良风俗的方法其实也不难,只要谨记“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的原则即可。简单两句话,却将一向妄自尊大的天朝,狠狠地教训了一番。
例:婉如见他这样,不觉发话道:“俺把你这没良心的!你看俺们这样落泪,你不伤心也罢了,为何反倒笑容满面?……俺把你这个没良心的混账种子。”(第六十八回)
这是记众人因舍不得枝兰音、骆红蕖、卢紫萱等好姊妹将随阴若花返国辅政,离别前众人难过痛哭的情节。却只有亭亭(卢紫萱)露出笑容,因而引起哭得最伤心的林婉如一阵责骂;实则亭亭之笑是因为眼界更宏观,随阴若花返国辅政,将更可以展现才女治国才华,实在不必拘泥小小儿女手帕闺情之上。不明就里的婉如当场是恼怒得不可言喻,“没良心的混账种子”骂得真好、“混账种子”意指糊涂和不讲理的人,这是很高明的“借代”手法。
《镜花缘》中人物的对话多处用了海州方言,除上述例句外,还有不少。书中不只化用了海州方言,李汝珍还将海州当地风俗、食品及事迹自然生动地化用进故事中,如当地有女子结婚时“开脸”、小孩生下来送“喜蛋”、过“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风俗;如当地流行“十湖”、“麻雀”“歪头湖”等纸牌娱乐或赌博。
诚如秦牧所言:“‘平易流畅’,我觉得也像盐一样,是一种‘上味’。”[5]195李汝珍以“北平子”而长居海州,又有声韵学的基本训练,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足够的经验,选择一种既有京白又有南方方言的口语,以及通俗易晓的俗谚语,增添了地方色彩,也表现出文字的自然力与生动性,就像吟唱一首首轻快的俚曲短歌。虽然都号称是为炫耀“才学”的小说作品,但《镜花缘》选用的语言媒介是既典雅流丽,却又有通俗平易之美,这是与屠绅的《蟫史》的艰涩古文、陈球的《燕山外史》的骈体美文有所异趣的,当然也就更容易被一般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鲁 迅. 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黎运汉,张维耿. 现代汉语修辞学[M].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6.
[3] 张 训.《镜花缘》海、灌方言浅释[J].明清小说研究,1994(4).
[4] 杨金鑫.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试析汉民族审美心理对俗语内容美的塑造[J].修辞学习,1999(1).
[5] 秦 牧. 艺海拾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