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4-04-10 17:30:42查良松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毕业生院校

查良松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高职院校就业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查良松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当前提高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命题,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内驱力作用,特别是通过以促进就业为核心的就业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业文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不断加快和全球性经济经济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形势更趋严峻。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成为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命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力量,特别是要通过以促进就业为核心的就业文化建设,唤起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自觉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高校就业工作的文化品质和内在价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就业文化的内涵界定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学校的体现和延伸,是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精神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体现在学校理念和价值取向、校风、学风、环境和学生整体风貌等,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引领,对学校健康发展起着保障作用[1]。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主导思想下,时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形成了富有独特校园文化个性的就业文化,突出表现为“以技能立身,靠素质发展”的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就业文化就是指学生在校园主流文化熏陶下形成的追求自身职业发展与人生价值、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就业观、实现充分就业的校园文化理念总和。它是一个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既包括国家制定的各类鼓励或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各高校开展实施的各类就业措施与规章制度、高校的自身影响力及其环境等一些客观因素,也包括作为就业主题的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观念等主观性因素。通过构建健康向上的就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为大学生加强与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之间搭建起的一座桥梁,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启迪思想智慧、升华道德境界、吸纳文化知识、完善个体人格、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就业指导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努力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形成良好的就业工作环境和氛围,最终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文化建设价值功能

(一)就业文化建设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力

校园文化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校园内各个主体精神判断、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综合体现,也是高校大学生主体导向性的集中体现,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所以,就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势必成为最最重要的内容,是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力和主流文化。当前毕业生面对种种的就业压力之下,派生出了许许多多不良情绪和负面影响,更需要营造和形成和谐的就业指导环境,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创设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搭建等一系列就业文化建设措施,丰富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下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树立直面挫折的坚韧品质,从容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就业文化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健康、蓬勃的发展。

(二)就业文化建设是促进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外因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兴趣爱好的分析、职业发展前景的研究、岗位能力建设的要素分析、就业保障措施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并积极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就业活动与环境营造,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自觉去规划职业规划和认知岗位,从而逐步形成以个性特点为基础、追求知识和能力提升为保障的职业价值观。只有这样,观念形成和目标确定才更具自觉性,行动更具针对性。

(三)就业文化建设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的有效手段

胜任力是近年来企业用于选拔、考核、评估职员的一个常用指标,包括大学生个人素质、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多方内容。就业胜任力是指主体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胜任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就业胜任力的提升仅靠学校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托就业文化载体来培育和锻炼。就业胜任力的培养必须围绕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要求,形成具有发展性、专业性和支撑性的核心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组织以就业文化建设为依托,开展专业教育,以解决职业技能所需知识结构;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职业岗位体验,以解决就业适应能力;开展社交礼仪和语言训练,以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特别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在组织管理能力、客观评价自我能力、承受一定挫折能力的锻炼。要完善以提升就业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机会来发展其就业力。尝试通过推行通识教育与弹性学制,实行大类招生,扩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权,拓展职业发展的选择空间,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产业的人才需求。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对大学生沟通表达、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就业力的培养。

(四)就业文化建设是加快毕业生融入社会的有效平台

高校毕业生从大学校园走向复杂多变的社会,会受到知识、能力、社交和心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现在的90后大学生又多以独生子女居多,对社会的了解十分缺乏。因此,强化以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择业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活动是保障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干好工作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项目、暑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校友采访、模拟创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等就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社会经历和经验,能够形成一些社会性技能和社会性品质,促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毕业生和社会产生较好的链接,缩短职业、岗位和角色变化的适应期,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探索

就业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有效引导和培育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尤其是需要通过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活动,建立就业体系。就业体系是就业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从根本决定了就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而就业文化的反过来对就业体系的完善和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毕业生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大学生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更要注重学校政策制度的制定和环境的营造与管理,不断完善就业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导向和塑造功能。

(一)开展“专业成才,精神成人”教育,构建就业文化建设体系

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实现毕业生就业是学校教育的现实目标,专业成才是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根本保证。所以,开展专业成才教育是学校的基本教育方向。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为社会事业培养接班人的使命,精神成人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思想教育引导,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自我独立必须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撑,自我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趋势[2]。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方针决定了就业文化建设必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认识到就业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将就业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认真制定建设标准和考核标准,明确学校各部门在就业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和责任,使就业文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经常化[3]。

(二)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搭建就业文化建设平台

高职院校就业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载体的设计和阵地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点突出以就业为主题。一是学校的环境布置、宣传氛围营造都要能体现职业、岗位的理念和思想,并将各种文化活动的设计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自我指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建设作用,让学生在校园内处处领受到就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加强就业文化品牌建设。在学校众多的就业文化建设活动中,必须实行校院两级联动,突出就业文化品牌建设。校级层面可以选择以引导树立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和建设就业市场为主题的品牌活动。各二级学院可结合自身特色推行如“就业文化节”、“优秀校友面对面”等特色就业活动。三是加强以职业发展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加强职业测评的教育与运用,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将兴趣与职业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三)以“体验式”应用为抓手,提升岗位就业适应能力

就业课程教学是就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职院校已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为主,但教学方法的陈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施“体验式”的现场教学模式。“体验式”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是按照真实的生产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营造准企业文化环境和职业文化氛围,通过把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工程案例融进教材与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教育[4]。它往往采用心理测评、案例引导、拓展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分析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实现对模糊生涯的清晰定位。这种教学模式从自我认知角度去激发学生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具体、客观、准确的行业环境认知能力,实现提升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当然,高职院校“体验式”就业教学也可专门创设依托产业集聚区具有对口实岗训练的场所,把课堂搬到工地、车间,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突出职业岗位体验的教学内容。聘请企业骨干为导师,开展项目制教学和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职业岗位的全过程,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职业体验实训,把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岗位技能结合起来,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开展全程化、个性化就业指导,树立就业文化共建意识

就业文化在学校中突出表现为导向和规范作用、凝聚和激励作用、熏陶和感染作用,一旦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就会发挥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就业文化首要取决于毕业生就业的科学化工作水平。要十分重视教职员工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共同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帮助了解就业政策、提供就业用人信息。要准确把握学生内在的价值需要和文化诉求,针对不同个体提供差异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良好的就业文化不仅仅让在校学生受益,也能使教职员工受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就业文化共建意识,充分调动全院上下共建的积极性,发挥领导的带动、教师的表率、员工的服务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就业文化氛围,体现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就业文化交流,促进校企互动和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的行业性和职业性决定了其就业文化的个性特点。高职院校的就业文化建设需要融合企业文化的内容,特别是一些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做到就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因此,要加强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将优秀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各环节,可以采用联合攻关、双师互动、资源共享等形式,善于消化和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创新高职院校的就业文化。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吸引优秀企业家、工程技术骨干到高职院校兼课或讲座,让学生尽早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熏陶,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充分融合。积极广泛开展与地方用人单位的交流活动,如用人单位信息反馈调查,直接面对用人单位和往届校友,借鉴成功校友的择业经验,锻炼胆识和交际能力,拓展视野,在不同企业文化的交流和体验中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职业精神和岗位素养,促进校企互动、融合。不仅要关注企业文化,还要与其他高校、就业相关行业与单位的交流,如就业中介咨询公司、政府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等,了解就业媒介文化、政府就业引导文化。通过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

总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指向以围绕大学生就业为主题的就业文化建设无疑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加强校园就业文化建设,形成全校上下关心学生职业发展、全程关注学生就业、促进全体学生充分就业的校园就业文化,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郑纯.浅论高校就业文化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7(5):69-71.

[2]韦平伟.浅谈新时期青年就业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55-57.

[3]梁业胜.试论高职院校和谐就业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63-65.

[4]方桐清.高职院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担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6-78.

Study of Employm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 Liangsong

(Shao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 current proposition fac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ir transition from economics of scale to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occupation development ability, to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can be fundamentally improved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culture; employment culture

2014-03-07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Y201432024)阶段性成果。

查良松(1966-),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

G718.5

A

1008-293X(2014)11-0103-04

(责任编辑林东明)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