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土文化资源结合的探索*

2014-04-11 00:39史华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资源

史华红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1)

近些年来,关于文化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工程”“文化传承”“文化实力”“文化体系”等等都是人们热议的焦点。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文化建设,不到3万字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有87处提到文化,可以说全国上上下下的人们都意识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本土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紧贴生活,让人易记、易懂、易领悟。所以,充分利用与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文化的特征与教育作用

关于文化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权威解释。大致来说,文化的涵义可以这样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是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精神产品。

(一)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与多样性。最初的文化是由生活在同一地域范围的人们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创造的,久而久之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准则,形成民族文化。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进行交往与融合,也产生了民族融合的文化。特别是当今全球化时代,各地文化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与借鉴成为这个时代的一大亮点。

2.文化具有传承性与发展性。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前时代文化的积累,传承性是文化固有的本质属性。但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是文化选择的自我扬弃,这种扬弃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条件,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3.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阶级性。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文化的非意识形态部分,也就是不带阶级性的部分,比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等。意识形态的文化是指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如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法律等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各个阶级都有自己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所以意识形态的文化也有阶级性。

(二)文化的教育作用

1.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文化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处于同一文化体系内的人是在相对稳定的地域、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人们在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思维习惯,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认同感和归属感就会增强,他们会由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而使行为趋于一致,使得他们团结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凝聚力。

2.文化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积累了辉煌灿烂的精神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些文化产品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今天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情感寄托与心灵归宿。反过来,人们拥有的这些精神财富又会凝神聚力、振奋精神,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

3.文化能起到调控社会秩序的作用。在稳定的常态社会中,仍然会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而且还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在解决这些矛盾中依靠文化的力量是最合适、最见效、最科学的方法。因为感情因素、价值认同是化解矛盾的最好良药。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通过有说服力、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一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4.文化有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从理论上来看,文化变革之所以是政治经济革命的先导,是因为文化是现实存在的反映,更是时代要求的反映。它反映了现实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并迎合了由此而来的群众普遍的变革心理。因此,这种文化变革便能鼓舞人们并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人们去进行改造现实的政治斗争。列宁的著名论断“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也说明了理论这种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对于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二、本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

本土文化也即地域文化或地方文化,它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历史沿革和精神观念的写照。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繁衍生息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积累。它反映了这一地区人们在生存过程中变革自然、变革自我、变革社会的精神风貌,是这块土地的灵魂与精神归宿。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最主要的一条是不顾学生感受强行灌输的教学方式。虽然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也提出一些改革的方案,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单纯说教、缺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佳的现状仍未改观。任何高校都是处在不同特色的文化区域之中,学生一旦长期处于某种特殊的地方文化氛围之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该地域文化的影响,会对该地区的文化传统产生兴趣和亲和感。那些凝聚在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都成为富有潜力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本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地方文化扎根于地方的沃土,当地的人们对它有共同的文化心理,普遍的认同感;而且地方文化在地方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果把它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产生一定的亲切感与亲和力,学生在一定程度有新鲜感和乐意接受的心理。第二,用身边具体可感的地方文化资源来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直接感受,其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就显得十分形象具体。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大学课堂,纳入高校教学内容,不仅具有极强的时代感,教育内容显得丰富具体,弥补了原来课堂教学老生常谈、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空中楼阁的不足;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各种地方文化载体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直接参与亲身感受。面对既熟悉而又从未深究的地方文化,学生可去观察、考察、调查、体验、访问,从而加深和固化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第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当地的文化品位,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并能够得到地方的支持。同时加强了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加了学生了解地方的窗口,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服务地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现本土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途径

(一)坚持思想教育的文化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通过文化性来达到政治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用灌输的方式,灌输是必要的,但是灌输不是目的,让学生接受才是该课的出发点。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突出了政治性,而忽略了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内容空洞乏力,使学生对思想教育产生了曲解,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抵触情绪,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尝试利用本土文化的教育资源,并以之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充实本土资源,让教育内容有血有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摆脱空洞说教的教育现状,让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认识自我,唤起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骄傲感,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目标与文化目标的双赢。

文化具有阶级性,一定的文化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把本土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我们当前的教育任务,也是贯彻中央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方针的积极表现。

(二)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挖掘教育内容

本土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要把这些资源有机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真正起到教育作用,还需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且进行加工,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然后把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和课程结合起来。对本土文化的整合利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对本土文化进行仔细研究。首先是去粗取精,古为今用是前人留给我们对待文化的有效方法。其次是把握其中具有时代价值的,能够对当前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有教育意义的部分。另外,还要善于融合,把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资源与红色革命资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社会资源融合起来,去让学生感受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将本土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课程资源比较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导致学生对该课“厌学”。为此,我们可以探索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资源,从而拓展课程内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组织有关教师编写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教学辅助材料充实教材内容。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收集、整理、整合,筛选出符合教学内容的资源,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再创作,创作出一系列生动丰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与作品,将教学大纲需要灌输的精神,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开拓创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涵用本土文化的形式反映出来。另外,可以通过一些专题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加深他们对所在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认识与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地方、服务地方、献身地方的热情。

(四)多种教学方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好的教育内容只有借助好的教育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土文化结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就本土发生的具体事件、历史人物、新闻人物、舆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到理直气壮、旗帜鲜明,让学生心服口服。同时,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社会实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可靠保证,是引导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可以组织学生或推荐学生到历史遗迹、旅游景点、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参观瞻仰,身临其境去切身感受,从而升华其思想。也可以结合重要节日、社会热点或时事,邀请有关专家、亲身体验者、当地知名人士作专题报告,介绍当地过去的历史,今天的发展,人生的经历,创业的艰辛,为大学生认识社会提供坐标。

[1]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11.

[2]顾伯平.文化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5-03-02.

[3]石文卓.文化: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文化的概念、特征及作用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1):163-167.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