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飞 高翔
(1.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2.深圳城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城市滨湖地区一般是景色最优美的地区,但随着房地产业升温,城市滨湖地区因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众多开发商争夺的热门地块,致使滨湖地区的用地资源十分紧张,城市公共空间的用地严重减少,用地的稀缺又带来开发强度过高的后果,高楼阻挡了城市向水边的视线走廊、空间轮廓线平淡、抢景败景现象严重。
由于开发商过度追逐湖景效益,滨湖地区往往被高层“围死”,导致后排地块与湖泊的空间联系被割断。例如,南京莫愁湖岸线被一楼盘占据,布置了高密度的小高层建筑,虽然建筑高度不高,但由于过于紧贴湖岸,缺乏层次并有很强的压迫感;由于楼层较高绿化无法将其遮掩,同时高层建筑的密度太高造成视线无法穿透,形成沿湖一堵墙的不良效果。这样的滨湖住区规划对湖岸景观的破坏很大。
由于城市滨湖地区土地价值较高,滨湖地区土地出让时容积率一般都在2.0左右甚至更高,开发商一般都会采用高层建筑为主的布局形态。“一线湖景”又是价值最高的区域,因此一线住宅的高度也最高,这样可以得到最大面积的湖景房,最终造成沿湖一排密不透风高层住宅。广州珠江两岸超高层建筑林立,占据了一线江景,使得沿江景观非常压迫。反倒是河道两侧的老城区建筑高低错落,具有层次感,形成了珠江夜游的一道亮丽的景色。
由于目前滨湖地区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实行“一刀切”的方法,导致沿湖高层建筑高度和密度过于接近,形成“平头效应”,缺乏节奏感,不利于城市滨湖天际线的整体形态。理想的滨湖地区建筑高度控制,应该“敢高敢低”,有中心,有陪衬,这样才能形成层次感,符合美学规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滨湖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城市滨湖地区目前尚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在滨湖地区内填湖造地,填土建路,开山炸石,砍树造林,破坏了自然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滨湖居住区的人居环境。
理想的滨湖建筑形态就应该像瑞士湖滨小镇一样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的湖岸形态,小镇建筑的层数普遍不高(2层~3层),这样建筑就能与树木相互掩映,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色岸线。这样的岸线本身就形成了和湖面景观融为一体的另一道景观线。
芝加哥的天际线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产物,却又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是芝加哥城市意向的集中反映,也是城市总体风貌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芝加哥是高层建筑发源的故乡,中心区40层以上的摩天楼大概有50座,包括全美国最高的建筑物希尔斯大厦。然而,芝加哥的滨湖形态并非仅以总体高度见长而是自成特色:既有纽约垂直高耸的摩天大楼,又有类似华盛顿的博物馆建筑群,可谓张弛有度。芝加哥的滨湖形态具有一种舒展的空间尺度和变化有序的剖面梯度,总体上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天际线景观,使得建筑群体具有深度和立体感,是一种具有多向维度,多要素复合的城市滨湖形态。
在我国现有国情下,理想的城市滨湖地区住宅形态应该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一种折中形态——“高低分明”模式。根据远近分为两个区域,近湖区为3层建筑,这样可以使建筑被后期绿化遮避,与原有滨湖原生态绿化融为一体。远湖区多为点式高层塔楼,既实现了住宅景观资源的最大化,又加强了湖泊与内陆的联系,同时适当拉开高层之间的高度差距,使建筑群体层次更加丰富。
项目用地位于我国著名湖泊——洞庭湖南湖北岸的岳阳市经济开发区内,南湖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东部,按照《南湖景区岳阳楼景区外围保护地带控制性风貌规划》,项目用地属于三眼湖湖汊生态别墅景观风貌区。用地北高南低,整体呈靴形;规划总用地面积 166 979.9 m2,净用地面积 156 854.4 m2,综合容积率 1.80。
由于项目用地处于“南湖景区岳阳楼景区外围保护地带”这一敏感区域,规划设计超越了一般性住区规划的范畴,必须从建设项目和景区的关系这一线索入手,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南湖片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上级规划的基础上优化改进并加以科学合理的突破,大胆的采用了“高低分明”的滨湖城市形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南湖湖滨标志性景观建筑群,实现了:“1)有利于景区的保护及提升;2)有利于城市景观的协调;3)有利于周边地块项目的呼应的规划目标。”
建筑布局对是否能保证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视线通畅,是否有利于区域景观特色风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案布局方式有以下优点:1)使低层被绿化遮避,与滨湖绿化融为一体。2)点式高层之间的通廊加强了湖泊与内陆的联系。3)采用板点结合的方式,使建筑群体收放自如,形成具有层次的湖滨标志性景观建筑群。
天际轮廓线体现一座城市通过建筑物展示的动感韵律,按美学的节奏与韵律原理,项目所在区域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宜设计为高低起伏、疏密相间、点群结合、相互呼应的城市序列。根据南湖北岸整体的自然岸线和城市布局,南湖北岸全段城市天际轮廓线由南往北控制设计大致为“实(南湖北岸)—虚(视线通廊)—实(开发区)”的一个变换序列,“实”指建筑物等物质因素,“虚”则是实体元素的空隙(即自然景观要素)。本案在实区高层建筑控制发展区,适宜以集中片状开发模式建设高层建筑。
为了解决建设地块的建筑与周边山体湖岸等景观资源的景城协调问题,需要对该地段实行建筑高度的控制,具体采用了视线分析法。其原则是在确定眺望点和眺望对象之后,在眺望区域内眺望目标对象时,视线不受遮挡和其他影响。此次研究中,在三眼桥(南湖景区的重要观景节点)、南湖南岸(湖滨大道的对景点)和珍珠山路南端(交通对景点)选取了三个视点进行研究。经过研究,项目用地内高层建筑的建设,未对珍珠山区域构成遮挡或其他影响。
1)南湖风光带需要地标,高层建筑成组成团的发展,符合经济、景观规律,南湖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东部开发区目前正处于整体建设中,高层建筑的出现强化了中心城区的形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南湖湖滨标志性景观建筑群。2)本案住宅建筑风格中融入“滨水特色”和“地方特色”,高层和多层均采用坡屋顶设计,多层采用红蓝交织的四坡屋顶和滨湖绿化很好的结合起来,高层建筑采用朝向湖面的单坡屋顶,具有很强的昭示性。整体色彩采用米白色、灰色和赭石色,符合湘北民居的整体色调。3)会所设计以“南湖之钻”为主题,大量采用三角形斜面设计,建筑造型新颖独特,与南湖碧波交相辉映,成为南湖新的视觉中心。
南湖原始湖岸具有许多天然的湖汊水塘和丘陵以及丰富的植被,但由于滨湖游路的修建,使得原有的滨湖形态遭到一定的破坏。对于丧失自然形态的湖岸应恢复其自然面貌。其步骤是:采取各种生态手段使湖汊、浅滩、驳岸等自然湖泊特征重新形成,或者通过保育措施促进其自我恢复,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生物和美学上的恢复工作。
在著名湖泊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住区规划中应当广泛采用这种“高低分明”的滨湖建筑形态。它不但兼顾了住区内部的“观湖比率”,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使滨湖景观更加完美。
[1]陈 曦.历史滨水区更新中的旅游开发与城市设计[J].新建筑,2004(6):24-25.
[2]钱 欣.城市滨水区设计控制要素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4(9):76-77.
[3]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开发[J].城市规划,1999,23(2):49-50.
[4]龚道香,张天宝.旅游驱动型的城市滨湖地区规划思路和方法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3(3):107-108.
[5][日]河川治理中心.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日]河川治理中心.护岸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吉金珂.现代城市滨水区域空间规划探讨[J].山西建筑,2012,38(2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