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基于金融资产分类以及会计确认准则差异的视角

2014-04-10 22:20周桂芳贵州省疾病控制中心贵阳550004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3期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变动

■ 周桂芳(贵州省疾病控制中心 贵阳 550004)

相关概述

依据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的金融资产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不仅包括原先的银行存款、现金、股权投资以及其他货币资金等,还结合企业的投资意图及投资目的将企业的其他金融资产进一步细化,具体分为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并且变动计入到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贷款和应收账款这四大类。对于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都是按照管理者的投资意愿来进行分类,管理者在对相关资产进行分类时具有较大的操纵空间,与此同时,企业财务管理者在对两者进行会计计量时还应当将它们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计入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中。这两类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能够有效地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正是基于此不少上市公司管理者越来越多地采用金融资产分类来作为企业盈余管理的途径及手段,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相关的会计处理行为,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金融资产分类、会计确认的关系

按照新的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将其所拥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计量模式上由原先的历史成本计量转变为公允价值计量。按照会计理论,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发生市场变动时,变动值应当计入到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变动会计科目中,相应的会计变动会在企业的损益表中体现出来,而形不成企业的利润堰塞湖。

所谓的企业利润堰塞湖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管理经营中通过累计持产利得的形式,依靠资产处置等相应的会计处理方式导致的企业利润发生突变的经济现象。企业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利润堰塞湖。正是基于此,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某个合适的时间点进行出手时,企业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间所形成的资本公积就很可能得到完全的释放,进而进一步导致企业的投资收益所产生的利润发生突变。

不过对于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讲,在企业对该资产进行持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持产利得主要是通过资本公积来进行积累,在企业管理者需要对企业利润进行盈余管理而且相应的市场行情比较好时就会将该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出售,并相应地将之前所累积的资本公积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及时释放,转移到企业的利润表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会发生利润堰塞湖现象,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利润发生突变。

除此之外,与金融资产的分类及确认相关的问题还存在于会计准则在制定时就不规范的情况,举例来讲,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跟其首次执行日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会产生留存收益,在能不能将这部分留存收益及时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公积问题上并没有确切的规定,这也就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不少企业正是通过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及确认,形成自身的利润堰塞湖,在需要时会进行释放,导致企业利润发生突变。

不过在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者也有可能会利用企业金融资产在分类以及后续的会计确认的差异,依据自身的职业判断和管理需要对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处理方式又给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者盈余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手段。

基于金融资产分类以及会计确认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

上市公司的预期业绩跟实际业绩状况越好,则该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越高,在这一情况下,大多数上市公司管理层都会通过各种手段提升上市公司的预期业绩或者实际业绩。而对上市公司的预期业绩或者实际业绩进行提升或者改善,一方面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非会计手段。所谓的非会计手段主要是通过提升上市公司自身的经营效率或者竞争实力,并有效利用融资等相关政策,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进而提升公司的价值。相对于非会计手段,会计手段则主要是上市公司管理层依靠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操纵来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进行影响。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既有动机也会留下会计痕迹。通过分析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以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践,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对会计财务数据进行合约能够有效诱导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数据进行合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合约。对于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来讲,如果其薪酬以及奖金都是基于会计合约来进行计算,或者说上市公司的利润越高,其管理层的薪酬就越高,那么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就存在很大的动机依靠会计政策选择或者是关联交易等提升上市公司的利润;二是上市公司可能存在借贷合约。上市公司跟银行之间进行借贷业务时,银行常常会要求签订贷款合约,在贷款合约中常常会进一步规定最高的红利支付率以及流动性资产占整个上市公司总资产的比重等相关的财务比率。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为了有效规避银行借贷合约所产生的违约风险,常常会人为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进行操纵,或者是提升上市公司的利润,或者是提高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水平;三是上市公司存在的管制政策也会对管理层盈余管理提供动机。依据我国证券相关政策规定,假若上市公司存在连续亏损的情况就存在ST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者就很可能会通过操纵利润来有效规避退市的风险。

上面所述的三种情况都是上市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都表明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跟相关的激励合约之间的关联关系。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都会在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中留下痕迹。结合上市公司管理实践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管理者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市公司管理者操纵企业的非盈利利润。对于上市公司来讲,非营业利润在未来重复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并且从上市公司长期看来非盈利利润也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在上市公司发生战略性退出等类似重大的经济调整活动时,才会发生变动,除此之外,投资收益以及资产的处置损益等相关项目都不会产生重大的变化。相反地,假若上市公司在某一年度的非营业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动,而且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又有着较大的动机,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却不能够按照战略调整的原因去进行解释,那么就应当将关注的重点从企业净利润转移为企业的营业利润。

其次,上市公司管理者操纵企业的应计项目。对于企业来讲,其应付账款之类的流动性负债以及应收账款等非现金流动性资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信用政策及付款政策等,同时这些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的市场需求波动情况。假若在实践中市场需求没有发生大的波动,或者企业自身的付款政策、信用政策等不进行变动,那么企业的营运资本情况也基本上会保持原先的水平,趋于稳定。正是基于这一分析,假如比较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以及企业的利润表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营运资本有较大的变动情况,而且这一大的波动难以依靠企业的经营政策变动或者是市场需求变动来解释,进一步讲有明显的证据证明企业的财务管理层存在着较大的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更多地将关注点从原先的企业净利润转移到企业的营业活动现金流量。

再次,上市公司管理者依靠关联方交易来进行利润操纵。一般情况下,对于企业来讲其关联商品的交易主要是通过关联方进行商品定价来实现对利润的操纵,而关联方进行商品定价又会对企业的毛利率以及毛利润造成影响,也就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跟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比例会受到影响。在企业关联方交易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的毛利率主要是跟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企业自身的竞争战略相关联。对于同一家企业来讲,如果不同的年度其毛利率的变动比较大,而且这一变动难以依靠企业自身竞争战略以及市场格局的变动来进行解释,通过比较企业的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发现企业的关联方交易在金额、数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波动,那么企业管理者就存在着依靠关联方交易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实施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假如企业管理者也存在着盈余管理的动机,那么在进行分析时应当进一步结合公开数据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中的营业收入进行科学有效地调整。

相关建议措施

首先,进一步强化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研究,推动我国会计准则跟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动态趋同。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都是吸收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而且在未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跟世界会计准则的接轨也是必然的趋势。

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推动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建,对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将原有的金融工具在计量模式上进一步作了明确的分类,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以及以摊余成本计量两种类型,并且明确规定这两大类资产之间不能够进行重新划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这一方面的改革能够有效解决企业金融资产在划分上不统一,并且后续计量不规范、不科学的情况。正是基于此,应当进一步强化我国会计准则跟实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动态衔接,进一步强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其次,进一步改进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计量。不少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正是利用相关的准则漏洞,依靠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利润堰塞湖。因此,应当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明确要求上市公司不能够在首次执行日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调整完留存收益之后再重新调整回资本公积中,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业的利润堰塞湖。

会计准则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到留存收益是为了有效避免企业因为金融资产的获取而对企业利润造成的影响。但是在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出售之后又进一步将公允价值变动已经计入到资本公积的金额转到投资收益,就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产生影响。正是基于此,应当针对上述情况,进一步规范企业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的会计处理,减少在此环节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手段。

再次,对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规划交易中产生的,利用的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尽管利用的可能是会计准则的漏洞,但是这一行为并不违规,因此,对于这一行为的处理只能是强化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尤其是企业公允价值的披露,让相关投资者清楚地理解上市公司的价值变动情况。

1.谢苇,孔庆林.IASB修订金融工具分类问题研究-以“两面针”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0(1)

2.姚文英.资本公积中利得结转当期损益探析[J].商业会计,2009(14)

猜你喜欢
金融资产公允变动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对公允价值计量:CAS 39的思考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国家金融体系差异与海外金融资产投资组合选择
浅析公允价值的本质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