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
(安徽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0)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李海涛
(安徽工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芜湖241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学应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加强探讨交流。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重视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澄清各种负面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历史敏感问题不应回避,而应积极正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课程讲授方面,为求教学实效,应寓思政教育于史实陈述之中,力求避免程式化的政治说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文简称《纲要》)课是2006年在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为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和各地高校都作了大量工作,如培训思政课教师,组织观摩名师教学,建设精品课程,改革教学模式,采用新式教学工具等。对此,笔者亦有幸参加其中的一些活动,受益匪浅。但反思这些工作,它们大多偏重于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的探讨,而忽略了对《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笔者认为,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固然具有参考借鉴价值,但毕竟因人、因校而异。不同的老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学校的教学设备也不尽一致,存在个性差异是正常的。相比之下,《纲要》课程教学内容的似乎应该有更多的共性。换句话说,对于《纲要》课,该教什么,不该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教师应该可以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高校教师应正视网络信息社会来临的现实,根据大学生的求知心理,创新教学方法,确定重点问题。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已经迈入信息化社会,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十分宽泛,已经远远超出教材和课堂范围。其中,网络信息因其表现形式多样、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直观形象等特点而深受大学生的欢迎。鉴于网络信息的覆盖面及其个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甚至要超过课堂教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中央也高度重视。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然而,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源十分复杂。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中存取和发布信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控机制,许多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审核,使得互联网充斥着各种不良和错误的信息。中央虽然认识到现代教育手段和网络教育资源对提高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但并未进一步指出如何抵制网络负面消息的不利影响。实际上,如何根本杜绝网上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一思想阵地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投入必要经历予以关注,贻害非浅。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称:“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网络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许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网民热议的话题。然而,许多内容多为一家之言,它们往往以新奇怪异、哗众取宠来吸引读者眼球,很多观点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依据。许多史料被断章取义,对问题的认识也失之主观武断。面对杂乱纷呈的各种网络信息,青年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主动学习精神,但却难以分辨良莠瑕瑜。但由于其新、奇的特点,对求知欲正旺盛的大学生朋友的影响尤为深刻,杀伤力尤大。一些大学生因缺乏基本的史学素养,对此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朋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对相关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主动答疑解惑,加以科学引导,久而久之,大学生会对课堂里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并最终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
事实上,近些年,因历史观的偏失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开始显现。2011年,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黑龙江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事件,以及安徽黄山景区开发的“皇军抢花姑娘”旅游项目,均反映出一部分国人对抗日战争史的漠视和无知。这应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警钟。
为尽量避免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切实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的重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正视此类问题,使《纲要》课程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纲要》任课教师应重视网络信息收集,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关注较多、思想较混乱的问题要及时澄清,不留尾巴。讲解时应侧重于最基本的史观和史论方法的介绍,力求使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网络上的负面新闻和不当话语要及时予以鲜明的态度批判,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各课任教师可以建立专门数据库,并进行恰当的话语解释,以全面应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所谓历史敏感问题,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对现行社会稳定、制度安全构成危害,有较大争议的问题。
大学生渴求知识,求知欲强烈,对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领域中的一切,都会感到新奇,都想了解和探知究竟。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历史敏感问题,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大,当在课堂中寻求不到满意答案时,往往会在课后通过各种手段寻求答案,而所获取的所谓答案,往往良莠不齐。笔者认为,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没有必要回避历史敏感问题的讲述。因为依靠当今的技术条件,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小报小刊等渠道了解相关信息。而其从课堂外渠道接触到的信息,又往往鱼龙混杂,一些错误的、含有毒素的信息也被搜罗下来,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正确的做法应是将相关问题拿到课堂上予以合理解释,积极引导。在此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之在课后遇到相似问题时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之。而且,此举也是改变因教材知识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而导致学生厌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比如,很多学生私底下认为,日本侵华战争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给中共发展铺平了道路。一些书籍和网帖引用毛泽东的话,称其曾亲口说过,“要感谢日本皇军”:“就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别无出路,才觉悟起来,才武装起来进行斗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日本军阀、垄断资本干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谢的话,我宁愿感谢日本军阀。”[1]对此类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向学生解释清楚,任其在网络信息源中泛滥,影响十分恶劣,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建立的知识体系也最终会轰然坍塌。
笔者认为,对此类问题,《纲要》课任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理性地看待历史问题,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以便举一反三,防止日后出现类似的认识偏差。
结合以上事例,应着重向大学生说明,认识历史问题,切忌不从历史情境出发,断章取义。要通过典型事例,告诫青年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历史观看待历史问题,形成自觉抵御网络虚假、错误信息的能力。对毛泽东的这句话,应结合其前后语境,弄清前因后果,否则,极易曲解其本意。结合史实,毛泽东讲此话的背景是,1960年10月,主张中日友好、“美帝国主义是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的日本社会党领导人浅沼稻次郎被日本右翼分子刺杀,中日友好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在此背景下,日本社会党国会议员黑田寿男于1961年初访华,以此宣示其继承浅沼遗志,继续推进中日友好事业、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决心和信念。期间,毛泽东接见了黑田寿男,针对二战后美军占据日本的情况,毛泽东认为,一个国家要觉醒,必须要有外在的压力,美帝压迫日本人民,也可以使日本人民尽快觉醒。他以日本侵华为例,发表上述言论。实际上,1960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日本文学代表团时也曾讲过:日本侵华固然不好,但“另一面日本帮了我们中国的大忙。假如日本不占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不会觉醒起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感谢日本皇军。”[2]如果不是一些人有意曲解毛泽东的本意,那么,不难理解毛泽东讲这些话的真实意思,即:帝国主义的侵略会促成了一个国家人民的觉醒,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日本侵华活动教育了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奋起抗争,奠定了革命胜利的基础。
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述历史敏感问题时,必须坚持几条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精神和党性原则相统一。丧失科学性,课堂讲授必然丧失说服力,学生以教师所言为非,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同时,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政治立场,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不能站到党的对立面上。
第二、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相结合的原则。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体系庞大,每个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有限,授课课时亦十分有限。面对这种矛盾,教师在对待敏感问题时,不应求全责备,而应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自身情况,选择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内容。
第三、坚持澄清史实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原则。对于学生密切关注的敏感问题,教师在立足于澄清相关问题的同时,应该趁势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不能无的放矢,否则就变成历史讲授课了。同时,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
现行高教版《纲要》教材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编写,为保证内容的整体性,该教材将自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高度浓缩,总计29万字。笔者在与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都反映,《纲要》教材知识体系较为陈旧,很多内容早在初中甚至小学时就已经接触到,缺乏新意,政治说教味道太浓,激发不起学习兴趣。
当然,这绝非教材本身存在大幅度修改的必要。作为一本全国通行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其观点不可能任由编者自由发挥,而必须与主流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另外,受篇幅限制,其内容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花大量篇幅对诸多问题展开解释。
但是,教师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应该有所采择,而不应死守教材内容范围。否则,必定丧失学生的兴趣,偏离教学目标。大学生是心智渐趋成熟的青年群体,对许多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的辨别力。如果再像小学、初高中阶段那样,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事事贴上政治说教的标签,其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笔者认为,为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纲要》课应兼具思政课和历史课的双重特征,一种可行的做法,应该是寓思政教育于历史事实说理之中。作为历史课属性,《纲要》课程教学应向学生解释清楚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应尊重历史客观事实,力求还原事实真相,不虚美,不隐恶,力求还中国近现代史以有血有肉的历史面貌,增强其可信度,赢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任感。在此基础上,再突出《纲要》的思政教育特征,分析自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3]
同样以抗战史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倾向于这种观点: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最大赢家,共产党利用抗战有利时机,拼命扩张力量,结果在抗战胜利以后就具备了与国民党抗争的军事实力。历史选择共产党,乃是战后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决定的结果。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的问题解答,是《纲要》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此问题,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用历史事实予以反驳。我们应该承认,在抗战时期,中共掌握的武装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是适应抗战需要的结果。中共领导的正规军从1937年的9.2万人增加到1945年的131.8万人,[4]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共确实是赢家,这也是人民战争胜利的结果。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力量同样获得巨大发展。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个人威望空前提高,国民党内地方实力派在抗战时被严重削弱,国民党中央控制全国绝大部分工业生产。同时,日本投降时,200多万日伪军的装备作为战利品被国民政府接收,再依靠大量的美援,蒋介石组织了400多万的装备精良的军队,拥有各种现代的武器装备,军事实力空前壮大。比较国共双方在战后的力量,只要不带政治偏见,任何人都能发现,蒋介石国民党通过抗战所获取的集团利益丝毫不逊于中共,历史亦曾经为国民党提供过机会,而且这机会丝毫不比给予共产党的少。但由于蒋介石违背民意,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国民党集团腐败堕落,失去了民众支持,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潮流、合乎民心,所以赢得了最后胜利。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绝非简单的国共双方军事力量比拼的结果。
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期间虽然走过一些弯路,出现过许多失误,但允许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乃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从总体上看,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胜利经得起任何考辩的,客观实践验证了这一点。笔者相信,通过讲述客观事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达成《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5-24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1.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7/01/ content_1897720.htm
[4]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81-182.
G642
A
1009-8534(2014)01-0145-04
2013-07-29
李海涛(1982—),男,湖北大冶人,现就职于安徽工程大学思政部,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