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龙
摘要:张勋复辟,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的又一场复辟帝制运动。研究者在探讨张勋复辟原因时,多论及张勋复辟保守思想,笔者认为,这只是原因之一,当时各种政治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相互利用,不惜以国家为赌注,以谋一己私利,以及张勋周围幕僚鼓动,亦是重要因素,而论者多未予以足够重视。
关键词:复辟;张勋;北洋军阀;遗老
辛亥革命后仅仅五年,便发生了丁巳复辟的历史闹剧。以张勋为首的清朝遗老遗少、文臣武,趁着袁世凯死后乱局,以效忠清室自居,贸然发动丁巳复辟,招致身败名裂。许多研究者以往在分析复辟成功的原因时,多着重批判张勋的复辟保守思想。但是,“复辟之役张勋虽为主角,却不能说是唯一主动者。”因此只看到张勋的个人因素是表面的,其幕僚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当时各种集团利益争夺所产生的结果。张勋只不过是充当了一枚重要的政治棋子而已。
丁巳复辟之所以是张勋,而不是其他人发动,是因为较其他人而言,张勋有更坚定的复辟清朝的思想。溥仪逊位后,张勋发誓要复辟血仇,迎回清帝。“辛亥革命后,百姓和军队一律剪去了长辫子,军队换上了民国陆军制服,唯独张勋统率的定武军全体官兵仍然拖着大辫子……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清朝的遗制。”张勋之所以有复辟清朝的野心,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有很强的稳定性,很难改变。而张勋是个地地道道农民出生的军人,几乎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受传统思想影响深厚,形成了保守守旧、反对革命的思想。 “‘癸丑复辟阴谋泄露后,张勋讨袁之举未能实现,黄兴在南京获悉,便派人来游说张勋,找到张勋的拒绝。1913年3月,黄兴派冷御秋进攻韩庄,包围袁军手下一个旅。袁军请求张勋救援,张勋不念旧恶,派人救下袁世凯的军队。”由此可见,张勋内心仇恨革命家远甚于袁世凯。
第二,宗法制下的等级观念、集权观念影响,使得帝制在传统农民心中有了归属感,形成了奴性,张勋正是这一典型代表。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西逃,张勋连夜率领他的部队“勤王”,由此得到慈禧宠信,在清廷的地位和权力不断提高。清政府对他恩宠有加,他自然就会为清朝卖命。“一生大节重纲常”,于是他身上的奴性使他对清王朝产生了归属感。“作为旧派强悍将领中残余的少数孤零而无所归属的人物之一,不属于袁世凯死后从他的旧部中分裂出来的任何一个帮派”,因此不同于袁世凯式帝制,他反袁拥清。
第三,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功利主义思想。读书、考试、当官,就是为了出人头地,能坐拥“黄金屋”、“颜如玉”,享有无限的权力。张勋是个为追求名利而去当兵的军人,早年在中法战争中,由于战绩显著得到上司的赏识,提升为守备。甲午战争后去天津,结识袁世凯,成为袁世凯的部属,是袁世凯的高级军官。1901年,清皇室回京后,张勋因护驾有功,遂委与卫戊端门的重任,后不断升官,一路平步青云,直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张勋的权力中心思想随着官位的不断上升而加深,权力欲望不断膨胀,而在袁世凯掌权后,因张勋“癸丑复辟”阴谋败露,激怒了袁世凯,袁对其不信任,不断削其权力,攻入南京之功,也只得个长江巡阅使的空名差使,故对袁不满。袁死后,遂发动复辟,以求更大权力。复辟时,诰命张勋为忠勇亲王、北洋大臣等重要职位,他本人的受益最大。这就表明张勋拥帝复位背后极大的权力野心。
张勋复辟首先是在张勋身上的复辟保守思想的作用下,然后是在北洋军阀集团派系之间分化、利益冲突之下,段祺瑞等人利用张勋热衷复辟的心理,转移、分化矛盾,并借势东山再起,文人政客等一批满清遗老大力支持,最后借助传统帝制影响下的社会思潮而爆发的一场政治运动。张勋复辟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中国开始进入了北洋军阀混战的时代。张勋的失败使许多寄以厚望的满清遗民不敢再谈复辟,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官僚复辟帝制的现象,这说明了,虽然中国的民主共和制并不完善,但是传统的帝制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了。民主共和制作为新生事物、新生制度,当其势力是比较小时,强大的旧事物、旧阶级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必然会拼命做出最后一搏,从这一角度来看,张勋复辟又是必然的。但是,不管有多少缺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民主共和制必然会彻底取代落后的的帝制。因此,我们因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事件,看待历史、现在、未来。
尽管张勋复辟失败了,张勋本人也为时人痛骂,但我们同时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1923年张勋逝后,政界闻人与文化名流,无论是他生前好友,抑或政敌,纷纷致电哀挽,祭文、哀诗和挽联不计其数,后来专门编辑了一本《奉新张忠武公(勋)哀挽录》。这一方面有死者为大的传统,另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有的抒发故国不复在的感慨,如赵尔巽的挽联:“英雄成败皆千古,师友交期尽九原。”马寅初的挽联:“天不遗一老,名目足千秋。”人是人,事是事。我们也注意到,尽管张勋政治思想或谓保守,但是他的乡梓情结浓厚,为家乡做出了很多贡献。张勋曾捐款创建北京的“江西会馆”、“奉新会馆”和“南昌府会馆”。不但面积较大,产业较多,而且会馆中的设备较好,凡是江西人进京,都可免费提供膳宿。对于贫苦人士,还供给零花钱和回家的川资。不少在京读书的江西学生,长年住在会馆中,不仅免费提供膳宿和零花钱,其学费也由会馆交缴,并定期发给衣衫,寒、暑假发给回家的川资。奉新县城至南昌,全长一百四十华里;原是羊肠小道,行走非常困难,张勋捐款扩建,加宽路基,路面全铺上花岗片石,不管晴天或雨天,行人和独轮车行走极为方便。
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历史的评价标准,长期以来,史学家就像阎王殿里的判官,对已死的人物任意褒贬。这种态度能满足人们内心的欲望。就如帕斯卡说的那样:“我们都愿像上帝那样,判定此为善彼为恶。”但是,价值判断只有在作为行为的准备并与公认的自觉的道德规范有所联系之时,才有存在的理由。当我们对自己、对当今世界也未有十分的把握,难道就这么有把握为先辈判定善恶是非吗?为此,我们应该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评判,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理解包括体验人类千变万化的差异,包括人们之间进行的交往,只要这种交往是善意的,就会对生活与科学有百利而无一弊。尤其是在面对张勋等看似负面的人物时,我们更应该本着一种理解的态度,而不是对其进行大力的批判,这样既能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又能够更加客观真实的看待历史人物。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寻找历史现象的相似性,发现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李景恩.晚年的张勋[J].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春秋,1998(6).
[2]奉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奉新县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
[3]张梦潮.奉新张忠武公(勋)衷挽录:八卷[C].天津:天津博爱印刷局铅印本 .民国十三年.
[4]荣孟源,章伯锋.近代稗海(第四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澳)骆惠敏,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下)[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6]朱从兵,孙凯.改革开放以来晚清人物研究综述[J].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忠中心,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