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中的现实主义表演创作

2014-04-11 20:08王洁琼
电影文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真实感适应能力

[摘要]现实主义表演作为戏剧表演的主流创作方法之一,被用于电影表演教学。电影的特性促使现实主义表演创作发生了变化,这也是演员镜头前表演与舞台现场表演创作呈现出极大的不同的决定性因素。现实主义表演创作方法依据电影的特性,对演员在“体验基础上的体现”的表演创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幕的纪实性、独特的拍摄方式、封闭的拍摄空间,要求演员在“逼真性”、即兴创作能力、现场适应能力、“信念感”更真实、“真实感”更强等方面都有所调整。

[关键词]逼真性;即兴创作能力;适应能力;信念感;真实感

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贝克说过: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在于人物塑造。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创作,才得以与观众见面。首先,剧本创作。编剧在剧本创作时,就已为电影人物形象奠定了基调。其次,导演的创作。电影是以导演创作为中心的艺术,导演调动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景别、光影、色彩等电影表现手段,形成作品统一的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为了让人物形象与镜头语言形成统一的风格,往往对演员表演予以指导,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某种程度上,是导演综合处理的结果。最后,演员的表演。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在理解文学性描述的基础上,融合个人的表演技巧,最终在电影视听手段综合处理的前提下,其扮演的角色才是观众所欣赏到的银幕形象。可见,银幕形象的塑造最终还是依托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因此,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思路最终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演员的表演是银幕形象创作的最后一个层次。

“电影表演是演员在摄影机前以自身为造型手段来体现影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1]演员在影片整体视听风格的统一下,按照剧本提供的人物基调,融合导演的创作意图,在掌握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创作技巧的基础上,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以此理解角色,积极调动个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以此丰富人物形象,通过外部肢体动作、表情、声音等,将剧本中文字描述的静态的人物形象,演绎为银幕上可见可闻的、比文学人物性格更为丰满、形象更为立体的动态的银幕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演员的表演是电影塑造人物形象的重中之重。

电影表演依托电影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在电影向其他艺术门类借鉴经验的同时,电影表演向其血缘关系最为密切的戏剧表演艺术借鉴经验。戏剧表演作为同是表演艺术的共同性,其戏剧表演理论为电影表演借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戏剧表演理论为电影表演所运用,也因此创作出了诸多优秀的作品和演员。但从艺术媒介决定论的基点出发,电影的传播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戏剧的传播媒介是演员的外部肢体动作和语言,不同的传播媒介,决定了两者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也是不尽相同的。

从艺术媒介决定论出发,表现媒介的不同是七大艺术之所以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根本,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特性在于其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运动的声画影像的生动、直观、具体性”[2],表明了电影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也就对电影表演艺术的要求有了新标准。电影演员在塑造银幕角色时,虽然也是用现实主义表演体系的创作方法,以“内心体验”为基础,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有机天性的下意识动作”,实现角色的创作,但依据电影的特性,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在运用现实主义表演创作方法上有了不同。

一、电影的表现媒介决定表演“逼真性”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早期理论中曾提到,演员在舞台上塑造角色时,要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去生活。这就是对演员表演的真实性提出标准。但在实践中,演员在进行戏剧表演时,会有意地夸大外部肢体动作和表情,以实现观众的观赏。

这是因为演员的表演在剧场舞台上始终处于观众视觉“全景”的位置,且是不变范围的“画框”。为让观众席上的观众看清表演,演员要夸大肢体动作和表情,凸显角色的性格特征,完成人物的心理刻画。而电影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参与改变了观众的视点范围。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景别的运用,限制了观众的欣赏范围,演员的表演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像戏剧表演那样,一味夸大肢体动作和表情,让观众看清。

“电影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3]其“生动、具体、直观”的特性决定了电影所表现的人、时间、空间,是具体的物质现实的影像。人物身份要具体到年龄、岁数、职业清晰的女人或男人;时间不再是类似于“年少的时候”,而是具体的1987年、“文革”时期等具体时间;空间也是具有鲜明地域性的空间。这些具体的时空、人物则可以通过场景的布置,人物的服装造型来实现。由影像具象性所带动的电影演员的表演也应该是逼真的,使得观众观看到的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一是必须要与影片所展示的时代、社会相符,二是看到的角色在实景中生活,就要像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真人一样。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拍摄方式中,演员就要在人群中表演,演员的动作、表情就要和人群的动作一致,要把真情实感融于实景中,做到“真实”的生活在表演中。

电影演员在导演综合处理视听画面的前提下,在镜头前表演,要配合不同景别、不同拍摄角度、不同拍摄方式的需求,调整自己表演的动作幅度,掌握表演的分寸。尤其是在特写和近景中,电影表演要求演员把丰富的内心体验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来展现角色内心的情感起伏。情感要通过外化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体现,但还要体现出真实自然的流露。否则,过度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表现,会给观众不实的感觉,影响了银幕形象的塑造。因此,在电影表演中,“真实性”对于演员塑造角色非常重要。

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能够呈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视听感受,电影演员在表演时,要“零表演”的进行角色塑造,以此达到艺术形式上的“真实”。现实主义表演创作方法中提到的真实,对于电影演员的要求则是依据电影表现媒介决定的“逼真性”。

二、摄制方式要求演员即兴创作能力更强

戏剧演出中,演员根据剧本设定的时空顺序,按照幕、场的顺序,依据人物的出场顺序,一气呵成。剧本中不同的部分对角色情绪的要求,有一个统一顺应的过程。而电影以“场景”为单位的拍摄方式,导致剧本中所展现的顺序性时空在实景拍摄时会被打破,原本处于结尾的部分,会被提前到最早拍摄,这对电影演员来讲,在情绪调动方面,会断续地生活在同一人物形象中。但在影片公映时,电影的时空性特征又要求人物形象的思想、情绪保持连贯,形象要保持完整和统一,这就要求演员在镜头前表演时,准确把握好不同场景对人物情绪不同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演员在创作时要具备的即兴创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加强。

除此之外,在表演排练时间和空间方面,相比较戏剧表演,电影表演也是比较特殊的。戏剧表演,有充裕的反复排练的时间和空间,等到演员在舞台上正式演出的时候,已经有了多次排练的经验。对即兴创作能力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而电影演员在拍摄现场才会了解具体的对角色的演绎的机会,根据导演的要求,场面调度的设置,景别的运用,再融入自己对角色的创造,实现对角色的塑造。但是,由于电影前期拍摄的时间比较短,演员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排练,表演时也就需要即兴并迅速地融入角色,这对演员的适应能力要求比较高。

电影摄制中,假定的时间、假定的空间、不连贯的情绪贯穿、假定的交流对象,短暂的拍摄时间,往往要求演员在最多镜头重复拍摄三条后完成角色的创作,演员必须提前对所塑造角色有全局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对规定情境的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配合影片整体节奏的设定、视听风格的要求等,在完成角色塑造的同时,再完善自己的表演基调和风格,这也是对演员的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表演空间要求演员的“信念感”更真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舞台上的真实是指我们在自己心里以及在我们对手心里所真诚相信的东西,真实是不能和信念分离的,信念也不能和真实分离,他们彼此不能单独存在,而没有他们两者,也就不会有体验,也就不会有创作……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应该使演员本人信服,使对手和看戏的观众信服,应该使人相信那些和演员本人在舞台上创作时所体验到的情感的真实和所进行的行动的真实,这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具有的内心的真实以及对这种真实的纯真的信念。”[4]

现实主义表演的创作美学美则:体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信念感是演员进行生活体验的基础,没有了信念感,也就没有了体验,没有了体验就没有了体现,也就没有了创作。信念感强的演员,才能真实相信舞台上虚拟空间发生的一切,才能把自己带入虚构的人物关系之中,才能传达给观众角色内心的真实,让观众体验到真情实感。

一台完整的戏剧作品的完成,一定是在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没有观众参与的戏剧创作,不是完整的创作。演员在观众的关注下,在戏剧舞台上演绎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演员可以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情绪,调整舞台信念感,以此达到最好的表演状态,获得观众的认可。而在电影以场景拍摄的制作方式中,演员的表演空间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完整且“开放”。电影演员创作时,除了需要在场的作为假想对象的演员、摄影师之外,其他任何人是不能参与的。即便有观众在现场,也是被禁止出声的。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一直到影片公映时才实现。即便再有好的建议,也只能称为遗憾。因此,演员不能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通过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表演状态,反而要在镜头前表演时,排除外在环境的干扰和内心的杂念,这就要“信念感”更真实,适应无观众的表演。

演员表演的真实,演员即兴创作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信念感真实、真实感强烈,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对演员创作角色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些理论应用到电影表演中,依据电影特性的需求,同样绽放了异样的光彩,出现了诸多优秀的作品和演员。这主要得益于斯氏现实主义表演体系对戏剧表演的艺术创作要求与电影表演是一致的:体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人物形象典型化、表演风格真实、自然、生活化。而艺术表现媒介的不同,决定了电影和戏剧两大艺术门类美学原则上的不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实主义表演体系部分理论被借鉴到电影表演所用,是符合电影表演的一般规律的表现,并随着人们对电影特性的逐步认识,现实主义表演理论在电影表演应用中也有所变化和充实。现实主义表演创作方法为在中国电影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并占据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中国艺术界培养表演人才的方法,仍是以现实主义表演作为其创作角色的基本方法,并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诗兵.中国电影表演百年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黄琳.论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

[3] 罗殳.浅论电影媒介的艺术特性[J].电影文学,2012(13).

[4]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 王洁琼(1987—),女,山东阳谷人,电影学硕士,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政治文化

猜你喜欢
真实感适应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回归真实感
贾科梅蒂:独行在没有上帝的精神荒原
细推物理重体验 表现人物贵专精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浅议假定情境与表演的真实感
南丰蜜桔造型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