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佳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高校社区义工建设与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探索
王敏佳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本文旨在通过高校社区义工开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使高校能够普及并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社区义工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义工岗位。在高校实行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对服务对象、服务机构、学生、老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社区义工探索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失业贫困、收入差距、人口老化、心理危机、人际关系淡薄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凸现,并呈现出日益复杂多样的特征。由此,很多人迫切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实际帮助,急需社会义工的广泛参与。其中,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高素质的特殊群体逐渐成为青年社区义工活动的中坚力量和社会关注的亮点。而青年一代将肩负起未来社会的建设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力图在高校普及社区义工并构建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的长效机制。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而主要因素是思想道德素质。社区义工服务正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渠道。开展社区义工活动对大学生是一种思想情操上的熏陶,是一种道德品质上的培养,是一种能力的锻炼,是一种学识的提高。
(二)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参与校园社区义工,为同学提供服务,不仅能够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更为重要的是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同时,校园内有了学生义工,他们不仅在课余时间清扫校园,而且也会逐渐培养爱校、护校的情感,从而影响其他同学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使校园管理机构有了无形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水平
社区义工的理念、形式、评价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
(四)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社区义工服务是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生动体现。通过社区义工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专业工作的认识,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社区义工活动可以使高校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并且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五)有利于服务对象个体身心满足和机构工作开展
社区义工活动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活动与保障事业。一方面,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等问题,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另一方面,这些行动有助于受服务机构顺利开展工作,尤其是举办大型社会活动时的人力资源问题,如2008年奥运会时,大量义工的参与保障了活动的有序进行,并展示了青年的良好风貌。
(六)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义工事业、义工精神、义工理念、义工目标、义工追求及公民道德资源表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通过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社区义工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义工服务意识,并通过大学生运用自己的丰富的知识和社会影响力,肩负起学习、运用、传播社区义工知识和技能的历史使命,推动中国义工服务的普及。高校社区义工有望成为新形势下团结大众,服务社会,弘扬公平与公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义工服务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不仅普及率低,而且国外义工服务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作为活动的切入点,而我国还停留在劳务服务的浅层次上面。我国的社区义工活动落后直接导致高校社区义工的普及建设。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极少数高校开展社区义工,就笔者所在的浙江省绍兴市5所高校,仅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社区义工,并纳入教学体系。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对社区义工的涵义和意义理解不准确
一方面,高校社区义工工作大多隶属于学校团委管理,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工作。这就必然导致行政主导的弊端,活动开展更多的是依赖学校行政的力量,而非大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活动初期,不少大学生受到义工精神的感召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积极投身到服务活动中去,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理想和规模的差距凸显,浮躁、迷茫、退缩的情绪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参与社区义工在评奖评优等方面设置了一些奖励措施。许多大学生为顺利入党或争取奖助学金加分而加入社区义工。更有甚者仅仅只是把社区义工服务当做是对他人的一种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施舍。以上种种缺乏对社区义工精神深刻认识,严重影响社区义工服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区义工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缺乏立法保障机制。到目前为止,保障全国性社区义工服务法尚未出台。地方性有关社区义工的条例也很少。大学生义工在服务过程中,经济乃至生命和安全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有的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侵犯,“流汗又流泪甚至流血”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义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服务活动经费不足。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经费一般主要由校团委拨款,而团委给予的经费十分有限,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义工服务的普及和发展。
(三)相关培训机制缺乏,指导工作不到位
高校在社区义工活动的组织中过分注重形式和结果,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义工相关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指导,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没能起到锻炼实践技能的作用。其次缺乏对义工相关的心理培训。在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产生受挫的服务心理。再次缺乏对大学生义工必要安全保障的培训。以上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给日后的服务埋下隐患。
(四)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义工作为一个学生组织,特别需要良好的激励表彰机制。目前,由于高校尚未普及社区义工,因此缺乏一套专门的社区义工评定机制和一个较为统一的评定标准。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义工服务认证的主要方式为“敲章”,参与服务无关乎工作服务的态度和质量都可以顺利地盖章。年度评定“星级义工”,学校也没有召开专门的表彰大会。长期以往,义工服务流于形式,学生官僚主义滋长,导致学生积极性挫伤,组织停滞不前。
(一)国家层面
应该把社区义工的发展,特别是首先在高校的普及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长期规划,系统地制订培训教材并致力于理论研究;明确将社区义工作为大中学生毕业、升学的必备环节。
(二)政府层面
积极探索社会-高校联合构建社区义工的研究。首先。政府对高校开展社区义工活动应给予政策上的完善、财力上的援助、法律上的保障,并尽力为学生义工提供更多的岗位。其次,高校需要走出校门,积极寻求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和资助,建立持续、稳定的校外社区义工基地,启动校企互动,取得双赢。
(三)学校层面
高校应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成立活动领导部门和工作小组,制定活动开展的具体原则和方案,落实组织和实施的具体责任人,对宣传动员、义工发展、义工项目、岗配分工、技术培训、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细化。
1、课程引领
以浙江与秀外国语学院为例,为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社区义工的内涵和精神,激发学生充实社区义工服务的积极性,2010年学校将社区义工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公共必修课课的教学环节,并颁布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进一步推进社区义工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社区义工课程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课程性质、宗旨、目标、内容、成绩评定做了相应规定。社区义工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分为理论学习课和服务实践课,设立3个学分。
2、广泛设岗、科学配岗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内部资源和校外影响力充分开发义工岗位,并在能够满足义工岗位实践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科学分配义工岗位,做到基础岗位全员参与,高端岗位专业与岗位对口,人才适岗。
3、多渠道宣传,全员动员
学校应该加强对义工知识和理念的宣传。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义工服务活动进行大量的、全面的、系统的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唤醒学生积极主动做义工的意识,营造全体学生参与义工的氛围。笔者所在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社区义工理论的普及。长期通过海报、展板和宣传窗等方式介绍国内外社区义工的发展情况和校内外优秀义工事迹,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义工。并且每年定期在大一新生中召开社区义工启动仪式,激励大学生参与社区义工。
4、规范义工队伍培训
学生层面,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对义工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大学生义工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特别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助能力、忘我的敬业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驾驭复杂场面的能力。同时,要重视义工服务工作骨干培训,以培训促发展,提高义工服务的工作水平和质量。教师层面,学工部门和思政部门的领导和教师教学上应主动参与社区义工的授课,在领路人层面参与培训和说课比赛。课堂外应积极加入社区义工的大军,给学生树立榜样。
5、完善激励机制
社区义工活动与升学、就业、各类评奖评优、干部选拔挂钩。学校应在学生手册和学校相关的规定中对社区义工的地位做明确陈述,对在义工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激励。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优秀义工的事迹,将义工服务表现与党员转正、奖助学金评定、先进个人评选、干部竞选等结合起来,义工明星优先推荐就业。
通过本文,笔者呼吁更多的高校开展社区义工活动,并且加强高校社区义工活的组织和管理,促进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社区义工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并提供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义工岗位,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并通过大学生推动全社会社区义工事业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创建和谐社会。
[1]徐左平,何海翔.大学生始业教育理念与实务[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3.
[2]陈学明.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1-5.
[3]师黎.加拿大志愿者服务体系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45.
[4]吴月齐.高校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与教育,2010(6):169-170.
[5]Lewis M.Segal and Burton A.Weisbrod,“Volunteer Labor Sorting across Industries”,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Vol.21,No3(Summer,2002):421-447.
G645.5
A
1009-8534(2014)01-0068-02
2013-09-05
2013年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社区义工组织管理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SGJ13059)研究成果。
王敏佳(1980—),女,浙江绍兴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