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凯
(西昌学院宣传部,四川 西昌 615013)
【思政工作研究】
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卢凯
(西昌学院宣传部,四川 西昌 615013)
当前,手机文化已经成为校园亚文化形态,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理念,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流。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面对不同文化价值的冲击,高校则应坚守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全面避免手机文化的不良影响,并充分利用手机作为新载体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以融合,以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手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我国手机拥有总量已经跃居世界之首。随着手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各通讯服务机构也开始以手机为媒介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从而令手机媒介具有了“第五媒体”之称。处在时尚前沿的青年大学生,拥有着较高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在接受手机文化的同时,也尽情地通过手机传递着各种信息,如上网聊天、发微博、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等,这也令手机文化迅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理念[1]。与此同时,如何将具有强大沟通功能的手机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研究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首先,手机文化的普及化与大众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更加广泛。手机有“第五媒体”之称,其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通过借助移动互联网、短信、手机读物等多种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各类信息传播给每一个手机终端用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这种生动、新颖的表达方式,极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2]。
其次,手机文化良好的沟通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创新条件。手机文化因其特有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与情感沟通更为方便、更为贴近,这就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完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进行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加广泛开展。
(二)手机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首先,手机文化的不可控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由于手机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良信息、不良思想、不良文化等均能通过手机加以传播,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也较为单纯,极易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诸如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人权自由”论、“民主自由”论、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随时可能会随着手机文化的传播而侵蚀到大学生的尚未完全成熟的思想观念之中,这极大地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手机文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巨大冲击。由于手机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只是近时期才逐渐兴起,国家尚未对其形成统一、有效地管理与规范,其自由性与自主空间较大,导致了一些反社会主义、反政府、反马克思主义以及一些资产阶级消极思想文化利用手机文化的传播途径得以渗透。这不仅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也使得学生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在无形之中削弱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早在2006年11月份,我国两大移动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就成立了“中国绿色手机文化建设”联盟,开始着手于手机文化发展新方向的探寻工作。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也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这一要求。手机文化是高校校园亚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在通过技术层面建设手机文化的同时,高校也应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因此,高校手机文化建设理念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以主流文化为引领。主流文化崇尚的公德、秩序、法制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与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必须使校园手机文化更好地承载起主流文化的内容,并充分体现出其传播的主体优势;要在强化主流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发挥出主流文化的引领功能。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地吸纳手机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鉴别与选择能力[3]。
第二,重视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特定的文化气氛与精神环境的具体体现。手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自然无法割裂对大学文化特性、精神传统的传承。因此,我们应将优秀的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教育功能切实有效地融入到手机文化之中,并将激励、导向、身心培育、人格塑造、凝聚力等价值目标作为手机文化的建设核心,使其在主流价值上真正地整合于校园文化之中。
第三,将不同文化价值的冲突予以有机整合。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转型的多重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也同样经历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与洗礼。手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时尚的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观念形成了较大的差别,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彰显“个性与自由”。但是,这种“个性与自由”中的庸俗信息却与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制度规范发生了碰撞。因此,高校手机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在主流文化的引领下,对上述文化价值的冲突进行有机整合,使其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四,手机文化与高校网络文化的共赢共生。目前,互联网在被广泛普及、应用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出其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网络文化现状,并被比喻为“双刃剑”。随着手机网络与互联网络进行互联互通之后,这两种文化的相互交织、融合,既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同时也扩大了文化的影响范围。因此,高校应充分厘清这两种文化对高校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共同因素,并在建设手机文化的同时,也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并加以研究、探寻,实现两种文化的共赢共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的使用率在高校基本已经达到百分之百,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手机文化的传播特点,创办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手机报等手机文化形式,并通过科学、有效的利用校园手机报等来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
(一)重视手机文化,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
由于手机文化具有传播能力强、影响范围广、内容丰富的优势,高校必须重视手机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手机文化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作用;并可通过创办校园手机报的形式,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使得校园手机报得以有效、广泛地推广[4]。与此同时,还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以有机植入,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枯燥到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方式的创新,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把握大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征,有效增强思想教育引领的针对性
由于当代大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表现为个性、行为的张扬。因此,高校应以保障大学生心身健康发展为中心,尊重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通过手机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高校必须规范、完善手机报编辑机构的设置与运行体制,并将其纳入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体制中,保证校园手机报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与此同时,手机报还应真正体现出手机文化的特点,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沟通的方式,有机地将时代主旋律、党的思想、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国际形势等内涵以及与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就业问题等
相结合,通过生动、精彩的文字、图片等形式传递给大学生们,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以及感染力,最大程度地将开拓进取、团结和谐、爱国精神等信息传统给大学生们,实现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隐性教育。
(三)依靠手机平台,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手机文化能够通过手机服务平台实现发送方与接收方的互动,而高校则可以结合手机报,开设短信平台、微博以及学生论坛等,并通过这些载体实现与校方的互动,从而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微博、论坛等载体“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与教师进行真实、贴心地交流,从而拉近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同时,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合理发展手机文化,实现共赢共生
传统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与途径。因此,高校必须将校园文化与手机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手机文化与校园网络文化共同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中,在拓展校园文化功能的同时,全面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打造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具有独特校园文化魅力的综合体,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融入到手机文化与校园文化之中,更好地营造一种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实现共赢共生的同时,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地、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手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创新条件,极大地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手机这一新载体,使之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以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与社会.2012,(02).
[2]史瑞琼.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手机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3]谷文陶,游敏惠.同校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沈玉梅,黄伟.手机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6).
(责任编辑:曹木易)
The Impact of Cell Phone Cultur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u Kai
At present,cell phone culture has become the campus subculture form,and while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it subtly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behavior and philosophy,and gradually becomes the mainstream campus culture.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cultural mechanism reform,facing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the university should adhere to the main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 avoi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ell phone culture,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phone as a new carrier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iversity;cell phone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2095—7416(2014)01—0054—03
2013-11-27
卢凯(1971-),女,云南永善人,西昌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