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解,学生在下边记笔记,这样就容易形成“一言堂”,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吸收和了解,而且还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的影响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真正的教学目标却很难达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新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师不再是语文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领航人。这就需要处于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因学定教,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一宗旨,从而使教学目标真正的得以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兴趣还有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在讲课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深入细致的研究学生的实际状况,这样教师才能从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因学定教,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2、掌握本文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描写手法以及文章材料的组织;3、尽可能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这些教学目标的制定,使学生学习到文章中对人物从某一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从而培养其写作能力;另外,教师带领着学生从文章中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情节,让学生更加理解父母。在之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现代的时代背景下,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其指导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教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从而推动自主学习的进行。教师如果想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就必须亲自阅读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问基础,才有可能提出适合学生和教学目标的问题,并且使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例如在讲《愚公移山》一文时,“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文章中出现了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中尽管给出了两个词的注释,但是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给学生探究:“根据课文描绘,请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具体方位。”这样也就能够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使得学生参与到课文知识的探究活动当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效率。
三.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有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也就说对相关文章的探究过程应该是开放的,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自我探究。尽管目前新课改强调课堂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然而却使得学生独自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甚至导致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进行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相关内容使,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切的体会父亲对“我”的关心的方法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单独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从而感受到文章中父亲对作者的关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学生们都会接受到长辈们无微不至的爱,哪怕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教师可以把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情节与学生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亲人的爱,比如家庭相对困难的家长为了孩子节衣缩食,辛勤的劳动;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每天接送孩子,甚至下雨天都会在雨中等孩子放学。这也就能使“背影”所传达的父爱与学生的感受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面对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阻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处于教学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思考。在教学手段的革新上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注重教学的时效性,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作为现代社会中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刘志新,教师,现居山东章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