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现梅: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著有《那年那月》《我教故我在》《我这半年》等作品。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纪现梅: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著有《那年那月》《我教故我在》《我这半年》等作品。
《赵州桥》是小学课本里的一篇文章,它展现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一系列设计特点:雄伟、坚固、美观。而在纪现梅老师的课堂上,这座古老桥上的雕龙“活”了起来。
纪:让我们一起来想象赵州桥上雕刻的龙的图案吧。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看看你的头脑中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注定孩子的回答会天马行空。)
纪(读文)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生:两条身子缠绕得像麻花一样的龙,它们的嘴里还吐出了美丽的水花。(由“相互缠绕”到“麻花”,进一步联想到“美丽的水花”,孩子们不断创造新的形象。)
生:两条龙的前半身缠绕在一起,它们向不同方向吐出美丽的水花。
(初看和前一句话差不多,但是“前半身”和“不同的方向”则把龙的缠绕更加具体化,孩子脑袋里是有画面的。)
生:我的头脑里出现了两条飞在空中的龙,它们的前爪使劲抵着对方,就像在打架。(“飞”“抵”“打架”,孩子用一系列动词让画面充满动感,很明显,“打架”一词是链接了孩子的生活体验。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孩子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文字内容进行链接,创造出具有孩子特点的个性化的龙,传统中威严的龙在孩子的思维里变得调皮起来。)
生:两条飞龙在云中露出半截身子,它们的前爪相互抵着,好像在问好。(“云”这个词的出现,说明孩子联想到了龙所在的环境,把环境与“人物”自然链接。)
生:我的头脑中出现了两条戏珠的龙。这两条龙在水中,用龙头顶着珠子玩。(“水”,孩子很自然地想到了双龙戏珠的环境,一下把环境交代出来,这时候,双龙戏珠就不再是干巴巴的。)
纪:假如你来当设计师,你还会在赵州桥上雕刻什么龙的图案呢?你可以想得细致一点:两条?一条?正在干什么?龙头、龙身、龙爪、龙尾是什么姿势?(老师的问题是开放的,但提示又是具体的:数量、部位、姿势。)
生:我要刻一条回旋的龙,正在呼风唤雨。
纪:我喜欢这个龙的动作——回旋。“呼风唤雨”这个词用得好,让我觉得龙的本领很大。(老师的鼓励具体:动词的运用。鼓励可以激发孩子想象的无限迸发。)
生:我要刻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像卷麻花一样。
纪:“像卷麻花一样”,用上比喻句了,很形象。
生:我要刻两条戏珠的龙,在柱子上相互缠绕。
纪:你要到桥柱子上雕刻双龙戏珠,有意思。
生:我要刻一条盘踞的龙,它正准备攻击其他的龙。(数量变了:一条;动作变了:攻击。)
纪:要攻击其他龙的话,你要注意在龙的眼神或龙爪的姿势上想想哦。
(“注意眼神和姿势”,具体的引导,带着孩子再往前走一步。)
生:我要刻一条盘踞的龙,它张牙舞爪,好像正准备攻击其他的龙。
纪:好的,这下形象多了。
生:我要刻几条法力高强的龙,正在比谁卷的浪花高。(“比谁卷的浪花高”,这样的龙是不是很接地气?)
纪:你注意到从浪花的高度上来想龙似乎在比法力,不错。
生:我要刻一条嬉戏玩耍的龙,它有一副调皮的脸。(“嬉戏玩耍”“调皮”等词,把龙从神乎其神中解放出来,走向孩子,变得活泼而可爱。)
判断一堂课是否为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是孩子有没有在思考,有没有在思考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东西。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该做什么?组织讨论,激起思考,及时鼓励,具体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