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王千秋,字锡老,号审斋,东平(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其一生轨迹与当时知识分子的选择一样,读书、科举、为官,在仕途度过自己的一生。目前关于王千秋的资料匮乏而无从考知其科举及为官时间,颇以为憾。
王千秋的生卒年尚无确切资料可考定,据其交游情况及《审斋词》卷内词题“寿韩南涧生日”及“席上赠梁次张”等酬赠之作推测他与私交好友韩南涧(即韩元吉)和梁次张(即梁安世)生活时代相近,为北宋孝宗时人。王千秋经历过靖康之变,在绍熙四年(1193)尚知长汀县事,结合古时七十致仕的惯例,判断其时应未满70岁。因此目前学界推断其大致出生于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前后,卒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90)[1]。
词人旅食金陵、长沙、桂林,交游相当广泛。在《审斋词》73首之中,具体提到的人名就有13位,有晁共道、李公定、李清宇等人。又多与韩元吉、辛弃疾、陆游等大家交游酬和,故毛晋《审斋词跋》称其词“多酬贺篇”,从现有流传篇数中反映出词人的创作态度与生活经历,以及创作愿望并没有太偏于个人自我情感的抒发。
王千秋一生著述丰富,但经靖康之乱后生活漂泊不定,作品散佚较多,仅有《审斋词》一卷流传后世。词作内容质实简洁,颇有意趣,浩然自得;时而怀古羁旅,慷慨豪迈;时而愁绪叠生,无地销忧;时而描绘生活,饶有兴趣,深得后人赞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审斋词提要》中就如此称誉“体本花间,而出入于东坡门径,风格秀拔,要自不杂俚音。南渡之后,亦卓然为一作手”[2](P5470),足见其词成就。
《审斋词》是王千秋现存的唯一词集,保存有73首词作,其中还有8首缺漏字计有12处。据考其原有版本四种:朱居易校本、紫芝漫抄本、毛扆校本和汲古阁本。[3](P104)其中毛晋汲古阁本存词达72首,《全宋词》即以此为底本校录,又从紫芝漫抄本补录《醉落魄》半阙残句,为目前较全版本。《审斋词》大多创作于南宋高宗孝宗时,词作凄婉伤愁、沉郁苍凉,言之有物,词风婉约居多兼有豪放之作。词作题材虽多有酬和之作,但亦有写景状物、怀古伤今、羁旅离思、宴乐酬和,多方面反映出当时文人的悲苦心境和王朝南迁后的社会低迷。
《审斋词》内容上多抒写作者身逢世乱、感怀历史,寄寓心中悲愤忧悒,表达满腔爱国之情。王千秋作为南渡词人,有着这一时期词人的共同特征,即对故国家园的怀念,对原来帝王朝事的反思,希望统治阶层吸取教训能够恢复故土。《四库总目提要》对其评价为“体本花间,而出入于东坡门径,风格秀拔,要自不杂俚音。”[4](P5470)“体本花间”指王氏靖康之变前的词作典章藻饰绮丽明艳,带有鲜明的花间柔靡之风,而南渡之后“出入东坡门径”,词作表现出一种怀古悲势、萧瑟悲慨的创作风格。试看收录在《全宋词》第一首的《贺新郎·石城吊古》:
吊古城头去。正高秋、霜晴木落,路通洲渚。欲问紫髯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巫觋去、久无箫鼓。霸业荒凉遗堞坠,但苍崖、日阅征帆渡。兴与废,几今古。 夕阳细草空凝伫。试追思、当时子敬,用心良误。要约刘郎铜雀醉,底事遽争荆楚。遂但见、吴蜀烽举。致使五官伸脚睡,唤诸儿、昼取长陵土。遗此恨,欲谁语。
这是孝宗时王氏寓居金陵所作。金陵为六朝古都,历经繁华兴亡、王朝更迭,吸引了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的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并由此兴起了金陵怀古题材的诗词创作。“《全唐诗》中关于金陵咏史的有近90首,唐诗宋词中平添了许多怀古咏史之作。”[5]这些作品不仅数量最多,佳作也极多。这类怀古诗词“以眼前古迹为载体,抒发对现实政治的感怀,并且利用历史对现实政治作出裁判”[6],其间便可感知到词人的个体体验与情感倾向。王千秋创作的这首怀古词笔力不弱,自然流畅,与王安石《桂枝香》相较,情感更加深沉,历史兴亡的感触也更为深厚。王安石词胜在写景奇伟壮丽,气象开阔绵邈,显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广,更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王氏则略逊气象,多着眼于眼前之景之事,伤感愁殷。在其他几首词中也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如“莫上危楼,楼迥空低雁更愁”,“挑灯试问今何夕,柔肠底事愁如织”,“拍塞愁怀人不解,只有黄鹂能语”。词中柔婉哀怨的愁思常隐于浅易文字背后,却更能引起后人共鸣品怀。
其次,王千秋创作了许多感概国家兴亡、旅愁别绪之词,作品反映了他对杜甫诗作的模仿学习。王氏所处靖康之后山河破碎之悲,与杜甫乱世飘零之感受颇为相似,又更为悲痛。因此,词作能触及到不少真实的生活场景,流露出词人对于个人前途、百姓生计、国家命运的思考与忧虑。如“如今何事多感,双鬓不禁秋。目断五陵台路,无复临高千骑,鼓吹簇轻裘”(《水调歌头·壮日遇重九》),“登高人远,戏马台闲,怨歌谁听”(《瑞鹤仙·征鸿翻塞影》)等。词人随着时势而颠沛流离,想要有所作为又囿于现实而就感到十分的孤独,如“挑灯试问今何夕,愁肠底事愁如织。愁如织。紫苔庭院,悄无人迹。”(《忆秦娥·云破碧》)“如今何事多感,双鬓不禁秋。”“扌疑欲堕清泪,生怕菊花愁。”(《水调歌头·九日》)这一类词作无不直抒胸中之愁,无不是词人心中沉重悲苦的文学表现。再看《水调歌头·迟日江山好》:
迟日江山好,老去倦遨游。好天良夜,自恨无地可销忧。岂意绮窗朱户,深锁双双玉树,桃扇避风流。未暇泛沧海,直欲老温柔。解檀槽,敲玉钏,泛清讴。画楼十二,梁尘惊坠彩云留。座上骑鲸仙友,笑我胸中磊块,取酒为浇愁。一举千觞尽,来日判扶头。
首句“迟日江山好,老去倦遨游”即与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存在明显的化用关系。词人独饮销忧引来朋友的取笑,想起国仇家恨而饮尽,在欢庆的宴会之上也不得开心颜。此时南寓后词人的心境大不如前,“春病无人消遣,芳心有酒摧残。”(《西江月》)“座上骑鲸仙友,笑我胸中磊块,取酒为浇愁。”(《水调歌头》)等句即为反映。粗略统计,在《审斋词》73首中,“愁”字共直接出现了13次,“酒”字直接出现了17次,“醉”16次,“老”字出现了11次,“秋”字出现了6次,但有意思的是“春”字却出现了39次,伤春又悲秋,于辞藻间呈现出许多伤愁。杜诗“沉郁顿挫”,气象眼界宽广,悲百姓生活之艰难,王氏之词虽是遭逢国变,却弱于视野,感慨系之却独缺了悲天悯人兼济天下百姓的宏远。故王氏之词虽与杜诗之情感具有一定的可较度,也有模仿学习,却气象风度迥异。
第三,王千秋还创作了许多反映乡间田园生活,同情百姓生活艰苦的作品。南宋词内容渐趋雅丽,也更趋实用性,描绘的题材愈加广泛,很多词人将目光投向拥有田园风光的乡村,进一步拓宽了词的容纳性。除了陆游、辛弃疾等词人写的优秀作品外,王千秋也写了一些词作,如《清平乐·唤云且住》:
唤云且住。莫作龙池舞。五月人间须好雨。为扫无边烦暑。 畦秧针绿重生。壶天表里俱清。林外桔槔闲挂,省渠多少心情。
词中写五月好雨既能去除烦闷,使田里秧苗长势喜人,又省去酷暑灌溉的劳苦,体现了词人关心农人生活,能去体会田间劳作的辛苦。还有一首《鹧鸪天·蒸茧》写得也是颇有情致,词中“比屋烧灯作好春。先须歌舞赛蚕神。便将簇上如霜样,来饷尊前似玉人。”表现农间蒸茧时人们欢庆饮宴的快乐场景,将一幅农间祭神祈求好收成的图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丝毫不逊于同时代的辛弃疾。
第四,在词人的作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写得很出色的咏物感怀词,描摹仔细,颇有意思,表达出一种别样的情致来。而借景抒情、咏物明志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在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审斋词》中这一类作品有着一些优秀的作品,如:《菩萨蛮·荼蘼》、《蓦山溪·海棠》、《念奴娇·水仙》、《解佩令水·犀》等等。而词作中多是上片描摹状物,下片借物抒情,搭配的饶有趣味。如《鹧鸪天·圆子》:
翠杓银锅飨夜游。万灯初上月当楼。溶溶琥碧流匙滑,璨璨虫扆珠着面浮。香入手,暖生瓯。依然京国旧风流。翠娥且放杯行缓,甘味虽浓欲少留。
这首词中融叙事、状物、抒情于一体,上阕写事情来由以及汤圆的形象,下阕则是词人回忆过往,感物是人非,故都沦陷而悲从中来。词由平常事物生情而更显真实,愈加真挚动人。
此外,王千秋的写景词能把简单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味来,巧妙地将零散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打造一个美好的意境,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如《醉落魄》:“惊鸥扑蔌。萧萧卧听鸣幽屋。窗明怪得鸡啼速。墙角烂斑,一半露松绿。 歌楼管竹谁翻曲?丹唇冰面喷馀馥。遗珠满地无人掬。归著红靴,踏碎一街玉。”词中之意与东坡《西江月》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7](P313)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行人红靴与街上白月互相辉映,色彩鲜明,一静一动,一淡一浓,互为映衬读来颇有风味。
总而言之,《审斋词》虽然流存篇目不多,但是作品内容涵盖丰富,情感蕴蓄展示出作者的文才和拳拳爱国之心。王千秋的词作是其所经历的人生体会与时代心境的反映,他主观上欲从悲苦走向旷达,却囿于笔力有限未能达到所追求的苏词深度,但他所创作的清新词作亦有独到之处,不失为对词创作的积极探求。
《审斋词》为王千秋自编而成,以审斋为号可知其重严谨推敲。词作多抒发民族忧患、英雄迟暮之感,也有借酒浇愁、白夕自放的挫折感。用典多倾向于使用骑鲸、老、病、秋、鬓白等,但为了不显过于悲伤寂寥,而在用典中加上了云朵、春花、秋月、街玉等鲜明艳丽的意象,使婉约的风格里蕴含着强烈英雄失志的悲剧感。
首先,王千秋词作用典独有倾向,爱用“骑鲸”之典,表达对李白天才文采的倾慕。“骑鲸”一词出自 “乘巨鳞,骑京鱼”(《文选·羽猎赋》),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8]句经仇注后被用来赞誉李白的天才诗赋。王千秋词就多次使用了这一意象,如“眩银海,待斜披鹤氅,骑鲸寻李。”(《喜迁莺·玉龙垂尾》)和“谁唤骑鲸仙伯、下三山。”(《南歌子·寿广文》)以及“座上骑鲸仙友,笑我胸中磊块,取酒为浇愁。”(《水调歌头·迟日江山好》)这些词作频繁使用“骑鲸”之典,一是王千秋借此来称赞对方文才出众,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二也表达自己钦慕李白想要超脱物外、追求游仙逍遥的理想。
且南宋词作强调用典彰显文采,文辞婉丽抒情,《审斋词》即总体用典自然通俗,如“紫髯分鼎”,“要约刘郎铜雀醉”,“雪堂不远临皋路”,“玉陇娟娟黄点小”等皆运用得当,与词中内容相得益彰。
再之,王千秋作词多用比拟的手法。比兴寄托向来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常使用的,借此而营造出诗歌的意境来,隐喻诗人理想,从而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深层次的感情。如在他的词《瑞鹤仙》:“起寻芳径。菊羞人、依丛半隐。又岂知、虚度重阳,浪阔渺无归恨。”这首词写孤寂,用字精准到位,“羞”、“隐”二字欲语还休,一语双关,既有菊花娇媚可人,又有词人形单影只羞见故人之情,仅此句就用拟人手法将自己的孤独与菊花的美好生动描绘了出来。此一写法与其他写菊傲寒霜言清高之志不同,其中透露出一份雅致来。
其三,《审斋词》词句雕琢幽丽,情真调逸,实在雅净,故四库馆臣谓其“颇似花间”[9]。因花间词本是词之祖脉,词之产生源于写诗之外的情感小调,在当时文坛艳词创作较为普遍。当时词至南宋渐趋淡雅,审斋词似花间而文词清丽典雅。毛晋在《审斋词跋》称其“绝少绮艳之态”则略失偏颇,因王千秋词中多有绮艳或是宴乐歌舞之作,其用词炼字上颇有些“绮艳”之态,如“夜久烛花暗,仙翁醉、丰颊缕红霞。正三行钿袖,一声金缕,卷茵停舞,侧火分茶。笑盈盈,溅汤温翠盌,折印启缃纱。”(《风流子》)风格旖旎,意象绮丽有趣,丰富了宴饮酬和题材的创作,使之有了可读可感之处。
其四,王千秋还独以词的方式来写书信,这便是“以词代简”[10]。词中用语简单明了,又有文雅的书卷气,将平常之事也加上了趣味的文人联韵,或而这也算的上是词人的一种独到的创新,如《虞美人·代简督伯和借<战国策>》:“要津去去无由据。已分平生负。拟将怀抱向谁开。万水千山聊为、借书来。 玄都昼永闲难度。欲正书中句。黄琮丹璧已磨浓。发箧烦君早送、过桥东。”全用口语写词,语意浅白而富有文采。
同时王千秋还十分熟悉词调,73首词就用了32种词调,但也有常用的几个词调,如《生查子》达7首之多,《西江月》《浣溪沙》《点降唇》也有5首。词中常用短调,借住仄韵格抒发怨抑哀婉之情,又注重以长调言情,讲究比拟、象征的运用,构筑意象的多层次、多质感。王千秋能将个人的感情和艺术追求与词调选择相适应,亦将自己的志节和历史的感悟融入词中,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王千秋的词创作有着独特个性和文学成就,在南北宋词风转变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其对词创作的开拓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囿于个人交游和其人生经历的有限使词作无法达到新高度,对人生体悟的言浅意薄影响了他对苏轼旷达的模仿,故而创作停留在伤怀悲时的感性层次而无法进入一流词人行列。因此《四库总目提要》对王千秋“南渡之后,亦卓然为一作手” 的评价可谓中肯。
从《审斋词》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集体情感,还能看到田间百姓的劳作,甚至对当时景物和农业发展水平也可知一二。其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与王千秋个人的生活经历、艺术追求相一致,正是由于这种艺术追求,王氏才能于词创作中积极创新,运用丰富的题材进行创作。他所用语言的简洁晓畅,风格的凄婉苍凉,笔力的清新健拔,都给人以深刻印象。他的作品对于研究南宋前期词坛有一定的素材价值,对文学史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是去为“潭州之土”吗?——兼考王千秋的生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2005,(3):151.
[2]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 唐圭璋.宋词四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4]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沈学玕.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2.
[6]高峰.论金陵怀古词的文学生成及表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9.
[7] 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词典[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8]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 崔海正.论王千秋《审斋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