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与践行

2014-04-10 16:41:28王春娟姚鸿韦张志臣
关键词:仁爱公正价值观

王春娟,姚鸿韦,张志臣

(1.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5)

【政治学与法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与践行

王春娟1,姚鸿韦2,张志臣2

(1.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方面的观点较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作用的发挥,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发挥的必要条件。本文对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内涵进行分析,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凝炼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问题具有特定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及该价值观的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论述。

一、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体现在多方面,择要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引导人们在当前国内各种价值观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冲击进行正确的选择。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我国积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另一方面,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这一重要时期起到正确的价值引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发展远远落后于物质财富的发展速度。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西方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发生碰撞,人们开始对西方价值观进行思考,并出现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非理性判断。在目前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明显的表现出矛盾交集凸显、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出现,导致个别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困惑、迷茫、盲从,我们党和政府不能对此种状况采取放任的态度,因此,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在此种混乱中指明方向,辨明是非,明确对错,确定追求。

第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它将从更易让人们理解的角度来阐释社会主义,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动力。广大人民只有真正认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利益的深层关系,才会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其指导下,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为之不懈地追求和奋斗。

第三,引导整个民族和国家向着新的理性一致和更高的道德目标发展。我国在宗教问题上采取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所进行的是无神论的倡导。信仰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行为,提倡人们向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将起到这样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倡导无神论基础上的科学价值观,科学的价值观上升为一种理性认识,这样的价值观引导我们民族和国家理性的思考,此种思考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当前的社会现象,有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有助于我们对大是大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在道德上提出“美”的追求。该价值观影响我们的思考,约束我们的行为,向着更高的道德目标前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民族、国家将更为理性,道德更为高尚。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是推广、践行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上述的作用,但作用的发挥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人民群众中推广、传播和践行、落实,能成为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指导。而这一条件的满足就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炼,凝炼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大众性、广泛认同感和可实践性的特点,这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践行的必要条件。

首先,具有大众性。这里的大众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应该通俗易懂,这是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条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民的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人民已由原来的盲从接受开始理性思考,先接受后学习的思想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人民群众。在提炼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做到简单、清晰、直接有力,不要将它搞得抽象。从这一分析的角度出发,凝炼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有利于人民理解接受。

其次,广泛的认同感。认同感是指人民群众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包括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提出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目标,总结人民的本质需求,激发人民的内在渴望,得到人民普遍的认可。只有人民群众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才能团结一致,统一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最后,具有可实践性。从价值观到人的行为,凝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性和广泛的认同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凝炼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人民可以在社会生活中直接运用凝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时凝炼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国的制度具有一致性,并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为人民社会生活中践行凝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切实的保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炼

追求平等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情感的反映。从人的本质需求和人类的天性出发,是凝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之一;与之相联系的第二个基本理念,是从社会学出发的自我认同问题。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人只有在肯定自我的基础上才能理性地接受外界。我们中华民族需要理智地看待本民族。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区别其他民族的特征,是民族的过去与现在的连接,是成就今天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以凝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本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肯定。

第三个基本理念是从哲学出发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是客观对象自身具备的客观规定性,就要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使自己的创造活动符合客观对象的必然性。善是客观对象有用或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功利价值,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产品,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①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第2007页.美是客观事物的一些属性,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也是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种种积极的东西,如表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智慧、才能、力量、勇敢、理想等。凝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始于真,为了善,追求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凝炼还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平等为核心。平等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社会主义的平等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标准,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人的发展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而人人生而平等,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并在这个基础上共同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才可能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平等才不是虚伪的、形式的。人人平等是中国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是法治的前提保证。只有人民充分的享有平等权,我国的人民民主才不是空谈,社会的公正才有意义,国家的富强才是人民的富强。只有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人心。

二是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国家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目标上的规定,由此我们认为国家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目标规定中最为基本的是民主。国家的富强保证的人民民主的实现,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民主新的要求就包括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凝炼社会主义价值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是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之中,我们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这导致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不公的时而存在。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中社会公正位居前列;在一些引起广泛关注事件中,背后的症结往往也被归结到社会公正问题上。我国当前要建设法治国家,我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公民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有社会公正才能实现法治,我国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法律的执行和实施需要公正的社会环境。实行公正原则,是国家政府最重要的道德职责之一,也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之一。社会公平的中心问题是既存条件下社会、群体、个人之间的合理利益结构,它的实现即社会、群体、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是调动社会成员的各方面积极性、维护社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社会公正在社会生活中合理地分配各种利益,包括物质利益、政治权利、文化教育和言论出版等精神权益的公平分配与机会均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按劳分配及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平等式的同志关系,为真正意义的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了基本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公正总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社会公正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社会公正处于中间环节,公民平等,国家民主,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价值观的践行和落实,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而不是流于表面。

四是仁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需要我们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仁爱”源自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我国人民具有深远之久的影响,而我们对于仁爱的解释不应停留在传统的意义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对其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应有创新并注入时代精神。仁爱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范畴。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即有“仁爱”之意,并把它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最高的道德境界。但中国儒家是“爱有差等”的。较早提出“仁爱”这个概念的是孙中山,他的仁爱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博爱,他又赋之以爱国、救国、实行三民主义的新内容。今天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应赋予仁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新的定义。仁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即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出发,就要求仁的道德,爱的情操。

公民平等,国家民主,社会公正,仁爱天下。平等是民主、公正、仁爱的基础,民主是国家、政治建设的奋斗目标,公正是人民当前迫切关心的问题,并且此问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信用问题,仁爱是对美的追求,是更大的道德标准,但如果没有平等、民主、公正,仁爱将成为空谈,人民将停留在最低的追求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支持

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和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主要从政治(和司法)规则、经济规则来研究我国正式制度对凝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其具体条款中明确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起来的,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它是我国人民管理自己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又一基本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国的宪法和政治制度无疑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平等、国家民主和社会公正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和国家的政治权利为平等、民主和公正服务。

此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非正式制度基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并未在人民群众中正式限定某一宗教,为多种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发挥提供了较为广泛的空间。非正式制度中文化、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对于凝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虽然不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但它确实存在并且十分重要、不可忽视。诺斯曾经充分地肯定过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力。指出在许多情况下,自我施加的行为准则在约束最大化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明显的。我们对这种行为的来源的理解还很不够,但我们可以通过经验地考察表达信念的成本的边际改变,来衡量它在选择中的重要性。这种分析为我们解释主观感知在影响选择方面的作用打开了一扇门。如果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即,表达个人信念的成本越低,则信念作为选择的决定因素的重要性就越高),同时,正式制度使人们表达个人偏好的成本变得很低,那么个人的主观偏好在决定选择时的作用就是举足轻重的。由此看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还需要非正式制度的支持。比如,我国文化多种多样,传统文化中的儒法道墨都有其值得肯定的部分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凝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仁爱”的道德追求提供了非正式制度的支持。

结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当前十分必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炼是为了使该价值观的作用真正发挥。凝炼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而其深刻意义的实现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支持。这样,凝炼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深入人心,广为践行。

[1]田海舰,戴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7(1).

[2]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

[3]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5]罗伯特·A·达尔.论政治平等[M].谢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

[7]刘建军.认同感:如何让员工从认同到忠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曹 萌】

F041.3

A

1674-5450(2014)02-0016-04

2013-12-23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4lslktmks-07);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GHYB13203)

王春娟,女,吉林白山人,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仁爱公正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迟到的公正
公民与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4:10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公民与法治(2020年8期)2020-05-21 07:39:20
公正赔偿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19:35:02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湖湘论坛(2015年2期)2015-12-01 04:19:48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