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搏,王丽
(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广东 东莞 523808;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以赛促学:目标与路径
陈搏1,王丽2
(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广东 东莞 523808;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文章概述了“以赛促学”的目标和作用,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技能比赛的发展路径选择中存在偏离“以学生为中心”的正常轨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以赛促学;以学生为中心;技能比赛
近年来,教育管理机构和高职院校都很重视组织或参与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已经成为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1]或技能教学模式[2]。各类技能竞赛,有助于老师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思想、提升技能、启发思维、鼓励创新、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但是,受到整个社会环境浮躁气息的影响,当前高职教育技能比赛的发展路径选择中存在渐渐偏离“以学生为中心”的正常轨道之忧,因此,本文拟从以赛促学的目标、作用和问题等角度做些分析,提出一些纠偏的措施。
所谓“以赛促学”就是在技能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通过组织参加相对应的技能竞赛,来开展具有强烈针对性和高度逼真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技术教学、技能操作应用训练与实际能力水平演练考核。通俗地说,就是以参加技能竞赛为中心开展系列性的技能教学活动[2]。历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发展需要,展示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引领相关高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展示和考察选手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吸引企业(用人部门)参与,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大赛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坚持高技术(技能)与高效率相结合,企业(用人部门)参与竞赛项目设计,全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援保障;坚持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在展示个人风采的同时,突出职业道德与协作精神[3]。
1.1 “以赛促学”的目标
以赛促学是围绕学生的技能培养展开的,但要达到的目标并不局限在学生,通过以赛促学,要实现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水平的提升。首先,以技能比赛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应技能。高职教育强调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技能与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适度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实践技能。通过比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过有计划有系统地技能训练,能够快速高效地提升技能水平。比赛后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技能水平上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后续技能训练的兴趣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这是以赛促学的首要目标。其次,以技能比赛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知识与能力。但是,我们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是传统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在其自身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理论基础,在实践操作方面得到的训练还比较少。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操作,又如何教学生操作?通过比赛,促使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学习,加强与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沟通交流,提升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最后,以技能比赛促进高职院校提升管理水平。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处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改革创新的新做法、新模式层出不穷,但很多创新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同一内容换上了新的说法而已。在管理上,很多高职院校沿用了传统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根本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通过技能竞赛,强化高职教育中的技能培养,促使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组织和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在与其他高职院校的比较中,发现自己在管理上的差距,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制度上出台一些措施以激励教师和学生重视技能的训练。
1.2 “以赛促学”的作用
“以赛促学”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最终目标,但在实现此目标的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将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1) 有利于高职院校品牌塑造。名牌高职院校是由名校长、名教师和名学生支撑起来的。高职院校培养名教师,技能比赛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而名学生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技能比赛,因此,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技能比赛,如果能够多次在比赛中取得好名次,教师和学生都因此而出名,学校的声名也就远播了,同时也彰显了学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实力。(2) 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一般而言,职业技能大赛内容会根据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充分吸收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员参与和指导,积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从比赛的选题、比赛评委等方面都会有来自行业企业的人员参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在比赛过程中得到一次全面的检验。教师在学生比赛时能够了解到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3)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企业运作强调团队的作用,职业技能大赛中大多数也是以团队形式开展比赛,因此,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训练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而且要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合作。在大赛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管理理念、文化渗透及创新精神等都要充分体现出来。显然,通过比赛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4) 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大赛以学生综合实力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来衡量专业能力,让职业教育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形成更加务实、高效,技精立业,教育教学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具体而言,技能大赛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能大赛对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在有企业参与的技能大赛项目设计中,新商业模式和新技术将会引入,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二是,与企业联合举办技能大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会将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反映在大赛项目上,根据大赛技能要求培养的人才将更能适合企业的需求。
“以赛促学”本意是通过技能比赛对高职教育发挥引领、检验等作用,但一些大赛主办单位、高职院校和教师在组织和参与比赛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忽视公平公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可能将“以赛促学”引到偏离“以学生为中心”的歧途上,值得我们重视并警觉。
2.1 商业利益过多地渗入了技能比赛中
大赛中引入行业企业参与的本意是让比赛项目的设计更接近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实际,但是,目前有些企业参与到大赛中是以扩大竞赛软硬件产品销售为目的,管理上存在竞赛项目设计不够科学、组织不够严谨规范、公平性不足、借助竞赛来销售产品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有些协会主办的营销大赛,要求学生销售一定量指定企业的产品,这就挫伤了很多参赛学生的积极性;有些企业为比赛提供了软硬件产品,参赛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使用了这些产品后,这些企业就开始盯上了参赛院校并强力推销自己的产品;有些比赛以赢利为目的,要求的参赛费用较高,且参赛地点较远,把一些经费较为紧张的师生(如: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师生)挡在了大赛的门外,这种局面如果没有改变,将来的技能比赛就会成为富人游戏,这种比赛规则的不公平将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社会产生恐惧感。
2.2 部分高职院校只以竞赛名次论英雄
“以学生为中心”的比赛应该是重在参与,通过参与和组织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为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适当激励,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以赛促学”制度只以竞赛名次为标杆,片面追求比赛的名次。例如,有的院校规定参赛必须取得名次后指导教师才能得到比赛训练的课时费;有的院校对校内选拔赛的相关费用不予支持,教师指导校内选拔赛得不到课时费;有的院校对参赛获得名次可能性较低的比赛不予支持;有的院校耗费大量经费在少数几个学生的训练上,而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参赛的机会。这些制度会挫伤指导教师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平等获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2.3 部分指导教师的参赛功利性较强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是技能比赛的基本精神,各种级别的技能比赛确实给指导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但有的指导教师急功近利,在比赛场外将兄弟院校的指导教师视为敌人,严加防范,拒绝交流,甚至还出现为一些可能影响自己学生竞赛成绩的事情互相指责和谩骂的情况,就是因为比赛获得好名次能够为他(她)带来丰厚的物质奖励,甚至职称评定、优秀评选方面的利益,当然也可能是学校领导给指导教师施加了太多的压力。这种过强的功利性将使技能比赛与促进教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失去了参加比赛的本意。
2.4 部分学生只比不学
参加技能比赛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认识差距,主动学习,取长补短。但是,目前有些技能比赛的内容设计上强调参赛技巧或者比赛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强,例如:一些导游比赛过分强调参赛选手的艺术才能展示;一些电子模拟对抗赛的后台内容较为简单,选手可以通过死记得到较高分数;这些比赛误导学生只注重参赛技巧的摸索,对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很高,但忽视对技能背后理论的学习,这就有违大赛组织的初衷。
3.1 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技能比赛的审核和监管
首先,加强对大赛设置的审核。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承担对在本地举行的技能竞赛进行审核的功能,要对大赛的比赛形式、比赛内容和比赛器材等进行审核,重点审核大赛的设计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一致,引进相关企业对大赛的设置进行评价,审核大赛的内容与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是否一致;审核大赛覆盖面有多广,对参赛学校很少的比赛进行取缔;审核大赛的参赛费用要求及训练硬件和软件的要求,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其次,将各种大赛的费用收取和使用纳入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防范以赢利为目的的比赛,强制大赛的承办单位公开相关财务情况,实现“阳光比赛”的目标。再有,对一些经费确实困难的参赛队伍,政府部门应该通过一定的财政支持手段予以资助,以扩大技能比赛的覆盖面;还可考虑引进企业与参赛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对其参赛进行先期资助的方式。
3.2 建立人人都参与比赛的激励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从制度上规定任何比赛都要从校内开始,校外参赛队伍必须是从经过班级、系部和全校的校内比赛层层选拔出来的学生。各专业要针对全国技能比赛的评价指标和关键环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各自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中,使得大赛既能选拔出潜在的优秀学生,又能让学生共享知识与技能;其次,对指导校内参赛团队的教师都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根据校内比赛成绩形成物质激励的差异,通过校内比赛引发专业教师之间的适度竞争,让优秀的指导教师脱颖而出;再有,对组织校内比赛,给予充分的费用支持,鼓励各系在校内比赛中引进当地企业的赞助,形成与企业共办大赛的机制;对校际比赛,只要是主管部门和各院校都认同的技能比赛,不管能否获奖,都鼓励学生参与;最后,将校际比赛中指导教师的奖金激励转化为教改项目经费,学校不直接给予现金奖励,而是通过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给予资助,促使技能比赛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这一点对于发挥大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而言非常重要。
3.3 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首先,高职院校的参赛指导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不要将自己的利益目标凌驾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上,时刻铭记自己的教师身份。大赛的奖励和所在学校的奖励只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认可,而不能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全部目的。通过比赛,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提高才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终追求。其次,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参赛绩效评价不要唯“金牌”论,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特别是参赛与教学改革的结合程度要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学校应该给予参赛指导教师更多的承担教学改革课题的机会,在教改课题申报制度上对参赛指导教师有一定倾斜。再有,赛事的承办者应该尽可能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不要出现偏向某一参赛方的行为。赛事的承办方要建立比赛规则、赛事裁判等方面的回避制度,杜绝通过赛事承办来帮助本校学生获得好的比赛名次的事件。最后,赛事的承办者在学生比赛的同时要组织教师交流活动,特别是组织教师探讨比赛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建立比赛与教学改革交流会同时进行的制度,引导参赛指导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通过比赛来搞好技能教学上来。
3.4 引导学生“既赛又学”真正实现“以赛促学”
“以赛促学”中,比赛是工具是手段,“促学”才是真正的目标。要引导学生“既赛又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比赛,要让学生明白参加比赛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而不是单纯地拿奖牌。理论知识是技能比赛的有力支撑。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专业的技能比赛是很贴近最新的知识理论的,考察和运用的也是就当前而言最权威的知识理论。所以学生要注意平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有力地支撑技能比赛的需要。其次,高职院校在选拔参赛选手时,应该注重选手参赛目的的考察,对哪些急于求成,不踏实打基础的学生,不纳入选拔范围。在校内选拔学生时,要进行与参赛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注重选择理论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参赛。可以考虑在校内设立与相关技能比赛对接的学术团体(协会),加强学生参赛的自我管理,例如:数学建模协会、导游协会、创业协会等等。再有,学生参加比赛后要及时总结参赛心得,引导学生查找自己在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之处,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之处。每位参赛学生都要向自己的专业负责人递交一份参赛报告,报告中既要有参赛技能的分析,又要有对知识储备问题的分析,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完善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最后,高职院校要对那些既拿奖牌又认真学习的学生更多的激励,树立“既赛又学”的典型,引导其他学生。
“以赛促学”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相关理论和技能。但是,在现实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走偏的现象,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在分析这些问题之后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对进一步推进“以赛促学”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1]郑燕华,龙京红.“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2) :37-40.
[2]陈小波.以赛促学——一种高效的技能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 (9):68-69.
[3]曹庆旭,王贵生,吴文勇.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 2011,(23):22~23,26.
[4]李林海.行为动机视角下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5):8-10.
[5]周超.以技能比赛促进技能教学的模式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2):152-155.
To promote learning by competition:Targets and the path
CHEN Bo1, WANG Li2
(1.Dongguan polytechnic,Dongguan 523808, P.R.China;2.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172, P.R.China)
The article outlines the targets and functions of "to promote learning by competition ",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deviation from the normal track of 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in the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which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s competition takes at presen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promote learning by competition;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skills competition
G642.0
:A
:1672-6332(2014)04-0079-05
【责任编辑:羊玲】
2014-09-11
广东省教育厅教改课题《教学企业视域下工学结合综合实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0201002)
陈搏(1970-),男(汉),湖南攸县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创新管理、高职教育。E-mail:cb980506@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