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鲁迅与越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04-10 10:11卓光平
关键词:绍兴鲁迅文化

卓光平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310028)

2013年5月27—29日,由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文理学院和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鲁迅文化基金会绍兴分会成立大会暨“鲁迅与越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鲁迅故乡绍兴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收到全国各地学者撰写的论文稿件100余篇,经评审专家匿名评选,其中20篇论文最终获得优秀奖。本次研讨会有近60位学者出席,40余位特邀代表作了专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研究员和绍兴文理学院“鉴湖讲座学者”王嘉良教授对代表发言分别作了精彩点评。与会代表主要围绕“鲁迅与越文化的渊源”“鲁迅作品的越文化表征”和“鲁迅越文化资源的开掘”三个专题对鲁迅与越文化进行了深度阐发与交流探讨。

一、鲁迅与越文化的渊源

探究鲁迅与越文化的渊源关系一直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此前学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此次研讨会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化。围绕越文化对鲁迅思想、人格、创作的影响,绍兴文理学院“鉴湖讲座学者”王嘉良教授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和梳理,他指出越文化沃土对鲁迅的孕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越地风尚对鲁迅“硬气”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越地“近传统”又赋予鲁迅文化人格以现代内涵,越地智慧也使鲁迅的“土性”思维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品性;另一方面,越地启蒙氛围是鲁迅的启蒙文学思想建构的温床,越文化精神催生了鲁迅的新文学精神,驱动了鲁迅颠覆传统文学观念而致力于新文体创造。绍兴鲁迅研究会那秋生研究员则探讨了越地诸位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他指出陆游诗歌对鲁迅古体诗的创作有着很大启发,徐文长癫狂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留有深刻印痕,王思任、李慈铭也分别对鲁迅坚韧和犀利文风的形成产生过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老师则着重探讨了越文化对鲁迅文学创作范式的生成意义,他指出越地背景以及越地的生活经历使得越文化在鲁迅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鲁迅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而且还影响到其文学创作的范式特征。其中,鲁迅启蒙主义的文学创作思想、执着于现实人生的创作向度以及深刻犀利的文学创作风格都与越地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是越地智慧在其思想和创作中的沉淀和结晶。越秀外国语学院陈蘅瑾老师探讨了鲁迅师爷气的魏晋渊源。她指出鲁迅在魏晋士人特别是嵇康身上汲取文化素养,这一主动性选择激活了其与生俱来的地域文化基因中的“尖锐锋利之目光”和“精密深刻的头脑”著称的“师爷气”,并最终形成了鲁迅以冷峻、缜密、犀利和深邃著称的师爷文风。苏州大学孙海军博士则从“人史”的角度探讨了鲁迅与浙东学派的精神关联,他指出鲁迅编撰一部“人史”的设想虽然并未完成,但就鲁迅“惟须好坏俱有”的编纂思路来看,其与黄宗羲“寓褒贬于史”的史学宗旨不无一致,表明了鲁迅对浙东史学传统的自觉继承。

部分与会学者打破学科的界限,通过深入到其他艺术领域详尽阐述了鲁迅思想艺术生成的越文化背景。绍兴文理学院王晓初教授从木刻艺术入手着力探讨了鲁迅“有力之美”的审美个性及其越文化渊源。他指出创作木刻“以刀代笔”“放刀 (笔)直干”所呈现出来的“有力之美”是鲁迅从小所喜爱与追求的一种艺术风格与境界。鲁迅简练的文学创作中所凝聚和投射出来的正是一种如木刻一样深邃厚重悠长而又犀利尖锐无坚不摧之力,尤其是被誉为“匕首”“投枪”的鲁迅杂文更是与木刻艺术的“有力之美”达到了一种异质同构、异曲同工的质地和功能。云南师范大学的孙淑芳老师认为,在鲁迅所汲取的精神与艺术养分中,绍兴地方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鲁迅不仅将绍兴地方戏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和艺术手段,直接表现在作品中用以阐述其深刻的思想,而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鉴了绍兴地方戏的艺术审美经验和审美特点,从而形成了其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鲁迅在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对绍兴地方戏的艺术借鉴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油滑手法、简洁传神“无背景”艺术手法以及白、黑、红等颜色词的运用上。陕西师范大学胡冬汶博士则从书法文化的视域探讨了鲁迅与越文化的关联。她指出越地绍兴是鲁迅修习书法的生成性场域,复杂深厚的越文化促成了鲁迅书法书写内容的“硬”“韧”特质与书艺“和静”“古雅”韵味的组合共生。

二、鲁迅作品的越文化表征

鲁迅深受越文化影响,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厚的越文化底蕴和浓厚的越文化气息。浙江大学黄健教授探讨了鲁迅小说中越文化空间的“场域设置”问题。他指出“S城”“鲁镇”“未庄”是鲁迅在越文化空间中设置的三个紧密关联的空间场域。通过对它们内外结构的剖析,鲁迅揭示出蕴含其中的“老中国”错综复杂的意义关联,尤其是对其中的“固态”“异化”和“衰败”空间意蕴进行了认真的阐释和形象的展示。鲁迅依据个人独特的心理体验,择取他所“熟知”的越文化空间,设置颇具地域文化景观特点的场域,展示了他对“老中国”的深刻认知。华中师范大学许祖华教授阐述了鲁迅小说中风俗化人名的修辞意义。他梳理了鲁迅小说中三类风俗化的人名:一类是数字人名;一类是拟音人名,还有一类是与绍兴地方掌故有密切关系的人名。这三类人名,不仅具有鲜明的风俗化特征,而且其艺术修辞的特征和效果,还从一个特殊的方面显示了鲁迅小说这个海纳百川艺术世界的个性色彩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和情感倾向。绍兴文理学院宋浩成老师指出,鲁迅通过地理符号的写实绍兴、书写符号的情景绍兴、情感符号的意象绍兴、文明符号的写意绍兴等四个维度的构建,把故乡绍兴的政教人伦、自然风物、民俗事象、方言土语、生活模式、人物性格以及对故乡的情感投射、移植到作品中,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绍兴形象”。鲁迅的小说通过绍兴形象反映了历史大变局中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路径选择,成为了民族历史的文学之镜。

另有部分学者从鲁迅具体作品的解读入手,探讨了鲁迅作品的越文化表征。绍兴文理学院朱文斌教授透过鲁迅小说《故乡》的文本解读,指出不论是受越文化的正面影响——激越地批判现实、传播启蒙思想,还是受越文化的负面影响——堕入虚无主义的深渊、陷入阴郁痛苦的境地,鲁迅都能较好地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协调在自己身上。而鲁迅借助于对《故乡》人与事的描绘来反省自身,并在反省中完成了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上海鲁迅纪念馆李浩研究员则对《故乡》中“门”的多层意蕴进行了深度解读。他指出小说中“我”的归乡之旅是投奔心灵之明而遭到破灭之旅。故乡之行的心灵体验反映了从古老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中知识分子的孤寂状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张克老师则以《阿Q正传》为例探讨了越文化精神的衰落及越地游民的出现。他认为阿Q所生存的越地境遇,既无“大禹卓苦勤劳之风”,更无“句践坚确慷慨之志”,有的却是“世俗递降”“瘠弱槁枯”的溃败之象,更准确地说就是社会风气的高度游民化。而作为一个流浪于城乡之间的游民的典型形象,阿Q的思想意识为什么具有落后的“国民性”,就是因为游民意识泛滥的结果。浙江大学于海燕博士则对鲁迅作品中绍兴戏描写的“孤独意识”进行了解读。她指出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戏描写,无论是对戏中角色的直言偏爱,还是对戏剧组织形式的个人化叙述,都隐现着鲁迅源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意识。

三、鲁迅越文化资源的开掘

越文化孕育了鲁迅,鲁迅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待人们不断来发掘。关于鲁迅越文化资源的精神传承,宁波工程学院竹潜民教授从接受史的角度寻绎中小学教育对鲁迅和越文化的接受过程,他认为在普通民众中普及、传承鲁迅精神和越文化精华,培养审美眼光、锤炼硬骨头精神、同情弱势群体这三点是至关重要的。而在鲁迅文化的传播方面,绍兴鲁迅纪念馆的杨晔城副研究员指出版画是普及鲁迅文化一个有效的载体。他指出,在鲁迅故里,版画以其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游客,审视这些取材于鲁迅原著的一幅幅立意深远、质朴遒劲的作品莫不动人心魄,让人惊叹于“鲁迅魂”和“力之美”所带来的双重震撼。

关于鲁迅越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湖州师范学院余连祥教授着重探讨了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问题。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不仅包括鲁迅影像:一是舞台、银幕和屏幕上的鲁迅,二是由鲁迅越文化风情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而且还包括主题公园鲁镇、咸亨酒店和孔乙己土特产等鲁迅越文化资源的衍生品。他指出,几十年来鲁迅越文化资源的二度创作,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借鉴价值。绍兴鲁迅纪念馆陈勤馆长从保护鲁迅文化资源和打造鲁迅文化品牌的角度,对绍兴鲁迅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他就鲁迅故乡在保护鲁迅文化资源,提炼鲁迅文化元素,打造鲁迅文化品牌,促进越地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展望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他认为在打好鲁迅牌,吃好鲁迅饭的同时,关键要有超前的眼光和战略定位,打造出具有国际化背景,世界级文化影响力的鲁迅文化品牌。

关于鲁迅与经济社会、城市文化发展,浙江师范大学曹禧修教授探讨了鲁迅名片在今天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从鲁迅名片与古城保护“绍兴模式”的实践中,浙江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内生关系并深入地把握了其互动规律,逐步摸索出一条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循环发展的道路。而绿色经济持续或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孕育在文化的母胎中,它是医治片面追求GDP数据、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等社会痼疾的一方良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江苏开放大学钱旭初教授从都市文化资源的角度指出,绍兴是一座无法避开鲁迅而存在的城市,而绍兴鲁迅纪念馆就是烙上深刻鲁迅标记而筑起的一座文化地标。钱教授着重阐述了三种资源性结构关系:一是鲁迅在绍兴留下的人文资源对绍兴都市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作为地标性建筑的绍兴鲁迅纪念馆,它所凝结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中经历过被政治异化;三是作为现代都市化建设过程中的绍兴利用鲁迅纪念馆来运作城市文化资本,介入到塑造城市形象、建设都市文化的过程之中。东南大学张娟老师从城市空间视域出发,探寻了鲁迅文化与当代绍兴城市的关系。她认为鲁迅已经成为绍兴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其在绍兴文化空间的建设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城市空间视域下,鲁迅文化在绍兴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和当代的重构,这其中既包括鲁迅路、咸亨酒店、鲁迅故里等城市建筑,也包括具有鲁迅元素的绍兴文化。鲁迅这张城市名片不仅影响着绍兴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和绍兴人的故乡认同感,而且对当今中国城市文化重构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次研讨会集中对鲁迅的越文化渊源、鲁迅作品的越文化表征以及鲁迅文化资源的发掘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如此众多的学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从越文化视野来观照鲁迅,表明了越文化视野是鲁迅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从越地走出的鲁迅,越地是他生命的摇篮,越文化的背景在其生命历程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长期耳濡目染的故乡越文化构成了他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维度。同时,作为现代文化巨人,鲁迅也推动了越文化的现代转型,并由此开拓了中国现代的新文化,其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价值,也有待进一步开掘。

猜你喜欢
绍兴鲁迅文化
绍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鲁迅,好可爱一爹
绍兴大闯关
谁远谁近?
鲁迅《自嘲》句
人文绍兴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