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

2014-04-11 10:33苏雪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李陵苏武信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单元第二课《苏武传》选自班固的《汉书》,“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那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历经两千多年而不倒,岿然屹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一.苏武对待卫律劝降:不惧,不屑,不齿

苏武出使匈奴之时,“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所以在起事之前,“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来,由于虞常部下有一个人夜晚逃走跑去告密,谋反事败,虞常等被活捉。在审讯中虞常招供了苏武的副中郎将张胜,致使苏武受到牵连而被抓。单于命卫律“治其事”,审讯苏武等人。

卫律劝降时,使尽了招数。先是“举剑拟之”,用死来威胁苏武,结果“武不动”,因为苏武根本不怕死。在卫律劝降之前,苏武知道了副中郎将张胜与虞常有过私下许诺,现在事情败露,就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为保国格“欲自杀”,是张胜和常惠及时制止才没杀成。而且卫律忘记了,在“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是因为他卫律及时抱住苏武,太医抢救及时,“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才使得苏武的身体渐渐恢复。因此,用死来威胁苏武,可见卫律的愚蠢。

卫律见一招不成,又使一招——以利诱之:“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可是“武不应”,因为苏武根本不屑屈节辱命换来的荣华富贵。苏武要的是活得堂堂正正,坦坦然然。在苏武心里,与其屈节辱命而活着,不如昂首挺胸而死去。

此招不灵,卫律便使出杀手锏——软硬兼施:“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这几句话,让因“不惧”、“不屑”而沉默的苏武忍无可忍,开口大骂:“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从卫律劝降的言辞里,苏武看到了一个贪图荣华富贵,不讲仁义道德,品格低劣,灵魂卑污的人,这是苏武最不齿的,所以苏武化沉默为怒骂,大义凛然,气壮河山。

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享受荣华富贵更是封建士大夫的梦想。对卫律来说,他所说的都是掏心窝的话,句句真言,语语至诚;更何况在那个利益已成为唯一价值的时代里,像他卫律这等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的人多了去,并不只是他卫律一人。但是,苏武是那个时代的奇葩——在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信仰、理想、道德都可作为交易筹码,气节低廉,利己主义泛滥的社会里——苏武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信念。所以,在苏武眼里,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最必须具有的道德底线,是“顾恩义”——念君主、父母恩,行忠君之义。而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是可耻的行为。

二.苏武对待李陵的劝降:坚定信仰,坚贞不屈

李陵与苏武曾经共事,李家与苏家是世交,他了解苏武的思想性格,所以在肩负单于使命劝降苏武的时候,他没有如卫律“以死惧之”和“以利诱之”,更没有“软硬兼施”,而是“以情动之”。

一见面李陵就从封建士大夫的价值观出发,开诚布公告诉苏武:“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没等苏武回答,李陵接着向苏武细细地讲述了苏家骨肉兄弟惨死的锥心之事:“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兄弟至亲的接连惨死已是人间惨剧。这是李陵向苏武射出的第一支利箭,直接刺穿苏武的胸膛,让苏武内心淌血。李陵没有让苏武在悲痛之中缓过神来止血,而是继续射出第二支利箭——告诉苏武更为惨不忍闻的家庭境况:“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苏家白发娘,望儿归,如今已是阴阳相隔,红妆不能长守空帷;家里的姐妹,女儿、儿子已是“家破人亡两不知”。这是要苏武明白:不要说你“终不得归汉”,即使,假设你“得归汉”,没有亲人,没有妻儿的“汉”也是满目悲凉、捶心痛楚之地啊;“子欲孝而亲不在,父欲慈而子何处?”苏武你情何以堪!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李陵很清楚,也许苏武你可以强忍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坚持明月可鉴的忠心,坚持“信义”,但如果让你知道如今的武帝已不是当年前那个神勇英明的帝王,而是一个昏聩的君主,那你的忠心之堡垒该会倒塌吧?所以李陵还是没让苏武从再度沉陷的巨大悲痛中缓过神来,而是向苏武射出第三支利箭,他向苏武讲述了“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的现实状况,用极其关怀、诚挚的心为苏武着想:“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在李陵的眼里,人生短暂,在这荒无人烟的北海孤独地坚强着,承受着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折磨,是多么不值得。

李陵的劝降可谓字字带血,句句含泪,语语至诚。每一句话都是一支支利箭,狠狠地刺穿苏武最柔软的胸膛,让苏武的心天崩地裂,碎成一地。

李陵的劝降,可以说是“悲天地,泣鬼神”,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会也为之动容。苏武非草木,更非铁石心肠之人,李陵的每句话,都透入了他的骨髓,痛彻了每一条血脉。然而,令李陵想不到的是,他的支支利箭,只能刺穿苏武的肉体,却无法摧毁他心中坚固的信仰堡垒。茫茫的贝加尔湖,孤零零的苏武,没有食物,他掘野鼠,收草籽;没有人,他夜半听风啸,冷寂的明月伴他眠。但苏武“诚甘受之”,无怨无恨。被李陵万箭穿心的苏武没有悲伤欲绝,痛不欲生,举手投降,而是在李陵的面前灿烂地绽放着信仰之花:“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在李陵眼中,忠贤明之君是常理,你苏武宁愿自己受折磨不愿归降享受荣华富贵,是因为你对年轻有为的汉武帝忠心耿耿,可现如今的皇帝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皇帝,现在的汉武帝糊涂昏庸,滥杀无辜,已无可忠之处,“良禽择木而栖”,该是你抛弃忠心的时候了。可以说李陵的这番话,是很有杀伤力的,如果换成别人,胜率很高。但苏武不管现在的皇帝怎么样,更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的心中,“知恩图报”是人之必须,“臣为君死”是世之常理。所以苏武选择坚守,选择高贵,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他不在乎自己的这份坚守能否名垂青史,这份“信义”谁能见证,谁会赞美,他只听从灵魂的呼唤,只需要内心的宁静。

“世上无难事,最怕认死理!”苏武所认的这个“死理”,是坚贞的气节,是“顾恩义”的道德情操,是无愧的内心和屹立的人格。这是他永远的信仰,坚不可摧!在这个巨人面前,李陵愧疚而涕泣:“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三.苏武精神的历史价值

细读《苏武传》之“卫律、李陵劝降”片段,我仿佛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携着一份真挚的情感向我们款步走来。在那个怀疑理想、气节、信念、道德的时代,苏武高扬着那颗高尚的灵魂,用那高贵的品格向所有的后来人昭示着生命的真谛。

在后来人中,有誓死不降,挥毫书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慷慨就义,仰天长啸“若变法须流血者,请从嗣同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有视死如归,高声呐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有食树皮,吞棉絮,不理会“放下武器,保留生命,保你富贵”,誓死捍卫祖国河山的杨靖宇将军;有……

在中华文明浩浩的历史长河中,苏武的精神,是一朵耀眼的浪花,是照耀中华儿女奋然前行的灯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源。

四.苏武精神的当代意义

当今时代,我们的国人也正在把利益看成是唯一价值,把对金钱和权势的崇拜看成是人生的终极理想和追求;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成功的概念已被界定为“有权或有钱”。而信仰、理想、道德、良心在利益面前俨然蜕化成了交易的筹码,“精致利己主义”在我们的社会里弥漫开来,我们的民族精神气儿正在逐渐丢失,中华民族高贵的品质正在渐渐遗失。商业道德在利润面前失去理智,理想信仰在金钱面前黯然失魂,人权人道在权势面前弯腰低眉。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已尖锐地刺痛国民的心。

苏武的精神,当有棒喝的警示作用。

苏雪影,教师,现居福建厦门。

猜你喜欢
李陵苏武信仰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苏武庙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奋不顾身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苏武守节
《苏武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