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报道应对纠纷的三大要点

2014-04-11 03:39顾惠忠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股东大会财经公平

顾惠忠

公司新闻是财经报道的核心,一则上市公司新闻往往导致股价波动,从而影响着千万人的利益。正因为这样,公司新闻是财经报道中最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的领域。规避和应对公司新闻的法律纠纷,不只是简单的谨慎和客观就能做好的,要从提高记者整体素质入手。

树立“公平和效率”的报道准则

改革开放之初,以效率为先,强制拆迁等现象常以牺牲公平来换取效率,这使百姓时有“不公平”的感受。因此,很多报道是从公平的角度切入的。如果做社会新闻,这或许也没什么错,但做公司新闻就可能带来麻烦。例如,财经媒体经常报道股东大会。有段时间,上海的上市公司开股东大会都会发些小礼品或交通卡,由此造就了一批专门参加股东大会的“职业股东”,只要有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必去参加,甚至一天要赶几个“场子”。这些人去开会的目的是拿礼品,股东大会登记前买上几手股票,有的甚至一手股票也不买而冒充股东,上市公司拒绝给他们礼品或礼品给少了,他们就起哄,对股东大会议案一律投反对票,会上争抢话筒故意提一些令公司高管难堪的问题。记者看到这一幕,如果不搞清楚状况,以为他们是受伤的小股东,做出的股东大会报道就容易出问题。

《证券时报》上海分社的采编指引中明确,财经记者要树立“公平和效率”的价值观,以“公平和效率”为报道行为准则。目的是从记者的思想原点构筑“客观”的“护城河”。认真严谨,同时留有余地

1.公司报道要有耐心,要特别地认真、细心和严谨。公司报道中并非只有批评报道才会带来麻烦,正面报道或者出于好意的报道同样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公司报道围绕的是一堆数字和错综复杂的主体,一个小数点和一个人名看错或写错就会造成利益的巨大损失,从而给自己和媒体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前几年,北京某报关于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乌龙报道导致招商银行股票跌停并带动股市大幅下挫就是例子。

公司报道中如果涉及的主体或事件比较复杂,一定要有耐心,依靠时间来慢慢地积累和搜集材料。曾经有家大型机械类上市公司的副总跟我说,公司财务做假,但不愿意提供材料。我用了3年时间通过这家上市公司工商登记中的子公司财务报表与其报表对比,终于找到了造假的痕迹。

2.批评报道要尽可能留有余地。在浮躁的氛围下,记者经常想尽一切办法挖掘和使用新闻素材。做批评性报道千万不能这样做,只要报道目的达到了,一些更有力度的材料不要轻易在报道中反映。好些年前,我报道了上海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侵害公司利益的新闻。报道出来后,其手下和朋友,包括跟他走得近的财经记者劝他投诉我,但他说,不能投诉我。原因是他从报道中看出我掌握了足以让他坐牢的材料。

3.记者和媒体千万不要介入商业利益纷争。陈永洲事件已充分说明记者介入商业利益纷争的严重后果。现实中,利益相关人在遭遇利益受损时习惯于向媒体求助,媒体在伸张正义中一定要注意不被利益相关人利用,一定要公正处理,客观报道,采访一定要踏实,不能偏袒一方。

4.遭到诉讼,不要回避而是勇敢面对。现在公司在被批评后起诉媒体或记者,有时不是因为报道本身有问题,而是被批评者的策略,目的是吓退媒体和记者,让他们不要继续报道。这里利用了记者和媒体“怕事”的心态。其实只要确定某个批评报道是有价值的,且经过了律师等的审核,引起了诉讼,完全没必要怕,而应勇敢地应对,怕的应该是对方。持续提高专业能力,才能真正规避风险

建立“公平与效率”的原点也好,培养成熟的采访和报道技术也罢,记者要真正做好报道,规避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都需持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现在一些年轻记者出于生活压力等原因,显得比较急功近利,希望能快速赚到第一桶金,而对财经记者的价值认识不清。就整个财经媒体而言,对自身价值认识也不是很清晰。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的原因。财经记者只有认识自己的价值,才能自觉抵御商业利益的诱惑。

财经新闻应该从投资者的角度去看待公司,投资者关心公司的哪些方面,财经记者就尽力去搞清楚。财经记者如能做到较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慢慢地,自己就能达到专业投资者的水准。具备了专业的投资能力,只要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去做投资,想必也会有不错的收益,过上较好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所以,财经记者不要为了一点“车马费”而做出违背职业操守的事,而要不断学习、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作者是《证券时报》上海分社总编辑)

猜你喜欢
股东大会财经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股东大会知多少
财经日历
笨柴兄弟
潍坊银行2018年股东大会年会顺利召开
财经阅读时代
公平比较
股东大会的“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制度回应
财经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