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星
壮锦是广西壮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成果。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自成体系,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织锦技艺不再需要承载着生存的压力,而只是作为一种民族工艺美术品为人们所接受,织锦技艺也逐渐衰落甚至濒临消亡。没有民间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失去了基础,没有民间美术,美术教育就不可能完善。把壮锦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将有利于实现新课标的理念,形成特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作为壮族地区的一名美术教师,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将壮锦艺术引入课堂,做了一些相关教学的尝试。
一、感知培养,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提高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
观察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机会适当地加入壮锦知识。比如在教学《绚丽的少数民族文化宝藏》一课时,加入壮锦相关知识的介绍(起源、发展、现状),使学生认识、关注这一传统工艺。可以利用实物、多媒体等,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再到艺术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欣赏、分析、观察、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学会欣赏评述壮锦的艺术特征,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
二、临摹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壮锦基本元素的认识
通过临摹练习,让学生把壮锦的图案、纹样、色彩元素直接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学习其图案的纹样造型、色彩的搭配以及工艺的风格表现,进一步加深对壮锦基本元素的认识。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和上百种图案纹样,有传统的花、草、虫、鱼、山、水、鸟、兽,还有复杂的双凤朝阳、双龙戏珠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壮家织锦人又创造出反映时代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凤凰花、和平花、桂林山水以及民族风情刘三姐、绣球舞、铜鼓舞等多种新旧花样,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临摹的素材。临摹训练中重点训练框边纹。传统的边纹有菱形纹、万字纹、回字纹、小波纹、云雷纹、菊花纹、小梅花纹等,这些边纹元素虽不比主图显眼,但它们是连接和组成壮锦必不可少的元素,没有了这个元素,壮锦的淳朴风格就很难形成。在色彩临摹训练中,要强调突出壮锦喜用重彩,对比鲜明强烈的用色特点,这与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红配绿,看不俗”就是壮锦配色的一大特点,以红为背景,充满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用绿作烘托,富有静穆开朗的情调,既艳丽好看,又经久耐新,把实用与美观紧密结合起来。
三、归纳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从临摹转向培养想象力
通过提取壮锦图案中的形、色、意,学生将原始的图案素材经过主观的整理、消化,将其融合成自己的语言;通过打散与重构等形式,重新组织画面进行设计或者创作。在重组上可用分离、连接、联合、重叠、透叠、减缺、重合等方法,组合成新的元素。训练中也可参考专业的图案重组结构的方法,如骨骼线打散重构法、元素打散重构法、自由重构法等。壮锦纹样有上百种,内容丰富,有植物花卉类、动物形态类、生活物品类、文字祝福类、几何图形类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其运用简练变形、抽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进行系统的整理,找出共性,产生联想,寻找抽象元素与现代绘画和设计的共通点,为下一步创作新作品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再创作,让学生体会用艺术手法表达情感
通过对壮锦艺术语言的概括与提炼,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再创作,通过艺术手法表达情感。以图案纹样的再创作为例,植物类纹样的创作,在有一定临摹的基础上,再具体地观察、分析千姿百态的自然植物,为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创作时应重点考虑选择植物的态势,把自然而优美的态势艺术化地表现和再现,然后采用简练的构图或夸张的变形来表现均可。动物形态类纹样的创作,经过临摹龙、凤、鱼等传统的表现手法后,大致掌握一些规律,区分动物的个性纯化形体、突出动态。形体是区别不同动物典型特征的关键,所以要规整其外形净化其结构,再发挥想象,根据特定动物的特征,大胆突破其原有自然形态的束缚,将各种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视觉元素和美好意愿相结合,使之典型化更具装饰效果。人物图案的创作,首先强调个体,捕捉美感;其次定格动态,确定比例;最后抓住瞬间,刻画神情,对特定表情进行艺术化的强调、夸张处理,使自然表情艺术化。景物图案的再创作,要有清晰的主次观念,尽量把景物丰富多变又和谐统一的效果表现出来。
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育中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多感官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是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实践探索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