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辉
榆社方言按照山西方言分区为中区方言,由于学者对榆社方言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对榆社方言的几个特殊用法进行简单阐述。
表音字“圪”在晋语方言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晋语方言的一大特色。由于其独具特色,所以引起了晋语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圪”在榆社方言中能和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相结合构成“圪”字词,从而表达出不同的语法和词汇意义。“圪”常做前缀或中缀,构成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象声词或短语等。有时为实语素,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有的为虚语素,只起构词作用,自身并没有实际词汇意义,只是与其他语素构成新词后表示固定的词汇意义。
1.构成名词。
第一,做实语素,表示微小的意思。
圪夹夹:小角落。如:你去~儿看看哇。
圪虫虫:小虫子。如:他可怕~嘞。
圪洞洞:小洞。如:他跌到~儿来。
这些词本身就有“微小”的意思,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仍可以在它们前面加“小”,此时表明这一事物要更小一些,尤其用在向别人描述时会显得更加形象。如:他可怕小圪虫虫嘞。这里加上“小”字,表示“他”很怕那种很小很小的虫子,同时也显示了说话人对于“他”的这一行为很好奇。
第二,做虚语素,与实语素构成新词。
圪都:拳头。如:他握的个~。
圪针:植物上的刺。如:花椒树上长的~了。
圪蚤:跳蚤。如:他真日脏,身上都有唠~来。
圪丁:手或脚上长的茧。如:他手上长的~了。
这些词如果去掉“圪”字,意思会完全改变或者根本不能表达一个意思,只有与“圪”连用才表现出新的意思。如:把“圪都”的“圪”去掉,只剩下“都”时,“都”在榆社方言中就不能表示任何意思。
2.构成量词。“圪”字量词中,单个的“圪”无实际词汇意义,只有当“圪”字组成量词时才表示少量的意思。它有两种格式:一是“圪”字 后面的字重叠,一是不重叠。两种格式在意义上没有大的分别,都能和数词结合,但是不重叠的格式是最为常用的格式。
圪节如:那个棍子折了一~。
圪枝如:我拿唠两~葡萄。
圪堆如:兀儿有好几~煤。(还可以是动词,下文将提到)
像这样的量词都可以写成它们的“圪AA”式,意思基本不变,一般与十以内的数词连用,十以外的情况比较少见。
3.构成动词。
第一,做实语素,表示稍微、短暂的意思。此时,格式常为圪A圪A式。
圪躺圪躺:少躺一会儿。如:~再做哇。
圪歇圪歇:稍微休息一下。如:太累了,先~。
圪搅圪搅:少搅几下。如:粥快糊了,赶紧~。
圪坐圪坐:少坐一会。我去他家~就回来。
此外,还有圪A一圪式。
圪耍一耍:少玩一会儿。如:你~就回来哇。
圪挤一挤:稍微挤一下。如:你往前头~就能站下。
圪挪一挪:稍微移动一下。如:你~,给他让个地方。
其实,圪A圪A式与圪A一圪式实质上是一致的,意思、用法一致,只是它们的表示方法不一样而已,所以二者可以进行自由转换。
第二,做虚语素,无实在意义
圪卷:卷起来。如:把你的被子~起来。
圪捞:伸进去拨动、搅动。如:把火~一下。
圪堆:堆起来。如:把剩下的土~起来。(可作为量词,上文有提到)
圪夹:夹(1)。如:他~唠一本书走来。(用胳膊)
夹(2)。如:门~住猫尾巴来。
圪缩:身体(主要指四肢)有意识的向后缩。如:狗差点咬了他的手,幸好他把手~回去了。圪转:转悠,溜达。天黑了,不要到处~来。
以上这几个词,“圪”在其中并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只是起辅助性的作用,单说“卷”、“推”、“夹”与“圪卷”“圪推”“圪夹”意义、用法完全一样。吕叔湘认为这种情况只是一种“单纯的双音化”。
还有一种情况,如圪捣,意思是从中捣鬼。单说“捣”时是“使劲敲打”的意思,与“圪捣”意思不一致,词性、用法也不相同。此时的“圪”也没有特别的意思,只是与“捣”组成了一个新词。此时,它与“圪”在名词中做虚语素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
4.构成形容词、副词。
慢圪悠悠:形容动作很慢。如:他走路~的。
齐圪刷刷:形容非常整齐。如: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后,同学们~的举起了手。
圪摇圪摆:形容摇摇摆摆的样子。如:看他那走路时那~的样子。
圪低圪涝(旯):多个旮旯、拐角或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他把~都找了个遍也没找到。
圪腥烂气:形容气味腥膻。如:这肉放的时间太长了,~地。
圪垛洼溪:形容坑坑洼洼的,高低不平。如:这路被挖的~地。
圪流弯拐:形容道路弯弯曲曲的。如:那条路~地真不好走。
圪撮八带:形容皱皱巴巴的,很不平展。如:你的衣裳~地,真难看。
鬼里圪捣:鬼鬼祟祟的样子。如:你们~地做甚了?
麻里圪烦:形容干事不麻利。如:那人做事~地,真让人受不了。
从”圪腥烂气”到“麻里圪烦”,在榆社方言中其后面通常会加一个“地”(de)字,这样做是为了使得句子更有节奏感。
在榆社方言中有几个表示程度的词,主要有三种格式:
1.前加“可”。
第一,“可”是榆社方言中常用的程度副词,用在动词短语、形容词前面做状语,此时表示强调,相当于普通话“真”的意思。
动词短语前:可气人嘞?可好活嘞?可不听话嘞?可有本事嘞可捣蛋嘞
形容词前:可好嘞?可热嘞可怕嘞?可疼嘞?可懒嘞??可凉嘞可亮嘞??可好看嘞?可吃香嘞
以上例子中的“可气人嘞”,意思是“强调一件事或一个人真的令人气愤”;“可好活嘞”意思是“某个植物真的容易养活”;“可有本事嘞”意思是强调一个人真有本事;“可捣蛋嘞”意思是强调一个小孩子真的很淘气。“可好嘞”是强调某个物品或人真的好;“可热嘞”也是强调天气真的热,其他词亦是如此。
第二,“可”还用在表示颜色的词语前面做状语,此时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
可红嘞可绿嘞可白嘞可黑嘞
它们的意思是说颜色很红,很绿等,只是说颜色深的程度,但“太红”“太绿”中的“太”,用在表颜色的词前面也是做状语,但意思却很不一样,“太”有“超过”的意思,超出了实际想要颜色的范围,这就有不合要求的意思了。
2.后加“刹唻”。
“刹唻”作为程度副词,一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相当于“实在厉害”。
累刹唻?热刹唻?气刹唻?急刹唻?冻刹唻?跌刹唻
高兴刹唻?碰刹唻?挤刹唻?怕刹唻?舒服刹唻?
“刹唻”所表示的程度比“不行”更深,有“达到极点,难以忍受”之感。如:“累刹唻”,指已经累到极点了,已经快要承受不住了;“高兴刹唻”,指高兴到极点了,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了。
榆社方言中的句子按照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但表示不同句类的语气词却与普通话有别。例如:
表示陈述的语气词:来?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呀?哇?呀哇?呀不?来
表示祈使的语气词:哇?
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嘞
下面将就几个主要的语气词进行叙述和分析,着重说明其用法和意义。
1.“哇”。
第一,表祈使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吧”。(1)时间不早了,快走哇!(2)让她先走哇!(3)给我哇么!(4)喝饮料哇!(5)喝唠他的汤哇!
注意:例(4)和例(5)用上“哇”,语气变得较为客气,含有“请“的意思,如果把例(5)“喝唠他的汤哇”说成“喝唠他的汤”,便是一般的祈使句,不含有“请”的意思。此外,“哇”还可以表示憎恶的感情色彩。(6)你快回哇,有事以后再说哇。(7)快走哇,以后不要再来找她来。(8)就知道他不会做,让其他人做哇!例(6)、例(7)和例(8)都表示遇到说话人不如意的事,用上“哇”便增加了“憎恶”的感情色彩。
第二,表疑问语气,相当于普通话的“吗”或“吧”。有“哇”的疑问句,语气比较委婉,含有亲切的感情色彩。(9)他在学校了哇?(10)老师告你唻哇?(11)对面就是哇?
2.“嘞”。“嘞”一般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句尾,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气。
第一,“嘞”用于陈述句,只表示一般的陈述语气,(1)外面下雨嘞。(2)他可老实嘞。(3)你说的对的嘞。
第二,“嘞”用于疑问句。(1)“嘞”用于特指问句句尾,相当于普通话的“呢”。例如:给谁嘞?你甚时来的嘞?你从哪儿来的嘞?(2)“嘞”用于是非问句中,常与“不”连用,此时表示推测的疑问或者询问以后要做的事。例如:去学校嘞不?给你嘞不?明日逛街的嘞不?(3)“嘞”用于正反问句句中或句末。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相当于“呢”。例如:他来嘞不来嘞?你吃不吃饭嘞?能穿不能穿嘞?
“嘞”除了用在正反问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呢”之外,在特定的情境中,不管是用在句中还是句末都能表现出一种不耐烦的情绪。(4)“嘞”用于感叹句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例如:小小长的可好看嘞!电影《80后》演得可好嘞!他字写得可好嘞!
3.“呀”。
第一,“呀”在普通话里只有表示惊讶的意思,而在榆社方言中除了这个用法外,还有其他的用法和意义。“呀”用于疑问句句末,有时也用于句中,例如:(1)你回呀?(2)他做甚的呀?(3)你去呀还是他去呀?(4)你做作业呀不?
例(1)为是非问,是在询问对方是否要回去;例(2)是特指问,是询问对方干什么去;例(3)是选择问,询问“你”和“他”中的哪个人去;例(4)是正反问,有时只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而有时语气中则会带有一种生气的口吻。
第二,“呀哇”。同样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对已知的事情的询问,有加以确定的意思。如:(1)你上学去呀哇?(2)你回来呀哇?两个例句都已知事情将要发生或可能发生,为了确认其确定性而加以询问,备询问者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有所准备或有所安排。
4.“来”。“来”用于陈述句句末,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1)我回家来。(2)他给我来。(3)我去走亲戚的来。(4)他看来。
“来”用在动词“看”和动宾短语“回家”“给我”“去走亲戚”之后,多有说明的的意思。说明动作“回”“给”“去”“看”是过去发生的,并且已经完成。如果去掉句尾的“来”,句中的动作就表示现在进行的状态。
第二,“来”用于疑问句句末,可以单用也可以重叠连用。重叠连用多在口语或熟人的问话中使用,有亲切感。如:(1)——你夜来做甚的来?——看电影的来。(2)——是不是你给丢来?——嗯,是。/不是。(3)——谁来来?—— 不知道。(4)——你做甚来来?——买衣服来。
例(3)中的两个“来”,第一个是动词“来”,第二个才是语气词“来”,不属于重叠连用;但是例(4)中的两个“来”都是语气词,是“来”的重叠连用,除了表示亲切感外还有一些的惊讶。这些疑问句,表示肯定的回答用带“来”的句子,如上面所示;也可以用叹词“嗯”回答。如果表示否定的意思,则可以用表否定的词来回答,如上。
以上只是笔者对于榆社方言一些特殊语法的浅陋总结,其实榆社方言在语音方面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更好地体现了榆社老百姓特有的生活情趣,使得榆社方言成为了一支独具特色的晋语。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待加强与完善,以期更好地表现出榆社的独特文化。
[1]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王文卿.晋源方言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3]邢向东.晋语圪头词流变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4]胡双宝.山西文水话“圪”字小集[J].北京大学出版社,语文研究,2004,(3).
[5]王临惠.山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J].中国语文,2001,(1).
[6]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7]马文忠.晋方言里的“圪”字[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3).
[8]白平.“圪”非词头辨[J].山西大学学报,1988,(2).
[9]白云.晋语“圪”字研究[J].语文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