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校区,辽宁 大连 116600)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源于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理念。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落实管理责任,并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尽责,并且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台湾学者最早将其引入教育学,提出了精细化教育的理念。此后,在教育实践中,精细化逐步内化为一种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观念和态度,以及细致入微、追求实践细节的具体行动。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也显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
尽管一些人对“多元化”抱有过分谨慎的态度,但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元文化时代给广义上的德育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使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相对主义的产生。文化或价值的多元化使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或无所适从。多元价值观念的相遇、对话和冲突,不断解构着青少年原有的价值标准。偶像在变迁、消亡,行为准则在变化、模糊。但在旧的价值标准不断受到冲击与溶解的同时,新的价值评判原则却没有及时建立起来。一切似乎都有道理,成了很多青年学生常态的思维。而当什么都是对的时候,价值也就变得虚无了。
其次,由于多元化与全球化密切关联,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极容易被某些文化所操纵和引诱。多元文化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极容易被操纵和被诱惑的时代。在西方文化不断输入或被引入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不假思索地接受、甚至顶礼膜拜某些价值观。此时,多元化就充当了一个文化强权和价值灌输的工具,开始在不同程度上左右大学生的思想。
新形势的发展不但再次将“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问题提了出来,而且将其置于了必须回答和有效解决的境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实践,有助于解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实践,旨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通过工作设计的具体化,工作完成的明确化,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实现。其内涵可概括为:坚持“做精做细、事事日清、随时总结”的原则,立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过程的细致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化、明确化、条理化,并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个人及个人每天的具体工作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规范清晰、条理清楚、环环把握、有机衔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认真做、用心做,以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灌输,是我们党宣传工作中的一种最基本方法,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曾经通过多样化的灌输方式,如文字灌输、语言灌输、形象化灌输等,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灌输方式的实践有其必要的前提,那就是价值的单一化。即全社会共同信奉某一价值,这种信奉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丝毫的怀疑,只有不断深化认同的责任。只有在这种深切认同单一价值的背景下,这种价值观才能通过灌输进入大家的头脑,进而影响大家的思想,塑造大家的行为。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多元价值的对话与冲突,价值本身相对性的空前凸显,灌输方式实践的前提受到了挑战。多元文化时代的背景下,所有人都会发现,没有学习者的主体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就像互联网使得信息垄断变得日益困难一样,多元文化的时代,我们再也无法“强制垄断”学生的思想。随之,我们曾经笃信的强制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收效日渐式微,灌输理论需要在与时俱进的号角中自我解构和重新组合。
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多元造就了大学生对自我主体性的强调与认同,这也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实践中,引入主体间性视域成为必然。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主体间性理论者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主张变主体—客体关系为自我主体与另一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交往关系,塑造两个或多个主体间的和谐共在。将主体间性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有两层含义。首先,要将原有的教师与学生的主客关系变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即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把学生视为可以探讨问题的平等主体,重视学生自我思想的表达,即主体性的体现。其次,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共在,将教育实施的重心放在寻求能够调动学生主体性发挥,引发两个主体共鸣的方式或手段上。主体间性视域的引入,不仅契合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而且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域。
多元文化背景下,简单的灌输或说教已不能发挥原有的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在主体间性视域下进行平等的“对话”。作为理论的“对话”即“对话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哲学观,认为存在并非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对话”和交往中的共在。作为实践的“对话”即“对话方式”,是将“对话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学科实践而产生的教育方式。简言之,就是通过构建平等的主客体间的“我—你”关系,促成“我—你”之间敞开心扉的交流,激发受教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主体间独立思想的自由碰撞,进而实现知识的传递与获得,以及教育目的的实现。对话理论及方式现已在文学、教育学等领域得到初步的实践,而在当前多元文化的时代下,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显得特别恰如其分。多元文化时代,学生自我认同的加剧及主体性的强化,没有思想的自由交流与碰撞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所以,在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中,也必须首先改变原有的实践方式,实践主体间性的对话,这既是前提也是保障。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施教者,主要由专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构成,而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时也是兼职辅导员。因此,高校形成了一支专、兼职辅导员相互联系、分工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对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和工作权责定位不清,专、兼职辅导员大体上是各自为战,很难相互协调。而随着多元文化的到来,这种情况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因此,从精细化的角度,明晰专、兼职辅导员的权责和分工,促成两者合力作用的发挥,已经势在必行。
1.明确各自的具体责任及管理事项。2006年教育部第24号令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规定了专职辅导员的八项职责,明晰了专职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具体管理事项。但自2008年设置兼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以来,其具体职责尚未有具体、明确的规定。鉴于此,我们可以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术界的理论成果,予以确定。目前从理论层面看,大家普遍认为,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思想教育的深化。即利用理论特长,深层次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其次,理想信念教育。即承担逐步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责任。再次,心理健康教育。即关注大学生受各种社会事件影响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
2.明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义务。这里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将专职兼职辅导有效融合,形成具有合力的有机体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基本点也是立足各校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但不论如何,都必须明确规定双方在日常工作中为另一方工作开展而必须尽的义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而言主要是两条线,即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也主要是指这两条线的精细化运作。
1.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精细化。(1)量化每天工作,做到事事日清。各高校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期特点,总体量化辅导员每天的日常工作,确立基本的工作事项,并要求当日事当日毕,保障抓住重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量化主要是指日常重点工作,并非指所有工作。(2)推广日志制度,激发工作活力。各高校结合实际,建立辅导员工作日志制度。工作日志制度的确立,目的在于通过制度的形式确保辅导员工作踏实进行、落到实处。而落实这一制度关键在于《工作日志》的编印及检查。《日志》的编印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可操作性强,能够反映工作的真实情况;二是成为辅导员思想成熟、工作提升的一个媒介。但所有这一切最后都必须落在具有完善的《日志》检查制度上,以确保所有的工作真实、有效。(3)确立学生家访制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确立辅导员定期的家访制度。确立这一制度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家访的形式。辅导员可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重点走访、大多数电访(电话交流、QQ等网络交流)的形式,形成点面结合的家访制度。二是明确家访的目的,确定家访的内容。只有带着明确的目的,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三是撰写家访报告。必须将家访的结果落实到文字上,并通过撰写报告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开展。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要精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做好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得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作用。这也同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精细化,即以清晰的教学目的、合理的教学手段、科学的课堂管理,将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1)教育对象要具体化。教育对象的具体化是指,把教育对象细化为每个独立的、生动的个体,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状态、课程预设目标、发展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教育内容的层次化和贴切化。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效,首先必须细化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将课程讲授内容层次化。只有这种既有基础又有拔高点的内容设置,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个体的需求。其次,必须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这里的贴近指的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一些能够和学生产生共鸣的现代新词汇,同时课程中设计的案例要更多地体现当前的社会变化和时代特点。(3)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手段的现代化是指充分利用论坛、博客、飞信、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手段,融入学生喜好的交流渠道,听到学生真实的心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1]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是未来十年的必经之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通知(闽委教宣[2010]17号).
[3]王铁军.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B):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