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那些事儿

2014-04-10 20:18阿伟
学生天地·初中 2014年3期
关键词:孝廉隋文帝隋炀帝

阿伟

选拔人才历来是国家大事,早在周代,就通过“乡举里选”选拔人才。《周礼·地官·乡大夫》曾经谈到一种具体的选拔方法,叫做“大比”,大比每三年举行一次,主要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成绩优秀者会被选拔出来。《礼记·射义》也有“诸侯贡士于天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国一般凭战功选拔人才,或由士大夫推荐人才,如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景监向秦孝公推荐商鞅。另外,养士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独特的选拔人才方式,各国国君和贵族公子把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招集起来,养在家里,有需要时就从中挑选合适的人量能授任。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在当时就以养士闻名于世。

到了汉代,选拔人才有试士和察举制。《说文解字序》称:“学童十七以上与试,能讽诵九千字,就可做史。”汉高祖曾下求贤诏,汉文帝也多次下诏诸侯公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初即位就“招选天下文学才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并以“古今治道”为题亲自“策问”百余人,最终董仲舒的对策受到汉武帝赞赏,被提拔为江都相,庄助的贤良对策受到汉武帝认可,被提拔为中大夫。汉武帝又下令天下察举孝廉和秀才,用“策问”方法选贤良。董仲舒还建议举孝廉要分四科:德行志节、修学通经、明习法令、刚毅多略。

王莽执政时,通过岁课选士,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为文学掌故。到东汉末年,察举制度已偏离正道,失去常态。当时有童谣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到魏晋时期,仍沿袭汉代察举孝廉、秀才之法。魏文帝时,尚书陈群认为传统察举制度使“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在每郡择有识鉴之贤者为九品中正官,区别人物,分其高下,把品评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到了晋代,九品中正官为豪门所操纵,成了门第高低的标志,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矫壮十科举人。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矫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孝廉隋文帝隋炀帝
唐代“孝廉”名实考论
——兼论《孟子》升经问题
浅析汉代察举制度
李渊起义
隋炀帝「辽东之役」刍议
略论隋文帝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