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样板
——对绍兴市上虞区祝温村治村模式的调研

2014-04-10 18:07马永定张伟光戴大新
关键词:村级村民农村

马永定 张伟光 戴大新

(中共绍兴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 绍兴312000)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样板
——对绍兴市上虞区祝温村治村模式的调研

马永定 张伟光 戴大新

(中共绍兴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 绍兴312000)

祝温村的治村模式是新时期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典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对基层干部、基层治理和“枫桥经验”作出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祝温村通过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新社区建设,通过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的民主法治和组织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借鉴、推广杭兰英的治村经验,对于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三农”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服务,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体系,深化基层治理探索实践,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杭兰英;祝温村;乡村治理现代化;治村模式;样板

祝温村,这个曾经地处偏僻、经济结构单一的普通农村,2014年因村党支书记杭兰英同志而享誉全国。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央政治局委员赵乐际、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相继作出批示肯定杭兰英是一位好支书,号召全国、全省党员干部向杭兰英同志学习,学习她的精神风貌和治村经验。在媒体聚焦杭兰英先进事迹的同时,人们发现她带领的祝温村经历了从“一片滩涂、交通闭塞、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和集体经济薄弱的农业村”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样板村”的沧海桑田般的巨变。祝温村村民所展现出来的公共事务参与热情,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塑造的共同体意识和平等观念,蕴涵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应有要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绍兴地域特点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祝温模式”。祝温村的治村模式是新时期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典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对基层干部、基层治理和“枫桥经验”作出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调研组在认真研读杭兰英先进事迹和领导批示的基础上,深入祝温村开展专题蹲点调研,努力探寻祝温村的村级治理之道,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基层治理探索实践,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祝温村治村模式

祝温村位于上虞区崧厦镇,由原祝马、温泾、后桑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1.7平方公里,有农户650户、1825人,是一个以种粮为主的农业村。近30年来,祝温村始终坚持运用“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把“和谐、稳定、发展”作为治村之道,不断探索实践村庄治理的新方法新措施,取得了很好成效。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区级集体荣誉共96项,其中省级以上21项,包括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五好村党组织、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群众最满意的平安村等。祝温村主要做法是:

1.发展强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祝温村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强村、稳村之源,从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建设标准农田。先后投入500万元对全村1300亩农田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三面光渠道15500米,铺设机耕道路11200米,安装、修复农灌线30档,使农田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农田要求。适时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流转土地,建立了1个200亩水稻良种直播基地,1个15亩的花卉基地、1个200亩的蔬菜基地,还发展了1个千头养猪场。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改善农业种植条件,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投入500万元,完成农田标准化建设1100亩、新建硬化渠道28500米、铺设机耕道路12500米、安装修复农灌线52档。开展粮田高产高效示范,建设“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引进甬优12、甬优15、甬优538等超级稻新品种,亩产最高达850公斤。2013年9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到祝温村调研时评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样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2.生态美村——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生态农村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也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祝温村把加强绿色生态建设作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重点和亮点,着力优化居住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1)美化村容。坚持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村庄建设,先后投入1280万元,对旧村实施房改、路改、水改等“六改”工程,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农村田园风貌,使村庄望得见柳绿、看得见清水、留得住乡愁。共完成农房改造106户,拆除旧房6800平方米,新建、翻建民房4000平方米,改造农房墙体5.8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村道路42800平方米、油化7200平方米;新建标准化公厕18只。(2)洁化环境。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开展河道保洁,砌石清淤3200米;加大村庄卫生保洁力度,新建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箱30只,建立村环卫保洁队伍,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加强生活污水治理,仅2014年就已投入900万元,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90%以上。(3)绿化村庄。实施绿色村庄建设工程,以村道、田间、河道等为重点,加大绿化力度,建设公共休闲绿地,打造花园式新村。全村绿化总面积达4.5万余平方米、总里程达36700米,其中休闲绿化7800平方米,呈现“春天杜鹃绽,夏天荷花开,秋天桂花香,冬天梅花红”美景,恰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先后被评为省绿化示范村和卫生村、绍兴市绿色示范村和生态村。

3.反哺富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党中央为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几十年来,祝温村十分注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村民外出创业。广大乡贤不忘饮水思源,不少在外打拼、开办企业的乡贤纷纷慷慨解囊,资助家乡建设。村“两委”经常组织乡贤开展“回家乡、看家乡、助家乡”等活动,引导社会和民间力量反哺家乡,投身祝温“四园”(即创业乐园、生态花园、文化公园、人和家园)建设。同时珍惜和使用好每一分捐款,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效来回报乡贤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形成引导乡贤捐助家乡建设——家乡建设新面貌吸引乡贤——乡贤再次回报家乡的良性循环。28年来,共吸引近40位乡贤为村里各项公共事业踊跃捐款,总额达260万元。

4.文化兴村——提升农民素质

孙扎齐乡位于伊犁河谷南岸,距离市区仅30.0 km,东距察布查尔县城6.5 km,总面积600 km2,辖有5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孙扎齐乡总人口为8 666人,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有锡伯、哈萨克、维吾尔等民族,其中锡伯族居多。孙扎齐乡的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相关活动,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主要比重。

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是社会凝聚的黏合剂,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祝温村在大力推进村庄硬件建设的同时,坚持文化兴村,把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文化人、以德润人,用健康向上的村庄文化促进农民群众素质提升。多年来,该村人心安定社会和谐,没有出现一例违法犯罪和上访告状事件。(1)兴建文化阵地。不断加大文化投入,累计新建、改建文化场所1000余平方米,建成了设施齐全的文化礼堂、虞舜学堂、虞舜会堂、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建成了图文并茂的村创业文化史陈列室、百米人和乡风文化长廊,展示着祝温村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历程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创新实施“墙头开花”(墙绘)工程,墙绘3200平方米,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墙绘文化,让传统美德、文明新风潜移默化。(2)提炼祝温精神。建设“乡贤美德长廊”,利用长50余米的仿古长廊,展示以杭兰英、陈坤校为代表的10位乡贤能人慷慨捐资、心系桑梓的公益之举,编制了村歌《祝愿温馨》,提炼出“人和、心齐、风正、气顺”的祝温精神,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感化,全村上下形成热衷奉献、一心建设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3)树立道德典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孝老爱亲、互助互爱的中华传统美德,建设和谐家庭、和谐村庄。从2010年起,该村连续四年开展“十佳和谐家庭”、“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少年”和“十大爱心人士”等文明“五个十佳”评选活动,积极挖掘培育身边的先进典型,共有200户村民“上榜”,形成了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热潮。

5.改革活村——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器,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永恒动力。只有不断改革,才能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祝温村坚持把改革作为盘活村级经济发展的抓手,依托优美的环境和良好区位优势,整合村内资源,鼓励创新创业,促进村民增收。鼓励就业创业,把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作为村党总支的核心任务,依托毗邻崧厦“中国伞城”优势,加强与伞件制造企业联系,推动规模企业配套协作本地化,积极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全村从事伞件来料家庭加工的居家妇女、老人等闲散劳动力200余名,人均年增收1.5万元。发挥“建筑之乡”优势,鼓励农村能人外出创业发展,全村在上海等地从事建筑和经营有600余人,资产超1亿元3人、超1000万元50余人,全村年建筑业产值达20亿元。推动承包经营。针对村民外出经营多的实际,积极发挥村经济合作社作用,通过土地返租倒包等形式,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累计流转1300余亩。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户发展现代家庭农场,目前全村建有水稻良种基地1120亩、花卉基地15亩、猕猴桃基地20亩,提升了农业发展的活力。

6.法治安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走法治化的农村发展道路,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祝温村积极探索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促进了全村的稳定和发展。(1)健全民主决策。坚持民主公开,严格按照重大事项决策“五议两公开”程序,对涉及工程建设、土地承包、转让等村级重大事项,凡重大的投资和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提交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在取得大多数村民的同意和支持后,再由村班子集体共同确定工作目标,逐个予以落实。28年来,累计投入1780多万,开展大大小小工程项目50多个,未发生一起违规行为,干部赢得了口碑,群众得到了实惠。(2)规范民主管理。制订《祝温村民主理财制度》、《祝温村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及环境卫生、土地征用、建房审批等一系列制度,使村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村干部依法、依章管理村务,村民有序参与村务管理奠定了基础。多年来,未发生一起因村务管理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和信访上访事件。(3)完善民主监督。实行“阳光理财”,选举推荐办事公正、责任心强的群众组成村民监督理财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和财务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管。每年定期两次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向村民汇报党总支、村委会的工作,并开展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活动,以无记名、书面方式来综合评价每个班子成员。

7.班子带村——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祝温村治村模式的启示

从祝温村的治村模式,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祝温模式——是绍兴各级党委、政府创造性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的结果。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11年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深刻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心。党中央、国务院注重发挥广大农民在“三农”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并积极推动农村村民自治,制定出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法律上保障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实施“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把农业现代化作为转型跨越的重要支撑,促进农业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绍兴各级党委、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委的“三农”政策,注重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后进村党支部整顿、大力改进村党支部成员选任制度、不断加大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举措,农村基层组织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在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民生状况的改善,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龙头工程,着力推进农村人口集聚,人居环境优化,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深化农村配套改革,不断改善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2.祝温模式——是绍兴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固本强基的结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长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固本强基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以乡镇(街道)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实行乡镇干部联村(社区)、联企、联户、联项目制度和乡镇干部住夜制度,着力解决抓好工作落实和密切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设为牵引,推进社区“为民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努力做到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绍兴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把抓基层、打基础、固本强基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重视、谋划和落实。创造性运用“枫桥经验”蕴含的“强化基层基础、就地解决问题”的基本精神,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创造性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心加强基层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坚持“枫桥经验”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终重视和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以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为契机,先后开展建设“五好”村党组织,“走进群众、走进困难、走进矛盾”活动、领导班子“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实施村级组织换届后推行村干部创业承诺等措施,同时,创新载体,先后建立健全行政主职暗访制度、深化领导干部社会化评价体系、“民情通”、“通民情、解民忧”、“民情日记”、“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实施农村“双建设、双整治”,“走村不落户、户户见干部”活动,“万村整治、千村示范”,“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五气共治”等重大活动,进一步形成了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开展工作的氛围,实现“强核心、强素质、强管理、强服务、强实力”,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动力和战斗力。

3.祝温模式——是一个好班子、一个好领头雁坚持不懈示范带领的结果。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说明了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的重要性。农村各项建设,离不开“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队伍。选好一个人,才能“带好一班人,致富一个村,稳定一方土”。近年来,绍兴通过不断完善“两推一选”办法、探索无候选人直选,进一步扩大推荐提名环节的民主,教育引导党员群众把那些“双带”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农村优秀人才选进村党组织班子。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带富能力明显提升,全市52%的村党组织书记具有较强的带富能力。祝温村在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的带领下,团结村“两委”一班人,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勤俭廉洁、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以优良的作风和实实在在的成绩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农村的发展需要干劲、闯劲,更需要燕子垒窝、长年累月、一如既往的韧劲。从28年前担任村支部书记起,杭兰英就确定了祝温村发展思路,并以苦干实干、滴水穿石的务实作风,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村庄管理无序的落后村,建成享有“创业乐园、生态花园、文化公园、人和家园”美誉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4.祝温模式——是广大村民共同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结果。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只有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动力。绍兴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枫桥经验”,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总结推广“乡村典章”、“八郑规程”、“夏履程序”、“村务简报”、“联浦要诀”等民主治村的做法和典型,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祝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村庄规划、修建道路、河道整治、种植绿化等集体建设,以及基层公共事务,坚持做到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共同完成。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使群众都有强烈的身份感、尊严感,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极大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祝温模式——是改革发展成果让广大群众共惠共享的结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凡是重大决策让群众参与的,凡是符合群众需求的实事,就有永久的生命力。绍兴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建设民生绍兴。从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安居、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问题入手,推进“阳光招生”、统筹城乡医保、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2008—2012年五年来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744亿元,占总支出的69.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10950元增加到2013年的19600元。几十年来,以杭兰英为班长的祝温村“两委”班子创造性地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秉持心系群众、用心服务的为民情怀,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直面矛盾、敢于担当,积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庄村容整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始终坚持传统道德文化熏陶,把祝温村建设成具有宜人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稳定的治安,呈现出一派宁静、和谐、祥和景象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3100元,村民大多家底殷实,生活富足、安逸。广大村民共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广大村民从心底里拥护党的“三农”政策,从心底里拥护以杭兰英为带头人的村“两委”,从心底里拥护、支持“祝温模式”。

三、进一步推进村级社会治理的思考

行政村是我国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社会的“终端”和“末梢”。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和则天下兴。基层治理特别是村级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老百姓的福祉。从祝温村的实践看,当前,应主动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积极顺应广大农村群众的新期盼,努力探索实践既符合本地实际、又切实可行的村级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村级治理结构,不断提高村级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1.要继续重视“三农”工作,突出基础地位,这是推进村级社会治理的前提。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三农”问题,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是党中央历来强调的一个重要课题。“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治理是基础,而农村是落脚点、农民是主体、农业是根基。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执政兴国的高度,一如既往地重视、关心、支持“三农”工作,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农”政策结合本地实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下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2.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是推进村级社会治理的核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根基,也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要以强基为目标,加强以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育强基层带头人队伍,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注意选拔培养党性强、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加强基层干部经常性教育培训,县一级每年开展一次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乡镇(街道)要加强村干部全员培训。开展村级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重点从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在外创业能人、大学生村官、退役士兵中选拔一批村级组织后备人才,特别是抓好村主职干部后备人才培养,通过“一对一”帮带、组织培训、参与重点工作等方式,加强村级后备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认真落实从优秀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选拔、考录、招聘力度,拓宽基层干部发展空间,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3.要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广泛动员村民参与,这是推进村级社会治理的基础。基层民主制度是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要严格执行村级重大事项“五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凡是涉及群众基本权益、村集体“三资”管理、集体经济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等村级重大事项,以及与多数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都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党员群众建议、村党组织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表决结果公开、实施情况公开”的步骤进行决策。乡镇(街道)要加强经常性的督促检查。要深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强化集体“三资”管理,加强村务全程监督,保证村级各项事务公开、公平、公正,切实解决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使群众真正享有村级重要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及时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列入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认真落实村务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增强村级班子的整体功能,形成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

4.要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服务,突出优质高效便捷,这是推进村级社会治理的目标。以强化公共服务为目标,着力构造高效、规范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要创新深化“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权组织、政法综治组织,构建覆盖农村基层党员参与的服务网络,建立完善在村设立社会服务管理(公共服务)分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服务。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志愿服务机制,积极引导和组织有能力、有特长的党员参与治安巡逻、民事调解、扶危济困、民间文艺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要建立实用化服务新平台,全面推行“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工作,实行党员直接联系群众、村干部包片联户,使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到点到事到人。村干部、农村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要普遍联系农户,做到“四必到、四必访”(即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红白喜事必到;困难家庭必访、有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切实引导乡、村干部争当“大脚掌”,争做“民情百事通”,提高做群众工作和乡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5.要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体系,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这是推进村级社会治理的关键。只有发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凝聚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村民在村级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村级民主议事和监督组织,建立统一规范的村级民主议事机构,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村民参与制定完善内容合法、针对性强、切合实际的《村规民约》作为村民共同守则,促进村务有序管理。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村级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拓展村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效能,发动农村中有威望、热心社会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等组建志愿者队伍,协助村干部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和文明卫生监督等,助推村级事务有序开展;充分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其丰富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要切实履行乡镇党委政府在村级治理中的重要职责,加强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加强村务乡镇监管的力度,提升乡镇党委政府在村级治理中的驾驭能力。

6.要着力改善治理行为方式,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途径。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所谓法治思维,就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务、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就是依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在法治的框架内,运用法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基层为导向来逐步、有序、依法推进。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恪守法治内在的理性原则和理性精神,让群众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在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参与社会治理中树立法治的权威。同时,要善于使用道德的力量,强化道德在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注释:

①201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同志在浙江省呈报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教育实践活动要总结宣传一批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先进典型,好支书杭兰英的先进事迹感人,要集中宣传,并要求基层干部向她学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乐际同志批示:“请按云山同志批示要求,安排办理”。7月30日,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同志作出批示:“云山同志的批示意义重大,要认真落实好,以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1]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于建荣,孙自俭,逯士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4]张小劲,于晓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Modernization Model of Rural Governance——Investigation of Zhuwen Village Governance Mode in Shangyu District of Shaoxing City

Ma Yongding Zhang Weiguang Dai Daxin

(Committee of Politics and Law, Shaoxi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The village governance mode in Zhuwen village, a model adher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Fengqiao Experience”, is a vivid practice of the important expositions and instructions concerning the grass-roots level,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Fengqiao Experience” made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during his work in Zhejiang province. Zhuwen village has improved the farmers’ life quality and their cultural quality by promoting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by implement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refere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Hang Lanying village experience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olve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s and rural area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o improve grass-roots democracy, to innovate grass-roots management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to construct the multi-governance subject system, to deepe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Hang Lanying; Zhuwen villag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l

2014-08-21

马永定,男,中共绍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绍兴市法学会(枫桥经验)研究会副会长,三级警监;张伟光,男,中共绍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三级警监;戴大新,男,中共绍兴市委政法委维稳处处长,绍兴市枫桥经验研究会副秘书长,助理研究员。

D638

A

1008-293X(2014)05-0023-07

(责任编辑林东明)

猜你喜欢
村级村民农村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