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西洋镜》的文化解读

2014-04-11 04:16:07
关键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国人

张 娜

一、理论剖析

1.本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的三个阶段。本土文化中的人们在接待外国文化来访者时,通常会经历一种心理反应周期,第一阶段是好奇期,通常比较短,充满了对外来者的新奇与兴趣。如果外来者留下,并参与当地的生活工作中,第二阶段就开始了,即民族中心主义阶段。本地人会以自身文化习俗的标准来评价客人,而且这种评价常常是负面的。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中心主义就像个人的自我中心主义一样,以自己的小世界作为宇宙的中心。如果经常有外来文化者来访,一段时间后当地人可能会发展到第三阶段,多中心主义阶。

2.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美国管理心理学家Hofstede曾对在某一跨国公司任职的来自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职员进行了一项长达7年的研究,指出不同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四个维度,而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是其中之一。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为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框架。

在IBM研究中,分数上属于“个体主义”的国家,以下价值观被认为尤为重要:容忍他人;与他人关系融洽;非常竞争;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值得信赖……然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以下价值观被认为更重要:孝心(服从父母,尊敬父母,敬重祖先,赡养父母);女性的贞洁;爱国……

通过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个维度上的量化值比较,美国是最为看重个体主义的国家。个体主义以职责的权利作为重点,关注自己和直系亲属,强调自我和个人成就,并往往以个人成就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另外,还强调个人是价值的主体,与集体的相互依赖性较弱。在个体主义文化中,社会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集合,因此在个体主义价值观中的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人的个性、独立、自主、权力、竞争、个人成就以及情感的公开表达。西方欧美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就是典型的个体主义。美国的个体主义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则及对个人自主的追求。在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成了美国思想的起点和归宿,构成美国文化的精髓。美国人则认为应该把自己的智慧以及内心的情感表露于形,才能让人了解。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美国人喜欢个人表现,爱“出风头”,爱冒险,爱新奇。

在Hofstede看来,集体主义的核心是强调集体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意识服从集体意识。比如中国,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融于社会中的,由于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集体文化价值观,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在文化教育方面,忌讳锋芒毕露,经常会听到“枪打出头鸟”这样的话;而提倡谦虚谨慎,主张中庸之道,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只是某种形式的世界观,反映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理解,并形成了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各方面的差异。

3.高语境与低语境。美国的人类学家Edward T.Hall提出了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概念。这一对概念的提出,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与交际环境关系的研究颇有启迪,它拓宽了人们在这一方面研究的视野。在高语境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在低语境中,情况正好相反,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

根据Hall的观点,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在交际时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含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由身体语言、环境语言,或该人的内在素质来传递,相对地讲,明显的语言代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在高语境的沟通中,需要明说或写出的东西很少,因为绝大多数信息要么是关于客观环境的,要么是信息卷入者们都心知肚明的内容,需要直言相告的内容只是很小的部分。这种沟通方式多见诸集体主义的文化。东方的主流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大部分亚洲文化,如中国文化、拉美文化以及非洲文化可被看作是高语境文化,其交际风格委婉、追求和谐。

低语境交际则刚好相反,绝大部分的信息由明确编码的语言来完成,只有少量的信息蕴含在隐性的环境中。这意味着,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进行交际。Hall指出:“在高语境系统中长大的人比在低语境系统中长大的人怀有更多的期望。当谈论他们心中的苦恼与忧虑时,来自高语境的人会期望对方明白是什么在困扰着他/她,但又不想做具体的说明。结果是他/她会在交谈中环顾左右而言它,除了关键的一点什么都谈了。而领会这最关键的主旨则是对方的任务。”在低语境的沟通中,大部分信息需要明确交代,这是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特征。许多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在个体主义文化中必须交代清楚。西方的主流文化则属于个体主义文化,如美国、德国、瑞士及多数北欧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其交际风格直接又明确。

二、影片中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电影《西洋镜》讲述了西洋影戏在老北京的萌芽和成长,记录了中国电影开山之作《定军山》诞生的历史。片中记录了在清朝末年,当中国文化初遇西方文化时碰撞出的丝丝火花。而正是这些耀眼的火花,才使得中国从近代封闭的状态中渐渐释放出现代开放的潜力。

1.当本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

第一,好奇期。在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洋人雷门在丰泰照相馆看到了照相机,以为找到了同行,于是挤到前面,像围观的国人脱帽致以,想借机宣传自己的影戏。谁知照相馆任老板以为他是卖艺杂耍讨钱的,便往他帽子里扔了几个铜板后就让伙计们把他扔出去了。

有些国人第一次到雷门的影院看电影时,看到火车轰隆隆驶来、密密麻麻的人群压过来等场景时惊慌失措,吓得夺门而逃;然而镜头一转,才发现原来是假的,那种心理受冲击后的余波让国人体验了一把刺激与新奇。

第二,民族中心主义。产生民族中心主义的一大原因是民族优越感。民族优越感是指以其个人所属族群为出发点来看待一切事物,认为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标准,并按照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人们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人际交往方式、行为举止等,否定或藐视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就。这是一种过分强调和重视自身价值和利益而贬低其他民族群体的主观主义态度,这种态度必然会导致跨文化冲突的产生。

在电影之前,西方的摄影机和留声机已经传入中国。有人很快地就接受了,也有人认为拍照“会把魂也摄去”,而留声机则“总不如我们的京戏”,前者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之情,后者便有些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优越感了,这两种情绪交缠在一起,在国人面对西洋“影戏”的传入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比如京戏界泰斗谭老板,在评价西方传过来的歌剧时曾说:“洋人的东西花里胡哨的,浮得很。”许多国人也认为京戏才是真功夫,洋人的东西是不行的。国人关于洋人影戏与京剧的争论。后来听到雷门的剧院吸引许多国人观看时说道:“世风日下,咱们的玩意儿早晚都要毁在自己人手里。”

后来小刘被照相馆开除后,一心一意的跟着雷门搞摄影。雷门把自己的西装借给小刘穿,然而小刘却觉得特别滑稽,被国人看到后,耻笑不已。二人在茶楼听谭老板的戏,观众对二人议论纷纷,雷门觉得尴尬便中途退场,谁知这一行为直接招致了国人的愤怒,把二人扔出了戏院。在中国的戏院,如果中途退场,是对表演的否定与侮辱。雷门不知,结果小刘也没能劝住,便招致了戏院听众的极大不满。

给太后祝寿时,由于放映时出了事故,雷门最后被逐出宫门时,他背后那扇朱漆金銮大门似乎象征着中国最终还是向新事物关闭了大门。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的层面。每个人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本国文化的一面镜子,许多文化现象都可以解释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第一,婚恋观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像小刘的父亲,自己给儿子定了婚事,要他娶江寡妇为妻。刚开始小刘虽不愿意,却也无可奈何。然而通过洋人雷门,小刘认识了一个新世界,在那里,婚姻是自由恋爱的结果,只要彼此喜欢,就可以成为恋人。在与这位洋人朋友的相处过程中,他逐渐改变,最后敢于对父亲定的亲事说不。

第二,孝道。当父亲愤然离去之后,小刘摇摇欲坠地愣在原地,眼中充满迷茫与不安。他无意识地坐下去,差点从板凳上摔倒,就像一堵塌倒的墙。他的力量与勇气似乎没有了,他变得软弱与无助。而一旁的雷门试图安慰他,不停地对他说:“没事,你可以住这。”“你单身了,你又自由了。”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无非意味着没有地方住,没有舒适的生活条件提供。他们无法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父母意味着什么,孝意味着什么。

三、文化的融合

国人看电影时,有人说:“以前见的洋人都是兵,原来他们也有家有口有老有小的,看上去他们也是通情达理的,也会逗乐子,跟咱们也差不多。”而当国人在看电影时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时,不禁惊呼:“我留在里面了!”另一层面,透过他们拍摄的中国影片,皇城下老百姓们的视野得以开展,对中国远方的风物也才得以亲见,不由得发出:“这是我们的大清国啊!”如此欢喜赞叹的声音。

中西艺术也由碰撞渐渐产生了融合。京城的老百姓照样爱唱京剧爱听曲子,没事哼段小曲,来段相声。它们甚至可以如此融合!电影里有两个对此十分有意味的镜头,一个是小刘的电影里拍下了胖子瘦子的一段相声,播放的同时现场的胖子瘦子说起相声作配音,令人们忍俊不禁。

小刘回答谭小姐的质问时说,“只要是玩意儿地道,咱看着就长见识,管它是谁的。”这就展现了初遇文化差异时,一部分较为开明的人总是用更开放的态度对待这种差异。正是这部分“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们,一代代推动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雷门在长城上时不禁感慨道:“中国不需要任何城墙,而是需要像你(小刘)一样的人,把中国的美丽带出墙外,带到全世界!”这个美国人充分认识到了文化之间“长城”的坏处,并愿意让小刘这位外国朋友带领中国人将眼光放远,越过城墙,眺望世界上更美丽的景色。

谭老爷是京城最受欢迎的京剧宗师级人物,他对洋戏一直以来嗤之以鼻,就像京城里人们普遍的态度那样,认为它是魔光鬼影,是坏的,是败坏祖宗的东西。当小刘和雷门在皇宫给太后放映,他亲眼目睹电影之时,暗暗说道:“还有更大的事变要来。”我们看到了他微微低头的、若有所思的无奈表情,似乎已经意识到传统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新的东西正在不可阻挡地涌来,传统的中国正有一场变革呼之欲出。这似乎是一场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斗争,而新事物最终战胜了旧事物。

四、对今天全球化环境下中西文化交流的启示

跨文化冲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应该摒弃自负、狭隘的有色眼镜,用广阔的胸襟和开放的眼光,理解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理解和接纳别的文化,从而有效的扩大视野,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另外,加强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的理解,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与希望,在心理上自强。万里长城不是我们的视野极限,而是我们凭眺更远处的基础。

[1]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Hall E T.Beyond Culture.New York:Double2day,197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Larry A.Samovar[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马辉,宁高平.理解 沟通:跨文化交流的曲径[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7).

[8]赵胤伶,曾绪.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的交际差异比较[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猜你喜欢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国人
中国人的积极理想情绪:近几十年来的变迁
心理学报(2024年7期)2024-07-03 12:06:48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小康(2019年28期)2019-10-18 01:23:17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趣味(语文)(2018年3期)2018-06-15 09:58:18
个体主义情境下中国传统友善观的特质及再造
中州学刊(2018年1期)2018-02-26 21:43:27
亲属立法的人性基础
亲属立法的人性基础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