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瑀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19世纪中叶,中国人广泛地学习西方的学术文化,像哲学、美学、文学等,很多外文翻译的西方学术著作传播至中国。20世纪初,美学从西方传至中国,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是最早传播西方美学的学者。蔡元培多次赴德国和法国留学,研究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对每个学科都有举足轻重的贡献。他积极投入美学实践中,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毕生倡导美育的他,美学思想受德国古典美学影响颇深。回国后的论坛讲座多涉及康德、希勒、叔本华他们的美学。担任北大校长的他更是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物,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北大很快掀起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他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蔡先生对每个专业的贡献之大不愧于那么多的美誉。时下,社会飞速发展,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损害良好的社会气息。人们很多正确的审美被颠覆,更有甚者跌破大家眼镜,尤其是国民素质问题和孩子教育问题。面对潮流的思想和自由个性的发展,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继承蔡先生的道德、美育等各方面的优良传统呢!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改革刚刚起步,没有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思想,“以人为本”尊重本体自由以及接受多方面的新颖教育,让人们从“德、智、体、美”多元发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况下他是第一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规律同时又提高了国民素质。蔡先生非常注重女性教育,这些沿用至今,仍是全国各大院校与时俱进的教育宗旨。蔡先生对于美学的教育亲力亲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进,分性别、年龄,凡是从基本、源头抓起并结合一定的公民需要顺应国情。在他的文选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华工学校讲义》一文,他从道德、艺术、人情、生活等各个方面,承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规范;《对于师范生的希望》一文他注重女性教育,主张男女都要受教育,并且所受的教育都要是一样的。师范生对于各科知识都要多看书,凡事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别人的模范;《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深刻揭示学生不是只为文凭一张,更要从自尊自爱、团结合作、自主学习各个方面为社会服务;他更积极地培植家乡青年,先后主办过绍郡中西学堂、绍兴府学堂、明道女校等;对于美术,他的《美术的起源》、《美术的进化》、《美术与科学的关系》三文中,更从建筑、舞蹈、文学等多方面进行启蒙教育和详细分类介绍的同时教育兼实用一体,要求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知识与情感一体;《美学的进化》以及《美学的研究方法》二文,蔡先生不仅从“美术家研究”、“鉴赏家的心理研究”、“美术作品研究”、“美的文化”这些研究方法中总结了26种细分的研究方法,又从美学的发展:从欧洲古代的希腊开始,罗马时代、法国、英国、德国,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等,从“模仿自然”、“美不外乎真”到“纯粹理性批评”从“专门技术”、“理想派”、“哲学的美学”到“实验派”这个进化过程中提炼出他对美学的探讨和思考。
蔡元培深受伊曼努尔·康德美学观念的影响,康德美学是古典美学通向现代美学的一座桥梁,。康德美学不仅影响了中国美学的思维方式,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家,并且一直为大家所广泛关注,蔡元培是康德美学思想的崇拜者和传播者。“三大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中。前者主要分析了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它们往往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后者,他提出了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蔡先生欣赏康德的美学批判方法,以现实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五育之举”,对于教育也一直以道德为先。康德的“无利害性”“无功利性”深深影响了蔡先生,他认为纯粹的美感可以让人们减少偏见,没有害人之心、得失之心。“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至美术,则即以此等现象为资料,而能使对之者,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既脱离一切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则即所谓与造物为友,而以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可见具有普遍性的美,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以此来对国民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格塑造。我觉得一个伟人能从这样的角度为国民考虑,他的情操与灵魂都充满“美”的光芒。
陈望衡在他的 《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提到“美是一种价值”。他强调美的巨大作用由美的性质决定,继而来理解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价值。蔡先生对于这个问题则非常重视美感,在他的文选里他曾说“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于不快之感。美感在乎鉴赏,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美感不仅是具体生活之表示,美感将概念和理论组合起来,互为补充,隔离阶级和先后之分;而且感觉是伦理、道德、宗教的主宰,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没血就有自己独特的价值。究竟什么是道德、怎么影响宗教思想。美学与道德、美学与宗教这些都是价值论里重要的问题。从价值论来看,一件物品有多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被需要程度和它有多大的作用。美,人们息息相关。从美发、美容、服装、建筑到社会美德、教育,那都是因为人们有道德底线,有为人标准,可是,自觉维护的东西也会经过时间的流动而改变,易流逝的都是优秀的,所以我认为蔡先生之所以如此重视美术、美感、美育,他想从根贮藏优良的试剂,不只是为国家的教育、治理、发展,更是为公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所以,生活随处需要美德、美好。“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进德养身,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蔡先生在充分肯定自然美的同时更强调美感“普遍性”、“超脱性”。因为共享、平等更不是仅仅的娱乐,要有陶冶情操、培养纯粹的人格等作用。由其可见,蔡先生对于美最关注的就是“养身”,养公民自身,养社会自身,然后养一国之身。在这样基础上,蔡先生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
蔡先生虽然深受康德美学的影响,但结合了自己的实际研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也是蔡先生众多学说中最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影响最深的。美育,顾名思义,艺术教育或审美教育。在西方,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继而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在古代中国,三皇五帝时代有先王之乐;周代之后更有“六艺之教”治国育民。19世纪中叶,中国人广泛地学习西方的学术文化,像哲学、美学、文学等,很多外文翻译的西方学术著作传播至中国。20世纪初,美学从西方传至中国,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是最早传播西方美学的学者。王国维为近代最早提倡美育的,那个时候中国落后,人们除了过日子没有想到什么高尚的教育更没有什么信仰、追求。王国维呼吁培养多元人才,进行美术教育,却没有系统地研究和调查。在他之前提出了“美育”概念的蔡元培先生之后并积极对此进行系统理论的梳理和多方面的实践调查。蔡元培先生曾多次赴德国和法国留学,研究文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他积极投入美学和教育实践,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毕生倡导美育。凌继尧在他的《美学十五讲里》提到:“蔡元培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他担任北大校长时,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二是他毕生倡导美育。”蔡元培先生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给美育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之后,在1930年和1932年蔡先生写了两篇名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提出美育要与时俱进:“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只能以美育代宗教。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宗教人士通过自己的想象、幻想来控制人的思想。而艺术强调创作主题的个体性和创新。美育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王国维在他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已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为智育之手段。”我认为,美育是根基,它是通向终点其中间各个环节的中心连接部分,有了它,其他的环节才可以一环扣一环进行下去。不论是育人,育己还是育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美育是一个近代的概念,是近代教育的特有范畴,是为了解决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类提出的诸多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蔡元培开始,我们才有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蔡先生的著作中,多是对美术、美育、美育的研究和实践。1935年,他已近七十,在应《大众画报》之约而写的《假如我的年纪回到二十岁》一文中说:“我若能回到二十岁,我一定要多学几种外国语,自英语、意大利语而外,希腊文与梵文,也要学的;要补习自然科学,然而(后)专治我所心爱的美学及世界艺术史。”
他独辟蹊径地从身边着手,注重国民教育,一心爱国,与民共享。他的教育思想自然、个性、多元设计、现代化与国际化结合;亲历其为、小事着眼,涉及各个年龄;还有他情理结合多重举例,结合社会情况的写作风格虽然人们每每提到的是他的美育,却应该更佩服他对教育育人的坚持和不懈探索。美育连接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的桥梁,可是现代社会又有多少能做到这么理想的教育呢,能有多少是这么健全美好的教育体制呢?孩子教育问题,今天的教育体制这样的问题意义巨大。时间真是艺术啊,好的东西总有消逝的一天,所以蔡先生所提出的观点和他的做法至今都是与时俱进的,“当解放个人之束缚,而一任其自由发展”。我们更要开拓创新的同时,不忘优良美德:“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
[1]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伊曼努尔·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6]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