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
(渤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高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
周红
(渤海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服务社会成为高校职能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学校通过多种多样的模式为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在吸取国外高校在此方面宝贵经验基础上,加强自身建设,拓宽思路,寻求灵活实用的服务模式,切实做到既服务社会,又能实现自我发展。
高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模式;存在问题;自我发展
“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在20世纪初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首先提出,由此创建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2010-202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10年的主要发展任务[1]。可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是中国大学发展的必然规律。高校将其知识资产转移和扩散到企业和社会其他领域,对社会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和解决,是强国、强省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寻求自我发展的实质所在。
这里所指的高校职能是指人们主观上强调高等教育必须要承担起来的任务或职责,是一定社会赋予高校进行高等教育的工作任务。而高校服务社会从广义上讲,就是指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为社会做出的所有贡献,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贡献;从狭义上讲,是指高等学校在保证完成正常的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依托其自身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性的,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类活动。
高校服务社会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服务核心。高校服务社会是在服务中求发展,两者并不矛盾,应相辅相成。2.服务目标。高校在服务社会方面,应立足当地,放眼全国,面向世界。3.服务提供者。高校服务社会不只是教师,还包括学生。4.服务内容。高校服务社会不只是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更应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应定位于社会方位服务。5.服务层次。高校服务社会既应注重高层次服务,也应积极进行低层次服务。6.服务性质。高校服务社会既包括有偿提供服务,也应无偿提供服务。
(一)人力资本理论
即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人的要素最关键。经济能否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是否丰富以及资本是否多寡。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理论,现代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劳动者智力水平的提高,而只有教育才能够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区域竞争理论
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而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重要源泉,
当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即谁受益谁就应该承担教育的成本。谁占有国民收入,谁就有能力负担教育投资。无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最后都会回到地方工作,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才是高等教育最大的收益者。所以,地方政府不仅应该分担高校更多的教育成本,而且还应该更多地参与指导高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其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更好地为地方的繁荣做贡献。
(四)三螺旋模型
这一理论用以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核心价值就是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发展地区社会经济上统一起来,形成形式(大学)、行政(政府)、生产(企业)的三力合一,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将大学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起来的尝试最初开始于英国。早在1596年,英国的雷格山姆学院就是在人们有关“大学应利用城市的财富,反映城市的商业、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利益,成为培养从事各种职业人才的手段”的呼声下的产物,开设了与当地社会实际需要相关的课程,以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之后,在19世纪初,德国的教育部长洪堡在新建的柏林大学也成功实践了这一理念,确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科学”的职能,这一实践使德国大学成为当时世界大学之首。到了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成立。当时的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就奠定了高等学校要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威斯康星思想”也就成了这一职能确立的标志,并开始逐渐影响到全世界[2]。
国外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式:1.科研服务。大学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中心,研究产业或生产中的重大课题,解决当地比较困难的问题;成立科学园区,包括专利公司和许可证办公室等,向企业转让技术;建立企业孵化器,培育和扶持新建的高新技术型企业。2.人才培养服务。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同创办专业、开设课程,联合培养人才,包括企业委托培养和企业人员培训等形式,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直接为企业服务,直接为企业所用。3.信息和咨询服务。国外各类高校大都设有咨询中心,向政府、企业或公司提供政策、管理、战略决策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此外,美国的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地为政府或各界人士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使高校充分发挥了其“思想库”的重要作用。4.社区服务。国外各类高校,尤其是美国的社区学院最为积极地走进社区,为其提供知识、信息、装备、设施和咨询等综合性服务[3]。
与国外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相比,我国高校对服务社会的理念探索起步较晚,实力也较弱,服务社会的效果不是特别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意识不强,人才培养应用性差
很多高校还没有树立起“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的互动发展理念,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程度还不够,主动服务意识也不强。更有些高校还只是靠等、靠要,被动地等着地方政府和企业找上门来,缺乏主动尝试和企业合作的意识[4]。
由于高校缺乏对当地社会有关人才需求的分析和研究的意识,只是一味地追求书本知识的教学,人才的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和训练,也自然就培养不出更多毕业后能真正从事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毕业生。
(二)高校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科研成果创新性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还是主要以科研作为标准,科研数量还很重要,而教师培养人才的实绩、对社会产出的作用都不是主要衡量标准。基于此种情况,高校教师也就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走出校门对市场的人才和技术需求进行调研,导致他们的研究大部分侧重在理论方面,局限于一些单纯的学术领域,科研选题与社会需求脱节,技术创新含量不高,形成的科研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加之高校教师大都是此校门出、彼校门进,不具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和经历,他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即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也缺乏明显的创新特色和优势,缺少一定的竞争力。
(三)高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无法有效协调利益理念
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尽管高校完全有条件和能力提供些人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知名度,企业对其不了解,更谈不上信任[5]。所以,企业自然很难认可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甚至有些时候,有些企业宁愿舍近求远,专门找那些地区外的重点高校来提供服务。显而易见,这种不信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为企业服务的程度。
企业与高校属于不同的社会机构,二者在合作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企业以盈利为目的,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而高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追求为社会
服务的公益性。因此,企业对高校存在着功利思想,企业更希望得到高校在某个具体的、能立即见效的成熟项目上的支持,而不愿意与高校进行具有战略性的、有潜力的风险项目和创新项目。所以,企业和高校基本上就是短期合作。
(四)地市级政府对高校支持力度不够
地市级政府对于当地的省直属高校的管控力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地市级政府和省属高校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当地政府不愿也不能过多参与高校的事务,而高校也不愿意让政府参与,而且还要小心翼翼地与当地政府交往。事实上,高校不管是市属还是省属、部属,最大的收益者都是地方政府。一个城市只要有高校存在,就会极大地带动当地的旅游、餐饮、商业等领域的发展。在这方面,高校的功劳是不可忽视的。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也就是看到这些,也就只是注重局部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忽略了作为科技创新源泉的高校给当地企业带来的科技方面巨大的贡献作用;而同时,有些高校也不愿意放下身价主动要求地方政府为自己和企业架桥铺路。鉴于此,当地政府对产学研的结合无法参与其中,当然也就无法做到必要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就会造成企业有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但也无法找到与高校对接的平台。
(一)知己知彼
“知己”,就是高校要清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高校应根据自己在招生、师资、地域等方面的特点,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突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6]
“知彼”,就是高校要定期对当地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进行调研,并且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项目研究。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甚至也像国外高校那样,直接和企业建立互通有无的机制。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就会占有绝对的优势,再也不用担心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了。
(二)强化多方位服务意识,内容力求务实
高校应该秉承“在服务中求发展”的宗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高校人才、技术、实验设备等各方面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高校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教育和政治、科技方面的,既有间接的,也有直接的,但都要力求务实,而不是摆摆架子、做做样子。
(三)务必争取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国外高校之所以能够保持服务社会职能发挥日益通畅,完全依赖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重视并认可与高校的合作。“产学研”模式不仅直接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各类技术问题,反之,还能促进教学。所以,高校一定要主动走出去,实现和企业的对接,而且要通过实实在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行动来建立起一种互信机制。
(四)必须争取得到政府的扶持
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保障才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在美国,联邦法律中有明文规定来保障地方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地方政府能从全局、长远、整体的角度为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做出宏观调控,保障高校服务社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7]。对于高校来说,地方政府是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必须和政府建立一种通畅的联系渠道,让政府信任自己,并能出面为自己和企业牵线搭桥。
(五)建立运行保障机制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不同层面和群体进行调控,以便能很好地协调和督促,为服务社会提供保障机制。
高校自身的发展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程度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世界上很多高校都借助通过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而跻身于一流大学的行列。所以说,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确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张皓.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4-67.
[3]陈时见,甄丽娜.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历史发展、主要形式与基本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6(12):7-11.
[4]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23-27.
[5]马丁.当前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227-228.
[6]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9(5):133-134.
[7]吕祖善.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30-31.
【责任编辑 赵 颖】
G640
A
1674-5450(2014)06-0113-03
2014-08-25
2014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资助课题(2014lslktzijy-12)
周红,女,辽宁开原人,渤海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