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衍才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山东·临沂273400)
传统文化正能量浸润大学生人格修养研究
公衍才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山东·临沂273400)
信息全球化利益的驱使下,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也正扭曲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修养。这种不良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同时,也冲击着当今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正因如此,对传统文化正能量的释放的新路径进行了分析,从“三观”的塑造和气质培养入手,能更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又从大学的道德和能力浸润的视角来系统阐释了传统文化正能量浸润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当代价值。因此,对大学生所具备的特质、个性及当代价值的重新考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传统文化正能量浸润大学生人格修养
随着市场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强势介入,西方国家的等价交换、金钱至上、追求物质和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规律,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并引发了民族传统与西方潮流、义与利、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同时,西方思想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化、金钱化也困惑着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正能量的释放。甚至导致主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严重偏离和扭曲了文化的正常运行。如何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大学生国格和人格修养达到高度融合。做到固本培元,修身养性,才能做到安身立命、国富民强的双赢局面。
(一)人格字源上探究
从字源上探究,“人格”是英文“personality”的意译,词源于拉丁文中的“persona”,最初的意思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mask)。[1]在我国古代汉语语汇中,无“人格”这一词汇,但是与“人格”相关的词汇众多,例如“人品”、“德行、“节操”““人性”等。何为人格?在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一词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2]这一解释与黄希庭先生对“人格”的看法一致,人格就是我国古代学者所说的“蕴蓄于中,形之于外”。人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到一个人的能力道德,小到一个人的个性习惯,无所不包。而且无论哪一点无疑都对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经理杰弗德认为:“人格”是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如他所说:“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人格’是什么,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全的特性,便是没有人格。人格在一切事业中都极其重要,这是勿庸讳言的。”[3]人格的定义抽象的,表现却是具体的。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格修养定义的拾遗
人格修养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何谓修身?简言之,修养一己之德性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指人格修养。《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云:“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对大学生而言,学习传统文化,汲取传统精华,特别是其中的人格修养思想,就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从古到今,高尚人格的塑造历来被重视。传统文化中,有比较系统的人格修养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最早可追溯至《周易》。最为经典的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提出的君子自强人格,取自《周易》中的乾卦和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以强调修养对人格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有效学习的载体,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理论进行道德人格修养的门径,理论丰赡,有实践,有榜样,即使在今天,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气息、理想人生、道德养成,仍然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和作用。
(一)“三观”塑造是传统文化正能量释放的主要路径
1、世界观:治安邦国新视野
传统文化教导儒生要有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正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同出一辙的。《大学》在开篇中提出读书人的理想人生轨迹和职业规划,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自我人格修养和国家的命运应该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高屋建瓴的提出方式,在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为历代士人志士设定了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升华了人格修养的动机。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志存要高远,使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关联,个人价值实现和国家更富强。
2、人生观:自强不息新风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促使大学生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给人们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交往的交流越来越少。所谓“宅男宅女”新名词在大量地涌现,并以此自乐自荣;面对强大的生存压力,大量的普通网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自比“屌丝”,并以此自嘲。当代大学生受到网络社会影响,这种励志向上、乐观激情人生观却发生改变。这些芸芸众生在阻碍了人格修养的传统文化正能量的释放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享受和沉迷于自己的虚幻世界的消极人生观。有效地践行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能有正确的引导,可以有效抵制社会上的消极影响,避免精神上的患得患失,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价值观:贵义贱利新思路
金钱主义、物质主义影响了大学生形象主流导向,甚至会出现人的异化、人格的异化。传统文化中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正是抵制西方金钱至上观念,防止人格异化。现实中,利益分割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甚至连人生的价值也要用金钱来衡量,人的成功也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里面的“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概括和升华,用来有效抵御社会生活中利益至上的歪风邪气。大学生以“贵义贱利”来抵御物质主义的侵蚀,调整好个人心态,不利欲熏心,不见利忘义,这样才能做到“脱离了低级趣味”,避免了人格异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
(二)气质培养是传统文化正能量释放的根本路径
1、外在形象:仪态万方的新路径
气质有相当稳定的个性特质,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同时也指人的风度。传统文化对气质的外在形象多表现在相貌的描述,如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国色天香等诸如此类。服饰、相貌、地位与气质有着一定的联系。“变化气质,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7]气质的培养自然而然也就是包括外在形象的树立。传统文化对仪态万方的气质形象有了语义的释解。“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8]“程元玉抬头看时,却是三十来岁的模样,面颜也尽标致,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却是雄纠纠的。”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既得为人,其聪明睿哲同,其性情气质同。”[9]
大学生所具有的气质正如孔子倡导的仁义、智慧、诚信、和善,恰恰是现在中国发展所迫切呼唤的,必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贵的气质。当然,对儒家思想的高度褒奖,不管儒家和道家,还是法家和墨家,千百年来的圣贤先哲们对本民族内心思想所积淀的传统文化,自有其不朽的价值。文化的寻根,产生本民族特有的出众外在气质。
2、内心修养:表里如一的新体现
气质主要与内心修养的表里如一有关,即内涵的形,又是气质的实。“首尾周密,表里一体。”[10]朱子全书集注云:“以忠,则表里如一。”[11]孔子强调了礼制文化内涵互为表里的气质,君子不但要文质彬彬,而且必须具有“威”的气质,“君子不威则不重”。
当代大学生以深厚文化道德为基础,提升人格修养的气质培养,传统文化才能渗透到大学生的人格的内心中去。气质内心培养做到不骄不躁、不媚不馁、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勇于探索和坦荡正义。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会得到质的提高,国人素质也会得到提高。这样杜绝了让人贻笑大方的尴尬局面。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接受传统文的熏陶,要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升华人格之精神。
(一)道德浸润是提升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关键
1、人生目标:君子人格的升华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理论认为,界定君子人格通常是在与小人人格的对比之中产生的。诸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2]等语句。君子是有大智慧的,君子人格更是高尚伟大的;小人则是愚昧无知的,小人的人格是低贱卑下的。君子人格是孔子认为的理想人格,只要能够成为“君子”,就能行仁义之道,就能治国安邦。借用此理,当代大学生应该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强调对伦理道德的践履和维护。“君子人格”的培养目标是一种理想化的层次较高的意识形态,要求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道德追求:仁义为本的内化
围绕道德追求的仁义为本目标,孔子以周礼作为理论依据。对其道德要求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把“君子”作为德育目标,提出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忠孝”为基础,以“信义智勇”为补充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应该注重从勤学业、明人伦、不贰过、慎交友的最初道德底线做起。尤其是,勤学业对当代大学生更有现实意义。天道酬勤,高尚的品德和坚忍不拔的性格、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顽强意志与毅力是道德的基础和动因。其实每一位大学生都在所学领域中有所建树的,只有树立仁义为本的道德追求目标的自信情怀,便会更勤恳刻苦,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能力浸润是拓展传统文化正能量的核心
1、处世思想:贵和中庸的新导向
人生正道贵中庸,正是一种中正、平实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非白即黑、非对即错的二元思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西方哲学看到的仅仅是事物的两端或两极;而中国的中庸哲学则强调的是事物的中间状态,强调的是一种“和”的状态,这就是中庸哲学所崇尚的最佳状态。中庸哲学指导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偏激,实用之处在于可以使“君子和而不同”,促使大学生和谐相处,为大学生确立共存共赢的思想观念创造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也为他们和谐处世提供了有益的方法指导。
2、人生理念:勤俭知足的新定位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对大学生人格修养提出了新的定位。《答司马谏议书(训俭示康)》中王安石提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13]同样李商隐在《咏史》中也谈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14]《太平经》极力反对大吃大喝,“就是日常饮食,也不宜过量”。[15]生活中虽然到处都有腐败、奢侈、浪费的现象,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与人类社会的物欲无节、恶性竞争、道德沦丧不无关系。而国家在意识到这一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后,及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知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要知足物质、知足权力、知足荣誉、知足喜好。大学生要把树立勤俭节约意识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相互攀比、浪费现象很严重,从单渠道去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几乎是成效甚微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勤俭知足的教育,可以清除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建立正确的人生理念。
3、交往观念:诚信忠恕新标准
诚信忠恕的交往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传统文化的认识中,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忠恕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为本的人格修养理念意义更大,最重要的是依靠双方的坦诚相待,形成必要的诚信体系,这样才能构成大学生诚信运行的良性循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但是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必要基础,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持续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春秋时代的曾子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还说,“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16]简言之,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中,要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7]保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状态,以诚实信用为本的态度来对待同学、朋友和亲人。
综上,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格修养之道,对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培育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启发意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8]十八大报告中亦如是说。正所谓:传统文化正能量正是人格修养,国富民强做脊梁。
[1]在维基百科中,人格或性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西方语言中“人格”一词(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会功能。人格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万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组合成了著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商务印书馆,2012.
[3]亚瑟著,紫金译.人格魅力[M].时事出版社,2005.
[4]纪昀等著.四库全书[M].线装书局,2007.15.
[5]杨天才,张善文译.周易[M].中华书局,2011.
[6]纪昀等著.四库全书[M].线装书局,2007.15.
[7]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理学丛书[M].中华书局,1978.155.
[8]汉·张衡著,张震泽译.张衡诗文集校注(同声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
[9]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四)[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10]刘勰著,王运熙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附会)[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朱杰之,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论语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2]纪昀等著.四库全书[M].线装书局,2007.39-40.
[13]王安石著,刘振鹏主编.王安石文集[M].辽海出版社,2010.
[14]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251.
[15]杨寄林译注.太平经·今注今译[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16]纪昀等著.四库全书[M].线装书局,2007.40.
[17]程林主编.四书五经[M].北京燕山出版社,208.62.
[1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2011.32.
G645.5
A
1009-8534(2014)01-0075-04
2013-04-04
公衍才(1976—),男,山东临沂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屯垦与戍边理论实践。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