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杰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近年来,由于强势文化的巨大影响,民族文化身份焦虑加深,文化和语言全球化受到重视[1]68,外语教育政策也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目前,全球竞争中的外语教育政策出现了两种趋势:趋同和离散。趋同指朝着现代性的目标发展,是学习借鉴先进的东西而“被全球化”(globalized)的过程。离散指背离现代性朝民族性语言目标发展,是在被全球化的过程中随民族意识觉醒而“使全球化”(globalizing)的过程。[2]8那么全球视野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外语教育政策发展有何特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调整?本文对这两个问题展开探析。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十分重视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周全性和调整的灵活性。本节重点抽样考察美国、欧盟、日本的情况。
(一)美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培养21世纪美国公民的措施及目标:加强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全球意识的培养,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事务,建立为地球上的人们更好生活而负责任的价值体系。90年代初,美国教育部和外语教育委员历时三年制定了一部国家课程标准——《外语学习标准:为迎接21世纪而准备》,1999年经修订后改名为《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这项新外语教育政策的核心思想为:能用外语交际、体验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征、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3]195—196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9·11事件后,美国更是从国防、外交、对外经贸、对外司法和国内社会安全这五大维度综合考量并积极调整其外语教育政策。[4]41—452008 年美国《高等教育法》修正案规定“外语是‘国家所需的学科领域’”,并颁布了外语教育标准。修正案同时规定通过加强经济投入、加强外语师资的培养、设立各级各类外语培训机构、开展外语教学项目来提升阿拉伯语、汉语、俄语等七种“关键外语”的教育水平。这些变化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中美国希望通过多元外语教育实现政治、经济目标的长期构想。
(二)欧盟的外语教育政策。欧盟现有成员国27个,讲60多种语言。为避免政治经济融合导致欧洲语言英语化,1991年欧盟各国在瑞士围绕“欧洲外语教学的透明性与协调性:目标、评估与证书”,召开了专门讨论外语教学的政府间会议,并达成一些初步共识:(1)继续推进各成员国内部的外语教学,以利于更广泛的人员流动和更有效的交流;(2)尊重各成员国的民族特性及文化多样性,促进人际交往和相互理解;(3)为实现上述目标,坚持终身学习外语的原则;(4)制定一个适用于各层次外语教学的欧洲框架性标准,以促进各国教育机构的合作。[5]14—161995 年,在法国主导下欧盟委员会发表了关于语言多样性的备忘录,把培养学生的多种语言能力作为工作重点。部长理事会通过的正式决议指出,为避免欧洲形成单一语言态势,决定从教育领域推动语言多样性。[6]50这些举措体现出欧盟希望通过推动成员国相互学习语言、强化欧洲意识、培养欧洲公民的外语教育目标定位,也体现出欧洲各民族国家“反对语言帝国主义”意识的提升。随后的几年间,欧盟的外语教育政策实现了从注重语言教学方式向注重语言教学内容及语种多样性的转变,也体现出外语教育在培养欧洲公民的人文素养、民主和宽容意识方面的巨大作用。欧洲理事会及其所属语言政策司还专门成立了语言学习与欧洲公民资格项目组,在2001年正式出版发行了《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参照框架》。[6]16该框架从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三个层面,分六个等次(初级、中级、高级各两个)描述了公民语言多元化能力发展的标准。
(三)日本的外语教育政策。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出现了以英语教育为主的“国际理解教育”概念。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国际交流,外语受到进一步重视。1996年文部科学省明确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教育宗旨:(1)培养具有国际性和全球视野,理解、尊重并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的青年一代;(2)培养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日本人的自我意识;(3)培养外语交流能力,充分沟通彼此思想并能在国际社会中自我表达。除了设置外语会话、国际理解课程外,文部科学省还规定国际理解教育应贯穿于国语、算术、音乐等课程中。[7]115—116进入 21 世纪,日本一方面强化以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外语教育,另一方面开始制定外语语种多样性的措施。2002年,文部科学省指定部分高中为“超级英语高中”,这些高中可以自己开发英语课程,用英语教授部分科目并与国外兄弟学校合作教学;2003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培育能说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在外语多元化方面,2003年日本已有653所公立、私立高中开设了除英语外的外语课,包括24个语种。[7]117在日本的许多高校,大学一年级新生可从多种外语中自选外语科目,如英语、汉语、韩语、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
(一)英语全球扩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英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事实上(de facto)的世界语言。英语在国际交流、现代科技、信息产业等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其在全球信息流中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对这一语言工具产生依赖。半个世纪以来,虽然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从1950年的8%下降到世纪之交的不足5%,但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世界人口总数却在迅速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世界能讲流利的英语或能熟练地使用英语的人多达12—15亿[8]66。上世纪末英语已经成为7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100多个国家的首选外语,全世界使用流利(fluent)或合理的(sensible)英语的人口总数已接近20亿。当前英语还在以迅猛的速度在全球扩张。在欧洲,英语从外语的角色转变为大部分欧盟国家的第二语言,这些国家的人们使用英语的能力与他们使用母语的能力十分接近。在亚洲,英语的高普及程度使英语几乎成了亚洲语;学英语、讲英语在不少亚洲国家因被视为通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而成为了一种时尚。[9]65英语在全球扩展过程中不断催生各种变体,这些英语变体间在语音语调、词汇、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从英语发展史、社会语言特征和文学语言特征的角度综合来看,当今的世界英语可以划分为三大同轴心圈,即内圈、外圈和扩展圈。[10]在这个划分中,内圈是英语母语圈,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英语语体是规范提供者。外圈是二语圈,英语被作为官方语使用,包括英国的前殖民地国家——新加坡、印度、肯尼亚、加纳等。这些国家是规范发展者。扩展圈国家是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南美、非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被看作规范借鉴者。当前英语全球化已使许多扩展圈的英语变体(如南非、以色列等国)移向外圈。英语的强势扩张使很多国家在制定外语政策时不得不把它列为首选语种,放在显要的教育位置上。
(二)多元语言政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强势文化扩张和语言霸权造成了本土文化认同危机和全球文化生态的失衡。从19世纪起,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文化就开始占据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激发了对语言霸权和语言帝国主义的探讨。在英语不断扩张的情形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要保持本国语言的生命力和外语教育政策的均衡性就必须积极推动语言多元化。一方面,通过立法加强母语教育以提升国民的母语能力和对母语文化的认同,逐步提升以母语为载体的本土文化软实力。同时,积极保护本国的多语言生态,增加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投入。另一方面,跨文化的民族认同与尊重仍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对国家的青年一代来说,熟练掌握多样性的外语已成为国家发展的社会需要。从美国、欧盟、日本的外语政策调控看,外语多元化既是实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等核心利益的重要抓手,又是提升一国文化、教育等软实力,实现多元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
(一)把强化民族语言教育置于本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国家存续和发展的思想宝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建国前,有21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建国后,政府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订了文字方案。[11]随着汉语的推广,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我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双语政策。随着英语教育的开展,这些区域事实上进入了三语教育时期。但在全球化大潮中,英语教育对民族语言冲击很大,甚至出现了英语教育撇开母语文化雄霸天下的趋向:不仅课程标准中的英语学时设置不逊于母语,在英语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指导中也很少考虑母语环境特征、以及中国学习者身心特征和母语文化的本位价值。其结果是,一方面,我国学生在汉语等民族语言能力方面日渐下降,当前我国政府和媒体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如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来弥补这种状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缺乏自主性,成为对英式和美式英语的简单模仿者。这不仅脱离了中国的社会现实,而且造成了外语和母语对立的不利局面。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要立足母语教育,认真研究外语环境语言习得规律和本土学习者的特点。同时,对我国社会的外语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并把结果作为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真正改变统一化、同一化决策的做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不同的学习者群体设立不同的语言类别和分层的语言教学目标。根据宏观目标进而设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选择适于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此外,各地要不断通过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增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要求强化母语教育,推动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不断推广国际汉语教育,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12]
(二)推进外语教育多元化。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社会对外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学者指出,我国对外语的重视甚至达到了盲目的程度:从事任何职业的人在职称评定中都要考外语;英语在人才素质评价方面甚至显得比汉语还重要。[13]2—7我们认为,重视外语教育是好事,但要考虑科学规划、平衡发展。外语教育如何能长期有效地为国家的多元对外政策、经贸关系、科技发展等服务是权衡外语教育政策效度的一大关键。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外语教育语种过度集中,英语基本是外语的代名词。据2009年的一项统计,我国高中学习另两种主要外语——日、俄语的人数不及高中生总人数的1%。
历史经验也显示,在外语语种的多样性方面要周全考虑。19世纪50年代我国盲目发展俄语教育的政策造成了俄语人才过剩、英语人才奇缺的局面。因此,外语教育规划必须与国家利益和长期的教育事业协调一致,并参考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14]245—246从我国当今的政治地位、经济与科技发展来看,多元外语教育政策不仅符合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亚太地区和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助于我国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新型国际合作领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如澳大利亚教育部颁布的《语言问题国家政策》规定的四条基本原则:(1)确保英语的主体地位;(2)保护其他本土语言的稳定发展;(3)提供英语外其他语言的服务工作;(4)提供学习第二语言的机会。第二语言中又有关键语言与非关键语言之分,如汉语、印尼语、日语等被作为关键语。对我国来说,首先要协调好汉语和英语的关系,强化汉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强化本民族语言教育。其次,中亚国家、俄罗斯、日本、韩国作为我国的重要近邻,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交往上同我国利益攸关,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对这些国家应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包括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大学习机会。再次,对于其他世界主要语言,如德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应在高等教育阶段扩大规模,并逐步引入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课堂。
综上,我国的外语政策和外语教学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英语的强势传播和本土教学方法的贫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外语教学和对外交流中本土文化的“失语”,因此,通过回归母语文化、实施需求调研,用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才可以避免步入在虚拟的跨文化交际光环中逐渐丧失本土文化、淡化自己民族身份的危险。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语言政策,结合我国的经贸利益、文化传播、地缘政治等同语言密切相关的要素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外语政策。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群体的外语水平要求加以分层化、科学化描述,在更客观、更人性、更务实的视阈下贯彻落实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教育政策和教学实践会在深层次影响学习者对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情感与态度,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培养具有全球眼光和胸怀、在与其他民族平等对话中对自我身份保持充分自信的中国人。
[1]蒋晓萍,康兆春.中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错位与出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2]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3]蔡永良.论美国的语言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2,(5).
[4]鲁子问.外语教育规划:提高外语教育效率的可能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5]傅荣,王克非.欧盟语言多元化政策及相关外语教育政策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
[6]李娅玲.当代法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与趋势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9).
[7]陈永明.新世纪日本中小学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8]Graddol D.English in a Changing World.Guildford:AILA Review 13,1999.
[9]Block D,Cameron D.Globaliz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Routledge,2002.
[10]Kachru B.World Englishes:Approaches,issues and resources.Language Teaching,1992,(25).
[11]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字概况[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90/201111/126551.html,2012-12-23.
[1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2012-12-23.
[13]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6).
[14]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