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手法及特点

2014-04-10 17:01:47
关键词:变奏曲勃拉姆斯古典主义

苏 乐

(沈阳音乐学院 钢琴系,辽宁 沈阳 110004)

勃拉姆斯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手法及特点

苏 乐

(沈阳音乐学院 钢琴系,辽宁 沈阳 110004)

作为一个在浪漫主义时期发扬古典主义传统的伟大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了大量风格独特的钢琴作品。尽管他的钢琴作品不是其创作成就的最高显现,但它们却显现出运用传统手法、理性思维来表达内心情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钢琴音乐世界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古典主义传统

勃拉姆斯,一位被称作“古典主义最后一人”的德国作曲家,一位身处浪漫主义思潮高涨时期,却主张音乐应重返古典主义天国的反潮流的独行者。作为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勃拉姆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从数量上看,几乎接近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数量的1/2。从体裁上看,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形式:有古典音乐体裁的协奏曲、奏鸣曲、变奏曲、赋格曲、诙谐曲等,也有早期浪漫派作曲家常用的间奏曲、狂想曲、叙事曲等体裁。它们分别为钢琴与乐队、钢琴独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而作。这些钢琴作品有的气势如虹,交响化的音响令人震撼;有的节奏强劲,又不乏幽默;还有的仿佛是一段内省的独白,极易引起听者的共鸣。而这些不同的音乐表现,是随着勃拉姆斯不同的创作阶段而改变的。

纵观勃拉姆斯钢琴作品,据记载的创作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1—1865年)

勃拉姆斯是以钢琴作品的创作开始他的作曲生涯的。因此,在他早期的创作中,都是以钢琴作品的创作为主。这一阶段勃拉姆斯创作的钢琴作品包括他的三首钢琴奏鸣曲:《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1、《#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2、《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这三首勃拉姆斯最早付梓的作品在曲式结构上几乎都遵循了古典主义严谨、均衡的原则。但在音响上却充满着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其丰满的音响效果令人感叹勃拉姆斯丰富的管弦乐队的想象力。舒曼在听过他的奏鸣曲后,曾誉其为“乔装的交响乐”。

其中,《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三首奏鸣曲中最受欢迎、被演奏次数最多的一首。它共有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独具个性又相互形成对比。第一乐章以恢宏之势开始,紧接其后的音乐时而威严凌厉、坚定稳重,时而轻盈曼妙、低吟如歌,时而又奔放激昂、热情洋溢。为了追求音响的饱满和张力,勃拉姆斯运用了许多跨度较大、急速弹奏的大和弦。因此,这也是一个对技巧提出挑战的乐章。第二乐章是一个复三部曲式的抒情乐章。开篇提有施特瑙的诗句:夜幕低垂,皓月当空,在此两颗心,因爱而结合,互相依偎,相互拥抱。温柔委婉的音乐仿佛从这浪漫的诗意中流淌而出。中段左右手交相呼应的旋律,恰似一对恋人在歌唱爱情。第三乐章也是复三部曲式的结构,是一首谐谑曲。它以极富动力的旋律开始,而似圣咏般优美而稳重的三声中部却仿佛将你带到另一个时空中。强烈的反差使得乐曲紧扣人心。第四乐章标有“回顾”字样的标题,这个标题同样取自施特瑙一首诗的题目,它是一首短小的间奏曲。右手略带感伤的下行旋律加上左手不断反复的三连音动机,逼真地刻画出一段萦回于怀、不可排解的感伤回忆。第五乐章是一个奏鸣回旋曲式,综合了前四个乐章的材料,运用变奏的手法加以扩充和发展。结尾处由一个弱奏的单旋律逐渐加速发展为一个豪壮的高潮,强有力地结束全曲,与第一乐章开篇处的气势遥相呼应。全曲主要由古典传统曲式构成,间奏曲的加入和第二、第四乐章标题性音乐的创作,反映了年轻的勃拉姆斯崇尚传统,又不乏创新意识的一面,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勃拉姆斯作品中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另外,无论从篇幅、音响还是技巧上讲,这首作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巨型奏鸣曲。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它是一部学习和演出的佳作。

自此之后,除了1864年写作的双钢琴《f小调奏鸣曲》——一首管弦乐味道较浓的奏鸣曲以外,勃拉姆斯终生都没有再创作过钢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的钢琴变奏曲几乎都是在这个阶段创作的。包括两首《舒曼主题变奏曲》op.9(钢琴独奏)和op.23(四手联弹)、套曲形式的变奏曲op.21(共两首:《“自作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之歌变奏曲》)、《亨得尔主题变奏曲和赋格》op.24、《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op.35。其中,最后这两首是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中最受欢迎的。

《亨得尔主题变奏曲和赋格》是勃拉姆斯变奏曲中规模最大的一首,主题取自亨德尔的降B大调羽管键琴组曲的末段。其风格跨越了古典主义时期,回溯到了巴洛克时代。在勃拉姆斯比较朴实的变奏中,不乏有其创作个性的显现:如三度、六度的运用、旋律线隐入内部、管弦乐式的思维等。这首变奏曲曾和巴赫的《戈尔登堡变奏曲》、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一起被誉为钢琴文献中的“三大变奏曲”。

而勃拉姆斯的另一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也是备受瞩目的一首变奏曲。人们对这首作品感叹不绝:它是钢琴音乐宝库中技巧最困难的作品之一,是令演奏家们望而却步的,它能把现代钢琴种种特色及性能,即系统地展示出来,又自然流畅、娓娓动听。而勃拉姆斯自己则把它称作“练习曲”。的确,这首作品中充满了勃拉姆斯独特而常用的技巧,因此也可以作为弹奏勃拉姆斯作品的“热身练习”之用。勃拉姆斯通过和声外形、主旋律节奏或动机进行变化发展,共创作了二十八段精彩的变奏,每十四段为一卷。演奏者可以选出一卷来弹奏,如果想要一口气将两卷弹完,则要准备好耐心和体力。总之,勃拉姆斯的这些变奏曲尽现了他非凡的写作技法和高超的钢琴技巧。

勃拉姆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作品还有:《降e小调谐谑曲》op.4、《四首叙事曲》op.10、《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16首圆舞曲》(独奏及四手联弹两套)op.39和21首匈牙利舞曲中的一部分。

其中,1854年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被评述为最有勃拉姆斯味的最初的作品。它们几乎都是古典主义三部性结构的短小曲目,既可作为组曲弹奏,也可以单独演奏。四首中的第一首,通常被称作《爱德华叙事曲》,是勃拉姆斯钢琴作品中的一个亮点,因为勃拉姆斯在此用音乐叙述了《爱德华》这首苏格兰叙事诗。原诗采用了母子对话的方式叙述了一个儿子杀害父亲的家庭悲剧。我们从乐曲中可以听到诗中对话的语调,感受到深刻的悲剧性。

勃拉姆斯的舞曲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圆舞曲多是二部曲式的小品,充满了典雅优美的维也纳气息。至于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则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境地,对于这些轻快而富有节奏感的小曲,即便你没有听过钢琴版的,也一定听过依此改编的管弦乐等版本。

以上是勃拉姆斯在他钢琴创作的第一阶段中创作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勃拉姆斯的创作在这十多年光景中的变化:由最初略带牵强痕迹、稍显青涩的笔触,逐渐成熟到能够很好地把握音乐与结构的关系,流畅自如地展现钢琴的魅力。总的来说,这是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创作最密集、数量最多的一个阶段,其中有的体裁形式,勃拉姆斯从此以后再未涉足过,如奏鸣曲、谐谑曲。这些作品大多使用古典传统曲式写成,但这丝毫没有阻碍勃拉姆斯个性的展现,年轻勃拉姆斯高涨的热情、浓郁的浪漫情怀以及他的创造力都在此尽显无遗。加上他对钢琴的了如指掌和他高超的卡农、对位等作曲技法的应用,使得他的作品在他那个年代就极负盛名。

第二阶段(1873—1881年)

勃拉姆斯是一个涉及体裁较为广泛、全面的作曲家,除了歌剧以外,他几乎为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创作过作品。自1865年起,他的创作大都集中到他的室内乐、管弦乐和声乐作品上。直至1873年,才又为钢琴写了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这一年,勃拉姆斯创作了双钢琴《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56b号,同时,还有一套管弦乐版本,作品号为56a。乐曲的主题来自于海顿的《田野歌剧》中标题为《柯拉勒·圣·安东尼》的一个乐段。由于这一旋律并非海顿自己创作的,因此,也有人称这首变奏曲为《圣安东尼变奏曲》。这首变奏曲距上一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足足十年之久,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创作技法更加娴熟、思维更加理性的勃拉姆斯。

继这首变奏曲之后,勃拉姆斯在这一阶段内还创作了四部套曲形式的作品。包括《18首爱之歌圆舞曲》op.52a、《15首爱之歌圆舞曲》op.65a,这两套富有维也纳气息的圆舞曲是四手联弹作品;还有两套独奏作品:《八首钢琴小品》op.76、《两首狂想曲》op.79。其中,《八首钢琴小品》由四首随想曲和四首间奏曲构成,但是乐曲中多样的情绪表达远远超出了随想曲、间奏曲这两个标题所涵盖的内容。因此有人说,勃拉姆斯所给出的标题,有时和他的音乐并无太多关系,甚至是大相径庭的。他的《两首狂想曲》是一对有着管弦乐般宏大的音响和严谨理性的曲式控制的乐曲,乐曲既具有古典主义的内在美,又具有浪漫主义的时代气息,是极具勃拉姆斯个性风格的作品。

勃拉姆斯此时已完成21首匈牙利舞曲(共四册)的编写,并开始写作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op.83。这首作品完成于1881年,勃拉姆斯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幽默地称其是用一首小小的谐谑曲写了一首非常小巧的钢琴协奏曲。实际上,这是一首长达50分钟左右的、充满高难技巧的、十分理性化的巨型作品。在这首作品中,钢琴并不是被凸显的主角,而是乐队中的一分子,“带有钢琴独奏声部的交响曲”是人们对它的定位。因此,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包括第一钢琴协奏曲)历来都被人们归纳到管弦乐作品的范畴中。这大概也是勃拉姆斯交响化思维使然。

透过这一阶段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此刻的勃拉姆斯少了些年轻时的冲动,多了些理性的光辉,对大型作品结构的把握已经游刃有余。而与此同时,舒曼式的钢琴小品的创作也进入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创作的范畴。这些以组曲形式出版的小品,具有鲜明的勃拉姆斯风格,完全体现出一个能够把丰富情感加以理性束缚的、成熟的勃拉姆斯。也许勃拉姆斯自己也认为,此时此刻,短小的乐曲能够更好地表达他的音乐、他的钢琴情结。所以,在经过十几年以后,当勃拉姆斯再度提笔为钢琴而创作时,他就彻底地放弃了大型钢琴作品的创作。这多少有些让人意外,但这些精彩的、富于个性的小品也算弥补了人们的遗憾。

第三阶段(1892年)

在完成《第二钢琴协奏曲》之后,有大约十年的光景,勃拉姆斯没有钢琴独奏的作品问世。直至1892年,年愈60岁的勃拉姆斯才又创作了四套小品形式的组曲:《七首幻想曲》op.116、《三首间奏曲》op.117、《六首钢琴小品》op.118和《四首钢琴小品》op.119。

作品116号和117号是在勃拉姆斯的姐姐和好友去世后创作的。这两部作品似乎是勃拉姆斯在用钢琴抒发自己对亲友的美好回忆和思念之情。全曲略带伤感,柔和而迷人,勃拉姆斯自称为“我的忧伤摇篮曲”。这种标题性音乐的创作在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中是极少见的。与其他组曲不同的是,这部作品中的三首小品全部为行板,虽然有“温和的、不太慢的、流畅的”之分,但基本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内省的、带有灰暗色调的乐曲。而之后的作品118号和119号则又有着丰富的勃拉姆斯式的情感表达。遗憾的是,在人们对此意犹未尽,还有所期待时,勃拉姆斯却毫无预示地结束了他的钢琴作品的创作。

勃拉姆斯最后创作的这些小品,听起来似乎有点儿即兴的味道。但这绝不是没有节制的即兴,事实上勃拉姆斯在这些短小的作品中仍然非常讲求结构上的均衡。而所谓的即兴味道则来源于作品自然、流畅的情感表达。与勃拉姆斯以前创作的小品相比较,这四部作品中多了一些更加内省的、深沉的、甚至压抑的情感表达,意境深刻,贴近人心。汉斯立克曾恰当地把这些作品比作“内心的独白”。这个“独白”可谓一语双关:一方面,乐曲的动人旋律似娓娓倾诉,而听众是自己;另一方面,乐曲的具体表现手法都是勃拉姆斯惯用的创作手法,演奏技巧丰富而艰难。因此,要想完美地表达作品,演奏者必须全神贯注,忘记听众,仿佛在为自己演奏。总之,这些情感丰富、风格独特的小品,是勃拉姆斯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也是钢琴文献中的被人喜爱的佳作。

以上是对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概述,如果我们把不同时期的作品相比较的话,可以看到勃拉姆斯自身风格的转变:从早期规模宏大的奏鸣曲到充满理性的变奏曲,直至晚期的富于深刻情感表达的小品,刻画了勃拉姆斯由一个激情澎湃的青年到一个理智成熟的作曲家,进而又成为一位内省、深刻的大师的历程。而综观勃拉姆斯创作的三个阶段,我们又可以看到,自始至终勃拉姆斯都在坚持着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严谨而均衡。在这个基本的前提下,勃拉姆斯在不断地创新,比如他标题性音乐的创作、节奏等具体的写作手法以及晚期作品中特性小品的创作等,都标志着勃拉姆斯的独特风格。因此,可以说勃拉姆斯是一位在浪漫主义时期发扬古典主义传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伟大作曲家。

[1]陈永明.在五线谱边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约翰内斯.勃拉姆斯[M].苏德馨,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3]霍尔姆斯.勃拉姆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J624.1

A

1674-5450(2014)01-0165-03

2013-09-20

苏乐,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詹 丽】

猜你喜欢
变奏曲勃拉姆斯古典主义
河边的四季变奏曲
河边的四季变奏曲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艺术启蒙(2021年5期)2021-08-03 02:12:19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4:08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心情变奏曲
向古典主义致敬
商界·时尚(2017年12期)2018-01-02 16:57:07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古典主义绘画技巧对中国现当代绘画的影响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1
老棉裤变奏曲
中国火炬(2014年5期)2014-07-24 14: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