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同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蚌埠,23303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物资。近几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注,农村物流产业发展也引起人们的不断关注。农村物流由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日用工业品物流、农产品物流等构成,这三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好做强农村物流至关重要。皖北地区作为安徽省主要农业产区,对该地区物流产业的研究,可以从侧面映射安徽省乃至全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
皖北是指位于安徽省北部区域,具体包括蚌埠、淮南、滁州、宿州、淮北、亳州和阜阳,共七个地级市。本文基于这些地区资源要素和环境等特点的相似性,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该区域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1/3,2010年总人口3 633.2万人,占全省的53%;农业总产值、粮食、肉类、蔬菜、水果产量分别占全 省 的 53.5%、78.2%、60%、62.7% 和84.3%[1],是安徽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也是中原黄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北农产品产量大、种类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烟叶、肉类、优质棉、薄荷等生产基地,大批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目前,皖北七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52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212家[2]。皖北第一产业占重要地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高,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随着政府部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皖北农业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皖北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7 000亿元,粮食产量将突破320亿千克。
随着国家对农业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安徽省农村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能力大幅提升。然而,农村物流体系尚未健全,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部分流通环节产品质量没有保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乃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3]。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在发展农村物流过程中,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超对接”等项目工作[4]。虽然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将农资生产企业、农家店等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农户与生产企业之间建立产品直通车,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产品的双向流通。这种模式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但这种通过项目推动的物流模式,又产生了物流成本高、企业扎堆布局浪费建设资源、流通企业动力不足等新问题。
皖北是东部沿海省市经济向中、西部梯度发展的过渡地带和交通要道,具有良好的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发达,区域交通优势明显,综合运输业发达,已基本形成完善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并具备了一定的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的优势。但是,皖北地区落后的经济,皖北农村现有落后的物流条件,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于农产品物流量和质的需求。由于农产品物流网络等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渠道的不畅通等原因,很多地方的农副产品生产出来却运不出去,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农产品烂在地里而无能为力。另外,产品生产地的相对集聚,造成供大于求,因而产品价格被压低,农民处于“增产不增收”的经济怪圈里面[5]。
物流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更是要打破传统的行业、区域等各种限制,建立一个多部门配合的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当前,虽然政府有关部门都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积极地推进农村现代物流业发展,但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各管一块,自成体系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各行业之间难以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无法形成促进农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6]。
此外,地方政府还存在“重生产、轻物流”,“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对农村物流总体状况、物流企业运营、社会物流资源流动等情况不能及时把握,再加上缺乏行业协会等社会自律组织的协调、引导,皖北一些物流业还存在自行发展、盲目发展现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物流业属于朝阳产业,农村各级地方政府对物流业的深度和广度理解模糊。尽管各级农村政府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发展的内涵、机理和运作等认识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政府的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将县乡两级的农村产品主要集散地作为物流中心,未能按照降低整体物流成本,改善物流管理,提高社会物流效率进行规划。在推进农村现代物流发展上存在片面性。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产品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设施与设备不足,主要表现为:
(1)农村公路的平面布局不合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基础实施投入偏重于大中城市之间的网络建设,极少顾及边远农村。农村公路路网质量差,技术等级低,路况不尽人意,货物运输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达到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以致行车的速度达不到行车要求。
(2)农产品配送实施体系薄弱。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大多数农产品保质期相对较短、上市比较集中,再加上广大农村地区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对薄弱、农产品产销地的相对分散等问题存在,这对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产资料的配送以及农业加工企业加工的食品向专业市场、超市、酒店和城市居民配送,都需要加大加强[7]。另外,农产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等硬件设施建设速度比较缓慢,皖北很多农村这类建设还处于零状态,特别是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交易方式和物流系统硬件设施落后,农产品交易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皖北农产品物流市场效益的充分发挥。
(3)信息体系不完善。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的核心,农村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物流信息化基础实施建设问题。皖北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民往往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盲目跟风,刺激市场随即转入供大于求的状态,此时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不稳定的市场环境变化,使得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屡屡受挫,“追涨杀跌”现象严重,造成农村物流产业常遭遇沉重打击。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物流活动中每一项功能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物流技术及相应的物流基础设施来支持。离开冷藏设施,鲜活农产品就没办法加工、运输,甚至发生变质腐坏,丧失其价值及增值空间;离开精细的技术和工艺,很多农产品市场难以摆脱粗放经营的模式。限于资金制约,皖北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皖北农村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8]。
由于皖北缺乏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带动,服务水平很难跟进,在皖北农村真正能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大型综合农业物流企业不多,有的虽然挂着“物流”名称,但仍局限于仓储、运输等基本业务,难以开展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另外,一些层次低、诚信度差的企业欺骗货主等问题时有发生。
目前,皖北农业还是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农产品流通要经过多道程序,这推高了物流成本。而皖北开展“农超对接”等项目的前提是应确保持续稳定供应,这与农业现状存在一定差距,而且还面临着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协议难操作问题。
随着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中部地区崛起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安徽省加快了皖北发展。有利的政策支持,为皖北农村物流发展带来了机遇。为抢抓机遇,加快皖北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让农民树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物流发展意识,要宣传在农村物流业发展中致富的成功典型,调动农民参与现代农村物流建设的积极性。围绕皖北农村特色产业,利用皖北交通、地位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尝试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农村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物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组建或引进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形成较有规模的物流网络,以达到“买全国、卖全国”的大物流格局,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9]。
受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店铺布局点多面广等因素影响,目前皖北农家店的信息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要加大诸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加快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增强连锁配送能力,提高农家店的统一配送率[10]。结合皖北地区实际情况,打造“生产企业+农户”“零售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多元化的农村物流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共享物流网络、共同配送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等问题,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减少恶性竞争,规范行业竞争行为。
目前,皖北农业产业化依然存在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各市大而强的企业严重不足,各市的龙头企业也大都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二是名牌产品不多。皖北各市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的产品只有42个,仅占全省17%。鼓励实力较强的农业物流企业在皖北设立分支机构,让皖北农业物流企业辐射皖北的各个乡村,并成为黄淮海地区物流的一个节点。整合皖北农村物流资源,逐步实现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激活皖北农村的物流市场。较成功的如蚌埠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宿州百大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工程开工建设,不仅是推进现代农业物流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更是引领皖北农村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
各项试点工程的开展要靠企业来落实,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而言,一旦试点企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他类似经营主体会快速模仿,以此带动整个农村物流市场的发展。建议对相关流通企业和试点店铺适当给予资金奖励或信贷贴息支持,以发挥其更大的示范效应。对符合政策的农村物流项目,政府部门要有专项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农村物流体系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为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物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农村物流产业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11]。
政府在引导农业产业化及物流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吸纳、挖掘一批适应农业现代物流发展的专业物流人才,为振兴皖北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及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发展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农村物流产业势在必行。皖北各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抢抓机遇,不断加快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各地市正在以科学的态度规范农村物流产业市场,以一流的管理服务农村物流产业市场,以诚信的态度相信物流产业市场,农村物流这一朝阳产业在皖北乃至安徽必将得到健康的发展。
[1]安徽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江学青.推进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1(7):2-3
[3]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J].科技导报,2004(12):52-53
[4]白海星.“百路物流”惠“三农”[N].经济日报,2011-12-31(10)
[5]王凤云.发展农村物流问题研究[J].中国商界,2010(10):198-199
[6]杨伟,张玉双.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综述[J].学理论,2009(25):112-113
[7]王崇彩,杜立辉,燕保锋.安徽省农资连锁经营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08(8):37-39
[8]欧海燕,邓意.皖北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SWOT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5):72-73
[9]董岩.农村基层供销社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4-6
[10]陈朝兵,黄望龙.我国农村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自然科学版,2012(13):165-166
[11]焦瑞,余晓琼.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