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公民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2014-04-10 08:09唐晶晶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国家

唐晶晶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深圳 518172)

城市化进程中公民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唐晶晶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深圳 518172)

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公民素质在不断提升,作为公民后备力量的大学生对国家公民发展有长期影响。但是,我国历史上缺乏公民教育传统,现阶段公民意识淡薄,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转型的制约因素。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是未来改革开放的主要建设者,要成为高素质人才,首先必须成为合格公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城市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和首要职责。

大学生; 公民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公民

随着城市化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2011年我国城市化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0.2%。城市化加速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加速成了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推动力。但是,我们反思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也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城市公民素质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口向城市集中,并不意味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不仅是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更重要的区别城市社会比农村社会更发达,包括人口素质、文化教育等。因此,在开放条件下,如何培养和提升公民素质是我国急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其实,培养和塑造合格公民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对公民身份认识的不断提升,西方国家对于公民教育研究与实施,经过从早期公民教育较多强调学会选举等参政能力到当代公民教育将视角扩展到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公民教育概念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纳,培养现代公民素养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建构和谐与进步的民主社会之基础工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与国籍不可分离,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人们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地跨国流动、迁移,出现了所谓的“跨国群体”或“世界公民”,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身份的复杂性对民族国家个体归属的传统理念提出了挑战,使得人们必须从全球化视野重新审视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以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为主题的公民教育理念,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的主流取向。

1 公民教育的沿革与演进

近代公民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社会成员作为主体权利和地位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自由民主思想催生了西方近代的民主制度,随着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与公民素质,经过几百年公民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公民身份认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公民教育体系。1791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思想,被公认为是公民教育的创始国。到19世纪末,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称德意志帝国为 “最高价值的国家”,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这个国家的公民,在教育方式上,将公民教育与劳作教育相结合,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受教育者性格,培养每个公民具有为国家服务的精神与技能,从理论上论证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与实施途径。1918年,德国政府以宪法形式保障公民教育的实施。从此,公民教育思想在西方得到广泛传播。西方早期的公民教育,多以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为目标,强调个体在国家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系统中的地位,忽略公民对国家及其政治架构的认同教育。随着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改革公民教育,教学内容通常包括本国的国体、政体、法津常识、公民学等,有些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将公民课、社会学、历史、地理等课程组成“社会学科”外,还通过组织学生校外活动等方式,强化其履行职责能力的培养,使现代公民教育趋向更加有利于完善民主制度、培养公民能力、鼓励政治参与和履行义务的方向发展。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世界普遍公认的就是对公民教育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美国作为西方民主政治最发达、最成熟的国家,其国民有着良好的公民素质,这主要得益于其成功的大学公民教育。美国实施“权利论”的公民教育观,美国高校德育内容总体上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将培养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作为大学对社会和青年应负的首要责任,实现道德目标与政治目标密切结合。

其它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虽然与美国不尽相同,但在重视公民教育以及对“有知识、有能力和负责任”的公民人格培养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德国实施“义务论”的公民教育观,其公民教育主要表现为把国家需要和民族利益作为公民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培养公民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及正义、公平观念与道德勇气,服从权威与民族利益,为国家目标服务;日本公民意识教育的宗旨主要包括:培养公民具有符合民主主义原则的国民自觉意识,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关心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的良好素养以及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自主行动能力。新加坡在1960年就颁布了公民训练综合大纲,并实施“道德中心论”的公民教育观,其公民教育内容既吸收儒家思想又借鉴西方公民教育模式和科学理性精神,以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为主导思想,把道德作为立国的根基,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民族兴亡的重要性,培养公民具有正直、忠诚、诚实、信任、同情心和责任感等价值观。综观发达国家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历史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差异,各国对公民资质的要求与公民教育的内容会有所不同,而公民身份的核心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教育的共同点集中在对于国家的忠诚、社会公德和民族认同的培育上。无论何种制度的国家,都一致认定公民教育在造就高素质的国家公民,促进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 公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国家民主生活的合格公民,这是国家对个体发展最基本的期望,也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缺少民主和法制的传统,直到20世纪初,“公民”这一概念开始传播于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受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缓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推进,我国公民拥有了更多的参与政治、社会事务的权利,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显著增强,但相对于西方国家先进的公民教育,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公民社会要求相距甚远。目前,我国公民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中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或学科,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民教育的全部内容,缺少真正意义上公民素质教育内含,与我国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因此,构建规范公民教育的学科体系,使大学生懂得这些知识与素养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更是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资格与条件。

2.1 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培养符合大学生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共同目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 “道德人格”的塑造,属于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观教育。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其道德水准也是分层次的,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从纯粹的政治主导转变为社会主导,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要成为高素质人才,其社会角色定位首先是合格公民,这是国家对大学生最基本的期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培养高尚的“道德人”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指望所有大学生都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高尚人格是不现实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道德水准,决定了我国高校教育的主要职责应是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独立能力。公民教育的常规性、普适性要求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理想化及绝对化倾向,实现教育目标由“道德人”向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转变。由于中国缺乏公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成熟的公民教育机制,人们的公民意识淡薄,对政治和公共事务普遍缺乏参与的热情和技能,类似此种的政治冷漠感在大学生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他们关心个人生活、前程胜于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对自身权益的诉求意识比社会责任感更强烈,人们将之归咎于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欠佳的主要表现。这些现象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公民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①标志着我国将公民意识教育正式列入了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目标,为高校构建公民教育的理论内涵、探索公民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撑,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价值。这是当今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责任和核心目标。

2.2 塑造大学生公民角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治经济和利益多元化的竞争经济,遵循着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以及公共精神等价值取向,必然对经济主体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公平意识等内在精神诉求产生直接影响,要求社会成员排除血缘伦理和等级身份,以国家法律赋予的公民资格和平等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实现权利与义务、职责与利益的有机统一。尤其是规范的市场经济所呈现的个体自主性、程序公正性、机会均等性、互惠互利性和激烈竞争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潜能,满足个体需要,促进个体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互利互惠为前提,以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为轴心,以效率优先的功利原则为动力,以公平竞争为手段,以奉献精神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追求目标,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伦理的建构与公民素质的培育,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性运行与健康发展。

然而,由于受两千多年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以及近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所形成的是与市场经济内在精神诉求截然不同的、相对保守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及制度环境。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观念激烈交锋、价值取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利益格局、政策法规不配套、管理不到位等等,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混乱、规则意识淡薄、社会乱象丛生,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大幅增加社会运行成本。因此,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合格公民,应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和首要职责。

首先,培育大学生树立“义利统一观”。市场经济以“人的权利为本”,意味着每个人都享有普遍且平等的权利,而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义利统一观”或权责意识是人们对自己作为国家公民应承担义务、责任的自觉认同和内心自律,与公民身份、公民权利不可分割。公民能否具有对国家发展尽职、为共同体利益奉献的责任意识,是其行使公民权利、参与国家经济政治生活、实现自我治理与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并不否定人们对物质利益正当追求的权利,而是反对极端功利主义。没有义务制衡的权利、没有责任意识引导的利益,是危险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在正视和承认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正当性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形成通过合理、合法途径获取权益的“义利观”,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维护个人财产权益和自觉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共识,提高公民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其次,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利益的追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如果市场主体只考虑“利己”忽视“利他”,必然会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既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整体主义,也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主义,而是将利己与利他相结合,在充分肯定和保障个人利益合理性的前提下,将社会集体利益摆在首位,要求每个公民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接受自律、互利、公正、奉献等理性原则的引导,重视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考虑和顾及他人的利益,增进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高度统一,使利己与利他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再次,实现“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完美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仅处在一定的物质利益关系中,而且也处于一定的精神关系中。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存在各自利益的独立性,市场主体的价值定位往往是个人本位,使“经济人”趋向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为此,必须借助于“道德人”的培养才能超越“经济人”的局限。同时,公民道德建设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而逐步提高,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道德约束和价值引导,只有不断规范“经济人”公平竞争的交易行为,人们才能逐步养成诚守约、重信誉的良好道德风范,促进市场秩序的良性循环。因此,公民角色的培育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2.3 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现代法治条件下形成的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表现为公民对其权利与义务的心理认同或理性自觉。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具体包括观念维度的理性意识、参与维度的主体意识、价值维度的公平意识、职业维度的敬业意识、交往维度的契约意识、伦理维度的责任意识以及法治维度的守法意识等诸多方面。如前所述,权利与义务观念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也是公民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它直接指引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因此,公民意识的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以及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识、评价和情感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没有人的现代化,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时繁荣到何种程度,也不能说明这个国家能获得持久的进步、真正实现了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②人的进步和现代化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当今时代,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转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人的进步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民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发达国家的社会实践昭示,这种历史转变并不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广泛深入的公民意识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历史上没有公民教育传统,现阶段公民意识的匮乏,理论上也未能解决社会转型与意识转型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制约因素。因此,培养公民意识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则是指大学生对自己作为公民身份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的认知和价值取向,表现为作为国家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是直接指引大学生参与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行为的内驱力。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法制观念、言行一致的道德人格以及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相统一、义务与权利不可分的观念,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政治参与的理性态度和忠诚于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尊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合法性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认同,为现实的行为选择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和价值导向。这是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可见,公民教育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而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条件下,针对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大学生个体,从培养合格公民入手,逐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坚实基础和必由之路。

3 化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公民素质培养的建议

3.1 加强对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形成对公民教育的时代内涵和功能的共识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制度认同感的现代公民,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延续、稳定。由于公民教育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历史演进的过程和扮演的角色比较复杂,因此,学术界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分歧比较大。对公民教育内涵的理解,最具代表意义的有“公民身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公民技能教育”以及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公民教育”;对公民教育的功能考虑更多的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强调天赋人权、公民的人身和思想言论自由等主张,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对社会稳定和共产党执政地位产生的消极影响。实际上,公民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一种成功的公民教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是这一特定文化实践的产物。尽管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不同,其公民教育观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不尽相同,但构成公民意识教育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核心理念,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在借鉴和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时,并不意味着摈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目标,以国体为本,构建完善的适应中国特色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公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其在造就高素质国家公民,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3.2 政治参与和社会实践应成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

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作为国家或政治共同体的成员,通过一定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和民主管理,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公权力运行。其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政治民主化和政治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它直接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以及亲身经历的政治实践活动,反映公民对于公共政治生活的态度、倾向、情感以及价值观。许多国家或地区普遍实施参与型或经验型公民教育,学校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生活和社区管理,将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研讨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美国高校特别注重公民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公民教育方案除提供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的教育安排、教育建议和实施方法外,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公民教育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现实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美国公民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积极提倡社区为本的教育,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和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体验公民身份。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取决于能否培养具有政治参与意识、掌握政治参与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公民。公民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教育,既包括理论层面的公民知识、意识及价值观教育,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公民行为能力培养,是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的统一。掌握知识和概念属于认知环节中的理论教育,为了使受教育者认同、接受这些知识和理念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增设实践渠道,让大学生在参与学生社团或学校、社区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进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政治参与的理性态度,丰富政治参与的经验智慧,提高政治参与的技能技巧。因此,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技能既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总之,培养健全的公民已成为各国教育的核心问题。诚然,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不同,我们不能机械地套搬西方国家公民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模式,但它们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尽管远未达到全面而深刻的程度,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要求塑造大学生的公民角色,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和首要任务。

注释:

① 中央纪委研究室、宣教室编写:《党的十七大反腐倡廉精神学习问答》[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253

② 现代化会在传统人手中成为废墟——英格尔斯《走向现代化》[O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31029/ 0800494808.shtml,2003-10-29.

[1]黄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时代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2005(2):45.

[2]欧世龙.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127.

[3]丁业震.大学生公德意识淡化的原因与对策[J].山东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05(1):38.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译者:颜一,秦典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0.

[5]蓝维,高峰,吕秋芳.公民教育:理论、历史和实践探索[M].人民出版社,2007.

[6]赵晖.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9).

[7]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An Analysis of the Issues of Citizen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Positio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ANG Jingjing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 518176, P.R.China)

With the country's urbanization rate reaching the level of more than 50 percent, the citizen quality in the cities is increas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back-up force of citizen reserve,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citizen's development.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the weak sense of citizenship has now become a hindrance to the modernization transition of our countr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and scientific glob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Therefore, to become a first-class talen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irst cultivate themselves into qualified citizens.It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urbanization, but also the most basic goal and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is era.

college students;citizenship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rn citizen

G641

:A

:1672-6332(2014)04-0041-06

【责任编辑:羊玲】

2014-09-18

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4GZZZB19);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批教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方式转换研究”(项目编号:JY2013115)

唐晶晶(1965- ),女(汉),湖南祁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城市社会等研究。E-mail:tangjj@sziit.com.cn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国家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把国家“租”出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