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勋章
【摘 要】社会的需求促使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发生快速转变,重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思路及教学手段、构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 应用型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学校类型趋同,人才培养方案趋同,专业趋同,课程趋同,教材趋同。一方面是外语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即招即用”的合格人才,这说明我们的英语教育与实用相脱节。因此,改革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仍相对传统。其专业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工具意义上。但现实情况却是:在很大程度上,外语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外语与母语的转换上,通常作为其他专业或领域的辅助工具而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单一
目前实行的仍然是全国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偏向于“学术型”教育,重视理论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满足,毕业生难以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空泛
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中偏重于语言、文学类课程,普遍忽视应用性课程及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内容,教学内容不够宽泛;在教材选取上,使用的是全国统一教材,统一外语教学大纲,没有突出课程特色。
(三)课程实施理念比较传统
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探求和科学研究,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单纯的课程的“传声筒”、参考书的搬运工、学科知识的“二道贩子”,若干年一贯制地进行重复、机械式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更没有创新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中应试化倾向比较明显
大多数高校把外语过级考试作为重点,甚至外语是否达到一定级别与学生毕业证、学位证挂钩,学生过级的比例也是对教师教学评估和学生学习评估的重要依据,导致了外语教与学的应试倾向,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的知识,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运用外语交流、工作的能力较弱,与市场需求脱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较弱,缺乏良好的身心素质,以至于在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协同工作的能力都显得不足。
二、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要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必须对现行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考评机制等进行系统化重新构建,创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和厘定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之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高等院校的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英语语言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具备基本的商务与文秘知识和业务能力,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面向经贸、外事、涉外企业、跨国公司、教育等行业,能从事国际商务策划、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高级商务翻译、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也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多元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素质的英语应用型人才。其标志是具有坚实、宽厚的英语语言基础,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应变能力,以及在社会从事外语职业的适应能力;既要保持英语专业人文学科的特色,又要体现“厚基础” “宽口径”“强技能”“重实践”的宗旨。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把培养英语语言基本功列为教学的中心工作, 注重学生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各种实践环节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高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
应用型外语人才的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区域自身特点,本着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原则,积极开设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和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1.语言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板块:主要课程包括语音、综合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写作、语法、翻译等,目的是训练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为更高阶段的专业方向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专业课程板块:主要课程包括语言学、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高级英语、视听说、口译技巧、学术论文写作、翻译、英美报刊选读等。目的是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结构和使用规律有一个理性、科学的认识;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 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对西方文学、文化的了解。
3.相关专业课程板块:主要是选修课程,结合实用语言课程,配合学生分流培养及跨学科、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修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人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特长、市场需求进行相关课程选择。其主要专业方向包括外语教育方向,文化、文学方向,语言学方向,商务英语方向、旅游英语方向和涉外法律方向等。
4.知识应用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突出教育引领作用,培养“三会”高素质人才,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注重人文素质的熏陶,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形成多样的社会实践,由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与实验构成,如口译、笔译实践、旅游、经贸、文秘、新闻、教育等学科的基本技能实习,小型研究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等。endprint
5.素质教育模块——旨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培养情操,陶冶性格,增强社会融合能力,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修人文、历史、政治、艺术等课程。
为了确保以上课程体系的有效性,首先在学时分配上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夯实基础,板块(1)与板块(2)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 其课时量不应低于总课时的40%;其次,外语技能课程必须作为教学重点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并要特别加强写作技能训练;第三,根据国际教育经验,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大学课程中选修课程比重最好在30%~40%;第四,加大对知识应用板块(4)的教学与实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实际应用能力,将这一环节的教学、实验、实习、活动纳入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入每一阶段的学程之中,还要规定最低学时与学分标准,以确保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得到实践与应用;最后,板块(5)为素质教育课程和突出特色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三)构建优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的需要,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建立适合市场需要的教学体系。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课堂讨论、主题发言、语境设计、模拟辩论会等,努力营造语言演练环境,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2.实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进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准确、细致地展现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与相关文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形式可包括:课外阅读、演讲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报纸杂志编辑、专题访谈、影片拍摄等。实践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
5.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组织英语演讲、各种英语竞赛活动以及参与社会的涉外活动,推动学生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外,并在实践中找出专业学习的差距,更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内学习。
(四)构建新的考评与管理机制
1.构建新的外语考评机制。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要实行新的考评体系。新的考评体系不能仅仅以几次考试成绩的高低或是否通过相关级别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好坏,而要以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强弱、综合素质的高低和社会适应期的快慢来衡量人才质量,鼓励学生自主发展。要摒弃“一科一考”“以考代评”方式,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表现纳入课程评价,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可设定为30%-40%)。此外,对理论课程应将小型专题研究、理论综述等报告型成果纳入课程考核,并占较大比例(如基础理论占40%,研究报告占60%)。由于外语专业具有很强的行为表现特点,因此,应将行为表现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纳入教学评价体系,这些行为表现可以通过在外语专业学生中进行外语竞赛、表演,以及参与校内外相关活动与任务中体现。总之,对应用型外语人才要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立体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构建新的外语教学管理机制。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人才,就要有创新意识,在管理上采取灵活、开放政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发展。
①采取灵活的管理政策,营造“宽松”的教学、学习环境。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及其聪明才智,教学管理方面要采取灵活的管理措施,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及课时分配上,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定调整,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课程选学。
②实行自由选修课制度,改变以往的限制性选修, 实行全通型选修制度,并允许适当时限的“试听”,将选修课决定权真正交给学生,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③实行校内、校外结合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构建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的有机结合,在校内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与学生对课程配置与教师讲学的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与修正。在校外建立质量监督委员会,接受来自于企业、社会的监督、评价,使外语人才的培养适合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准也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
[2]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2).
[3]赵友岩,何春晓.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法探析[J].职业时空,2008(3).
[4]张洁茹.对于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