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为鉴”: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方法

2014-04-11 09:20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特殊性苏联矛盾

李 娟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不仅体现在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他的功绩还体现在,带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哲学基础: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前苏联教科书中提到的“矛盾的特殊性”定义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概念,并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2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有五种情形:一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1]34-35。二是事物各种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其矛盾的特殊性。三是在事物每一发展过程中,其矛盾各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四是事物同一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五是事物在发展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存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鉴戒,主张探索和总结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是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只看普遍性或只看特殊性都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像中国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东方大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既不能从马恩列斯的本本里找到现成的答案,也不能机械地照抄硬搬苏联模式。

二、 “以苏为鉴”: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方法

(一)“以苏为鉴”的关键:摒弃苏联模式的弊端

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暴露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的一些弊端和失误,从而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场巨大风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深深触动了毛泽东对于苏联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毛泽东对苏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弊端进行了深刻和系统的批判。毛泽东认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极大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忽视轻工业,最终导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苏联的政治体制过度集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上过度集权;第二,实行共产党一党制,毛泽东认为几个党要比一党好,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苏联不同;第三,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破坏民主法制;第四,领导制度不健全,个人权力强化,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第五,民族关系处理不当[2]473。苏联的文化体制僵化专制,强调意识形态的整齐划一,对思想文化进行严格控制。

(二)“以苏为鉴”的重点:有选择地学习苏联等国的先进经验

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借鉴苏联先进经验。毛泽东强调要有选择地学习苏联好的经验,即使是先进经验也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以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同时,要注重从苏联错误的教训中汲取经验,避免走弯路,争取比苏联建设的速度更快、质量更好。更为可贵的是,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毛泽东强调要正确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不能一概排斥或照搬,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前提下,可以学习一些政治制度。

(三)“以苏为鉴”的主线: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无论是摒弃苏联模式的弊端还是学习苏联的经验,其实都贯穿一条主线:摆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努力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这一主线的确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加上两大阵营处于敌对状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政权抱着敌视和封锁态度,中国共产党只能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搞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证明,建国初期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维护政权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苏联模式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客观现实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探索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三、毛泽东“以苏为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当代启示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

毛泽东认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176。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坚持这种结合的根本原则。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继续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始终贯穿着这一根本原则。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三个自信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独特探索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特色”[4]831。苏共二十大之后,面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面对国际的反共反苏浪潮,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充分体现了主义与制度的信念。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尽管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他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尽管不完善,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只有继续发扬“以苏为鉴”的科学精神,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才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特殊性苏联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