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的巨炮

2014-04-10 19:42
兵器 2014年2期
关键词:舰炮伯恩斯巡洋舰

试射

1976年6月29日下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莱蒙特岛以南,弗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赫尔”号(DD-945)正在慢速航行。和其它他同型舰相比,“赫尔”号首部的MK42型单管127毫米舰炮被一种新型火炮所取代。新型火炮的炮塔略微显得有些高大,为了收容更长的炮尾,炮塔后部形成一个突出的部分。这种新型炮塔便是美国海军当时正在进行的“大口径轻型舰炮”(MCLWG)研制计划的成果:MK71型203毫米/55倍径单管舰炮。

17时22分,随着舰长拉格尔中校的号令,“赫尔”号上的这门203毫米主炮开始转向右舷,射击圣克莱蒙特岛上的靶标,其中包括掩体、卡车、坦克等。使用的弹种既包括常规炮弹、也有激光制导炮弹。在对陆地靶标的射击结束后,“赫尔”号又将炮口对准了14.6千米外一艘退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伯恩斯”号,。MK71型舰炮一共朝“伯恩斯”号发射了5发激光制导炮弹,首发就准确命中了“伯恩斯”号的舰桥,随后3发也成功命中舰体。但第5发炮弹由于激光指示器的指向出现偏差,炮弹直接命中了靶舰的水线以下部位。炮弹巨大的动能将舰体撕开一个大洞,“伯恩斯”号开始进水。美国海军本打算重复利用这艘靶舰,发射的炮弹都是不装填炸药的训练弹。但水线以下部位意外受损进水,意味着靶舰无法再拖回港口,美国海军只得放弃“伯恩斯”号。于是,“赫尔”号抵近“伯恩斯”号,尾部的两座MK42型舰炮在近距离向其发射了50发127毫米常规非制导炮弹,将其彻底击沉。

圣克莱蒙特岛的试射证明,MK71型203毫米/55倍径单管舰炮的靶场成绩相当令人满意。应该注意到,203毫米舰炮通常都是由巡洋舰搭载的,这次却是由一艘满载排水量不到5000吨的弗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搭载,这也是有史以来驱逐舰所搭载的最大级火炮。

MCLWG的由来

二战结束后,随着雷达和制导武器的普及,海战的格局、舰艇的设计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上世纪50年代,“导弹神话”在世界主要海军强国间盛行,舰炮被讥笑为“落后于时代的兵器”,几乎被打入冷宫,当时甚至出现了完全不装备火炮的舰艇,如美国第一艘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长滩”号,在竣工之际便只装备导弹武器,除了礼炮外,连一门机关炮都没有搭载,这是当时所谓“新潮流舰艇”的普遍特征。

然而,这种风尚并没有维持多久。人们很快发现导弹武器虽然命中精度高、射程远,但同样具有搭载数量有限、系统昂贵复杂、易受干扰、反应时间过长等诸多弱点。而导弹武器的这些弱点,恰恰可以由舰炮来弥补。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度被打入冷宫的舰炮复出了。

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朝鲜、越南两场较大的局部战争。在这些战争中,美国海军数次对陆上目标进行炮击。但是担任这些炮击任务的,还是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建造的战列舰和巡洋舰。这一时期,美国海军新研制的舰炮,主要还是中、小口径炮,那些威风凛凛的大口径舰炮依然依靠二战时建造的老式火炮坚挺,新型号的大口径舰炮可谓“后继无人”。

20世纪70年代,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巡洋舰逐渐退出现役。由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改装而来的两艘波士顿级导弹巡洋舰在1970年退役(该级舰在改装后仍保留了203毫米主炮),装备203毫米速射型主炮的德梅因级重巡洋舰也在1975年逐渐退出现役。美国海军认为,203毫米口径的舰炮威力远高于127毫米高平两用炮,作战部署方面又比衣阿华级战列舰装备的406毫米舰炮更为灵活,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岸轰武器。于是,从1965年开始,美国海军提出,研制可安装在驱逐舰、护卫舰乃至小型近岸火力支援舰上的、口径155~240毫米的舰炮。这就是MCLWG计划的由来。

设计定型

实际上,最需要美国海军装备MCLWG、提升舰炮对岸支援能力的,不是美国海军,而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两栖登陆作战中,海军陆战队最为迫切的需求就是火力支援,而在某些情况下,大口径舰炮的支援比空中支援更为快捷、及时。

作为新一代大口径舰炮,MCLWG的其主要用途是在两栖作战中提供对岸火力支援,其次是在海战中对敌方舰船实施攻击。对于MCLWG的性能要求,除了前文已经提及的“能搭载于驱逐舰、护卫舰等小型水上平台”外,美国军方还提出了一系列其他需求。

首先是要确保火炮系统的威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提高炮弹的初速、保证弹丸有一定的质量(即保证MCLWG的炮口动能在额定的指标之上),还要提高舰炮的射速,而且还要在这三者之间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平衡。火炮系统的威力还包括要提高命中精度。为了做到这一点,不但要提高火控系统的性能,还要提高炮塔的驱动性能,使得炮管可以按照火控系统指示的目标尽可能快速、准确、稳安定地旋转俯仰。当然,炮弹的破坏力也要加以提高,对此不但要提高炸药的威力,还要提高引信的精度,使得炸药和弹片达到最好的杀伤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采用最新的技术,包括制导炮弹以及火箭增程炮弹,以扩展射程,增加舰炮的实战命中率。

其次,必须确保射击持续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对于炮身进行强制冷却以及进行自动装填成了关键。

再次,还要强化针对紧急事态的应变能力。这其中包括在舰内额外携带弹药,以及减少系统反应时间,以应对突然出现的目标。

最后,为了提高作战效率,还要求炮塔无人化、配备合理化以及提高整个系统的信赖型,便于维修和尽力减少可能出现的故障。

MCLWG计划出台后,研制和制造工作交给了位于明尼苏达州的FMC公司北方军火分部。研制工作的第一部是为MCLWG选定火炮口径。最初,FMC公司希望采用陆军的M113型175毫米/60倍径加农炮。在当时,这是美国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可以以914米/秒的初速,将66.7千克的常规炮弹发射到约34千米外。如采用底排技术、火箭增程技术,火炮的射程还能大幅度提高。175毫米样炮的研制较为顺利,在1969年就告完成,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之后,在1970年8月移交给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海军武器试验场达尔格伦分部加以验收。不过,由于考虑到与海军库存弹药的通用性(直至今天,美国海军军械库中仍储存有海量的203毫米舰炮弹丸和药包),175毫米口径最终还是被弃用,改用203毫米口径。研制完成后,这门舰炮被正式定型为“MK71-mod0型203毫米/55倍径舰炮”。endprint

猜你喜欢
舰炮伯恩斯巡洋舰
一门舰炮杀四方
舰炮智能随动系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PLC的某型舰炮控制系统改进
让别人的嘲笑见鬼去吧
长鼻子舰炮打赢翻身仗
俄“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