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克林,龚兵丽
(三明学院 教务处,福建 三明 365004)
实践各环节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学校培养实践理念,启发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1]。实践教学基地(下简称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重要窗口,它不仅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融会贯通,激发创新意识,而且还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也为专业课程知识补充和更新提供可能,丰富专业课程体系[2]。良好的基地运行机制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高等教育的转型,新建地方高校基地建设与管理遇到了诸多问题,实践教学环节受到了阻碍,直接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在发展过程中,高等学校普遍盲目追求办学规模的“大而全”和提升办学层次[4],致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跟上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
新建地方高校的基地不仅数量上存在不足,在质量上也有很大差距,大部分基地建设流于形式[5],并没有在学生的实习、实训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教学,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时,往往是以牺牲实践教学为结果[6]。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大部分新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重新修订,大幅提高实践教学学分的比例,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却没跟上。
实践教学内容长期没有更新,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上的科研、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在毕业实习安排上,一般高校都统一在某一固定时间,安排较为刚性,可操作性不强,体现不出专业特色。由于受时间、组织教学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在企业学到的东西很少,一般以参观的形式到生产现场走一圈,课后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只能通过实习报告判定学生的实习成绩,这为善于抄袭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实习效果不佳。
在实习方式上,传统的实习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生产过程自动化高的企业所需劳动力很少,还涉及到技术保密等问题,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只是安排学生简单地参观一下;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乐于接受学生充当免费劳动力,大部分工种没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和生存条件差,令学生异常反感,达不到实习效果;而那些符合条件实习的企业,由于实习人数激增带来的压力,甚至使生产车间有时无法正常开展生产活动,导致这些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7]。
多数新建地方高校在基地的管理上缺乏规范性,没有统一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造成了上下级部门管理脱节、管理人员更换频繁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实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产学研合作的难度,影响了校企双方的紧密关系。
新建地方高校一般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即“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管理模式,实习时间、实习内容由学校制定,企业只提供场地、设备及少量的指导教师,“企业无法从中获取自身利益,有时还会造成企业人力、物力和生产成本的增加,挫伤了企业参与学校实习教学的积极性,使得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僵化,合作层次较低,无法有效保证实习基地稳定高效地为学校实践教学服务”[8]。
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明确指出学生大学4年期间在企业的学习时间累计要达到1年以上,这无疑对新建地方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各新建地方高校在扩大招生的同时,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及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没有企业工程背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学生实习起到有效的指导。大部分青年教师无法胜任实习指导任务或者对实习教学环节不重视。新建地方高校缺乏“双师型”教师,成为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障碍。
目前,大部分新建地方高校照搬老本科高校职称评定的考核评价指标,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显示度低,且在教学工作量及报酬方面没有明确的计算标准,而实习指导教师还要承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交通、生产安全等责任,因此许多教师倾向于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不愿带学生到基地实习[9]。在师资培训方面,多数新建地方高校没有为实践教师队伍提供相应的条件与平台,有的甚至在学校的制度文件中也没有考虑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基地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近几年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用于实习的教学经费投入却一成不变或增加很少。基地建设与管理经费得不到保障,教学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加大了实习指导的难度。此外,学校与共建单位缺乏沟通,对基地的概况、承担的实习项目等变更信息掌握不全,加之基地的指导人员积极性不高,使得企业渐渐失去了参与学校实习教学的兴趣,学生的正常实习无法保障[10]。与共建单位的联络不畅,也导致了一些基地的建设与新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去甚远。
目前,新建地方高校与企事业之间的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仅限学生的单方面实习,两者间几乎没有互动,更没有进一步的合作。很多企业都把目标定位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认为接受学生实习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企业增添食宿、接待、安全保障等诸多麻烦,因此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双方未形成‘合作双赢’的利益关系,使得长久、稳定的合作格局难以达成”[11]。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针对目前新建地方高校基地普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等现状,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新建地方高校基地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与深入,新建地方高校不仅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而且还要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从根本上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实践教学各环节向好的方向稳步发展。
新建地方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具有有效性与针对性,区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通过调整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例,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灵活调整实习计划等手段,构建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12]。严格实习考核制度,采取实习报告、现场操作、设计和答辩等多种形式,由学校和共建单位联合考核,引导学生多动手、勤思考,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水平[13]。
首先,落实基地组织管理机构及责任人。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确实要起到宏观的指导作用,对涉及基地的重大问题要进行研究、审议;教务处主要负责全校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和评估检查等具体操作事宜;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是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指派专人负责与共建单位沟通、协调配合,有效完成基地建设并进行科学的管理;校、院(系)两级在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方面需要更好地融合,避免出现管理脱节问题[14]。
其二,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第一,要逐步建立健全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基地建设的原则、程序(含准入及退出机制)、评估、评优等方面的内容,才能保障基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第二,要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基地,起到引领导向作用。对不合格的基地限期整改或予以撤销,退出的基地需要填写表格说明原因,上报教务处核准,以更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践效果[15]。第三,基地的评估检查制度,可采取各学院自查、校教务处复查、学校组织校内及行业专家走访基地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已建或待建的基地进行检查,评估基地使用情况(利用率)及其使用效果,并将基地的工作作为学校考核院(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新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高级专业人才,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进企事业锻炼,保证教师实践知识水平的不断更新,切实有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16];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特别需要把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安排到社会企事业挂职锻炼1~2年的时间,此举作为人事部门考评青年教师的硬性指标。另一方面要定期将基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技师或工程师选送到高校进行理论培训,巩固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使其对学生的实习指导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
近年来,传统的基地建设模式已不再适应应用技术型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根据教学的实际及就业市场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寻求基地建设模式的多元化。通过校内资源整合,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自主型教学实训中心、工程中心等,实现校内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通过不同高校共同出资,建设联合型教学实训中心、工程中心等,实现“中心”共享,提高“中心”利用率,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通过项目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型教学实训中心、工程中心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教学实训中心、工程中心等,探索“订单式”联合办学模式,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17]。
充足的经费支持是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物质保障。目前,新建地方高校基地建设经费普遍缺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建设资金,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新建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基地建设与管理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要加大投入,保障基地建设经费稳定增长。同时,应多渠道筹集经费,可采取企业、用人单位赞助等多种形式,寻求政府和企事业支持,开源节流,开拓基地建设与管理经费来源新途径。最后,高校要通过制定经费专项管理制度,对经费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保证实习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新建地方高校要想保持与企事业稳定的合作关系,应不断探索在更广的区域寻求合作,实现“双赢”目标。“优化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关键是协调好基地运作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准确把握校企双方利益的均衡点,将双方的资源充分整合,互惠互利,协同发展”[18]。高校可利用自身的人才及科研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科技难题或与企业联合申报省级、国家级项目,还可以为企业举办培训班,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企业可为学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也为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提供素材,让高校课堂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更加紧密。政府应出台政策,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对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事业单位给予奖励或减免税收,为新建地方高校搭建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保障。
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现象反映了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失调,这种失调将反作用于高等教育内部。因此,新建地方高校应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革新。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以“稳定、质优、双赢”为原则,通过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取得较显著的成效。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是三明学院与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典型佳作,也是学校首批示范性基地建设点之一。基地拥有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长期稳定地与学校合作,能定期接纳近100名学生同时实习,管理规范,环境安全,可以保障学生实习效果;基地还对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通过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高了经费、设备、场地利用率。通过基地纽带作用,企业与学校就科研项目、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领域建立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基地不仅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而且对新建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及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也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
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以实施“质量工程”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摸索一条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全程共同参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修订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企业需求的课程,并邀请企业高层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实践条件,还承担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与工程能力培养等任务。该专业学生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企业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进行实习,学生不仅参与生产第一线,而且亲临企业科研前沿,既解决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能力,有效推进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主要通过2方面来实现。一是在专业教师引进时,把实践经验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在源头把好准入关以优化教师结构;二是建立高校与企业双向交流机制,并制定规章制度,将实践教师培训列入发展规划[19]。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搭建教师进入企业平台,促进教师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并且让教师始终站在生产和科研的前沿,企业也得到了技改项目的研究成果,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实现了双方效益双赢。同时,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契机,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上课。由此,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三明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打破传统学生单方面实习的格局,双方通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建立了深层合作关系。车辆工程专业教师与企业先后合作申报省教育厅、三明市科技项目3项,完成汽车三维零部件图库系统、车辆覆盖件成型CAE技术的研究,并提供给企业应用,为企业缩短设计周期做出贡献,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 000万元。联合11家三明市企事业单位发起成立“三明市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明学院成为理事长单位,在与相关企业联合申报项目、开展活动、接受企业技术咨询方面表现突出,为三明市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基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学校科研和实践教学深入开展。由于学生分组全程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与基地及指导教师(含企业)紧密相关,丰富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的内涵,为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迈出关键的一步。
应用型人才视野下新建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特色为原则,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契机,以行业及地方经济需求和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通过建立以高校为主体,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进一步完善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
(
)
[1]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45-47.
[2]张安富.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学研产育人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33-34.
[3]关毅,尚君强,傅虹,等.关于建立国家级化工类实习基地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3):46-49.
[4]陈善国,黄先德.改变高校实践教学困境的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49-151.
[5]奚汉清,邢晓源.浅议地方性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9(9):150-151.
[6]史金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90-192.
[7]林朝朋,钟瑞敏,朱定和,等.以食品中试基地为基础的食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2):212-214.
[8]文志英.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武汉大学实践教学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110-112.
[9]史金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5):88-90.
[10]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9):152-154.
[11]王娟.关于加强本科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90-93.
[12]沈奇,张燕,罗扬.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36-38.
[13]刘国买,谭轶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132-134.
[14]张昌凡.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34-35.
[15]孟祥宾,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5):144-146.
[16]富吉祥.关于提高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几点思考: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4-25.
[17]王业社,王放银,向文江,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168-169.
[18]左健民.论校企合作视角下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0-73.
[19]龚晓洁,丛晓峰.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J校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工会论坛,2011,17(4):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