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春,张洪涛,高 佳
(1.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省团校,辽宁沈阳 110136;2.沈阳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136)
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
翟 春1,张洪涛1,高 佳2
(1.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省团校,辽宁沈阳 110136;2.沈阳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136)
大学生生存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适应社会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生存教育中德育的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实践、加强校外生存训练、进行创业教育等,给予“中国梦”以生存理论与价值引导,对改变目前大学生生存能力缺乏的现状,有效提高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生存教育;德育价值
(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大学生的生存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对生存的需求,它具备了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思潮的影响、科技的日新月异,生产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信息化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高质量、高品位的趋势。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必备条件,同时也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具备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以及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这就对人类的自身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学生生存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思索新的教育模式
当今的社会群体中,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生存能力严重缺乏,体现在价值观上就是理想追求淡泊、自我意识膨胀、道德行为失范等。这些问题突出了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生存教育和道德教育空洞性和形式化、简单化等特点。2008年,我国以云南省为试点,实施了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那么,如何寻求一个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适合大学生生存能力提高和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新型教育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代表着先进青年的大学生群体“个体梦”的和谐统一,便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加强大学生生存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生存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学会做人、学会实践、学会沟通、学会创新等,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关注大学生的素质提升、潜能开发,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生存教育是把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具体化,具备更强的操作性,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素质教育最终的体现就是生存教育。通过生存教育,培养出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生存教育的内涵
生存教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存教育是教人懂得生存的规则,并且利用这些规则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种观点认为生存教育即“做人教育”,即首先要满足做人的最基本需求,然后还要学会适应社会需要的其他技能;第三种观点认为生存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类的各种潜能,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
总的来说,生存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就
是对受教育者在生命意识、生存知识与能力、生活观念与生活价值意义等自然生存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方面进行的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生存教育不仅强调生存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于社会生存能力的训练。即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等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取向
首先,德育与生存教育都是以促进人的生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的。在以往对生存教育概念的理解中,侧重于对生命存活的理解,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就是对生存技能、生命存活技能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生存教育不能仅局限在对生命存活、生命价值的训练,而应是对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训练。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的价值本质就是要实现生命价值的本源性回归,建构生命价值理论的核心[1]。实际上,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培养个体从“现实生存”到“价值生存”的过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2]。可见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也是主体追求的目的,由此看来,生存教育的价值有两个基本属性,对社会发展的满足和对人作为个体需要的满足。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取向关乎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注重国家与个体的命运统一。大学生生存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社会生存技能。因此,德育价值取向是大学生生存教育的根本所在。
(一)大学生生存教育是生存实践实然性与德育价值目标应然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个体生存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基本存在,生存的本能使得人类会通过自身与外在环境(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克尔凯郭尔、萨特、尼采、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都曾对“生存”进行过深刻的阐释。“马克思强调要从实践上去理解即人的对象性的生存实践活动是对象人化的活动,同时也是人对象化的活动”[3]。马克思阐述了生存实践的实然性,即人的生存实践与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且生存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存着的存在”[4]。这种“生存着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高级状态,也是生存实践实然性特征的体现,它是生存教育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生存教育作为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具有生存实践的实然性特征。同时,大学生生存教育又具有德育价值的应然性特征,他们的思想虽然还有着过渡性和不确定性,但基本已具备成熟的思维和理性的判断,因此更应注重其德育教育。
(二)大学生生存教育是个体存在性价值与群体社会性价值的有机统一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无论作为群体物种,还是作为一个单个个体,都为了能够存在下来而顽强地生活着。然而,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价值法则指引下,常常把人类个体的生存价值无限放大,从而忽略了群体的社会价值。大学生生存教育正是基于个体存在性价值和群体社会性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尊重个性特征的同时,更多的通过生存教育途径和社会实践活动,学会基本生存技能,将社会规范内化于个体技能中,做到个体存在性与群体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三)大学生生存教育是个体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
生存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受教育者的培养与训练,它通过一种实践性和生存性的教育方式使个体在客观世界中获得满足,即存在感和价值感,生存教育是一种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的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定义“中国梦”;2013年3月,习近平再绘“中国梦”,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参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指出,党始终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个体梦”是构成“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要想实现“个体梦”和“中国梦”的有机统一,就需要一个能够融通国家与个体之间通道的有效途径,那就是生存教育。因为生存教育是立足于个体的生存基础之上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取向,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青年的梦想只有和国家民族的梦想交融在一起,触动并点燃这一群体内心深处的“中国梦”,并使其“认同中国梦、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大学生生存教育的主体内容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生存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性和生存性的形式,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途径:
(一)给予“中国梦”背景下的生存理论与价值引导
自从提出“生存教育”这个概念,学校都在积极探索生存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有的认为生存教育就是安全教育;有的认为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也有人认为生存教育就是对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些提法都不无道理,但缺乏一种理论上的把握和分析。生存教育在中国制度文化背景下,应该以“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作为生存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引导。
从生存教育的理论基础上来看,其基本理论应溯源到哲学上的“生存论”与马克思关于人的的全面发
展理论。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5]这表明了马克思的观点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其关于“全面发展”的论述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同时完善。强调生存知识和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提出的“中国梦”伟大构想中,对青少年群体提出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更是对生存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价值引导,从德育价值目标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学生生存教育更是要牢牢把握“中国梦”这一时代背景,将其作为生存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生存教育”的理念,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体现生存教育的特色,从生活实践中提高生存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知,即使是在大学校园里,也是在马加爵等恶性事件发生之后才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存教育的视角就是从生存教育的角度,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加强校园实践教育
大学生生存教育的一个本质要义就是要“学会生存”,一方面是强调基本生存技能,如逃生技能、急救技能和危机处理能力等;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对生活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而校园实践就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场所。校园实践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和谐统一,对于生存教育来说是一项重要内容。2013年7月,四川大学举办了学生社团发展论坛,校长谢和平对学生社团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高校应重视学生社团工作,将其视为社会实践的平台;二是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团组织,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三是对社团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对学生社团管理抓落实、抓实效。
(四)加强校外生存训练教育
对于在“应试教育”传统背景下的大学生,急需提高的就是基本生存技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会弹钢琴不会洗袜子”“门门成绩优秀,却不敢一个人出门旅行”等大学生新闻案例,更不用说那些泼熊、杀死室友等恶性事件了。因此,当代大学生生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校外生存训练。
一是校外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指的是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者校外实习期间,进行有目的有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千人百村”全国社会大调研,其继承“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传统,秉持“实践出真知”的坚定信念,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乡村风貌、调研基层民生、体悟农民生活,展开了一场与农村和农民零距离接触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指利用业余时间,利用自身技能和资源,积极热心地为社区、社会提供无偿的援助的行为。大学生生存教育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公民意识,从为他人、为社会的无偿服务中获得生活经验和技能。
三是职业实习活动。大学生生存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智商和知识储备,更需要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等能力。因此,大学生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社会生存能力,通过参与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五)广泛开展创业就业教育
创业就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创业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极创业,使其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业就业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一是符合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宗旨,即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成就创业就业梦想;二是从国家层面上,就业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最终应用;三是从德育层面上,只有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才能真正获得锻炼和提高。因此,在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高校要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指导和创业就业教育,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期间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和就业观念”[6]。
生存教育贯穿于人一生的发展过程,大学生生存教育在提高生存能力的同时,更多的侧重于德育价值。因此,重视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使其在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的同时,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存教育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周家荣.生存教育与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J].邯郸学院学报,2009(2):88-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26.
[3]马毅.近年来生存哲学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3(3):48-50.
[4]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6]国务院.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EB/OL]. [2011-06-01].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06/01/c_ 121484139.htm.
【责任编辑 赵 颖】
G641
A
1674-5450(2014)05-0045-03
2014-07-05
辽宁省教育厅2013年科研项目(2013291)
翟春,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工程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青年学及当代青少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