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样本

2014-04-10 08:09:0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张 军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28)

深圳: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样本

张 军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28)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30周年。这位特区的缔造者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就经济特区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引领推动了经济特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本文论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目标;继往开来,再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新业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邓小平理论;深圳实践;新目标;新业绩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首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30周年。重温“春天的故事”,认真总结深圳的发展成就和经验,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勇挑重担,对于当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地,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产物和鲜明印证

1.1 邓小平同志对深圳的深情厚爱和殷切期望

深圳为改革开放而生,伴随改革开放成长。深圳的发展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结出的硕果。邓小平同志是设立经济特区的倡导者,在深圳发展的关键时刻两次亲临视察。

1.1.1 “杀出一条血路”创办经济特区。

设立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的重大决策。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深圳作为一个“试验田”,在中国创办经济特区,举步十分艰难。从起步到建设,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是担心搞资本主义。但邓小平同志十分坚定,明确表示支持广东、福建先走一步,为我国发展经济“杀出一条血路”。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做出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并批准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开改革开放之先河,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

1.1.2 首次视察指明特区“四个窗口”的定位和作用在特区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一直给予极大关注与支持。1984年他视察深圳等三个特区,刚到深圳就说,“办经济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特区的发展不负众望,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邓小平同志对特区的建设成就表示满意,并给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离开特区后,邓小平同志把特区的作用概括为四个窗口:“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此,对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道路的争论逐渐淡化,坚定了深圳办好经济特区的信心。到1987年,邓小平肯定地说:“特区是成功的,不但决定正确,而且办得成功”。

1.1.3 “南方谈话”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大潮

1992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再次来到深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高度评价“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明确肯定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求深圳要“大胆试验,大胆地闯”,“搞快一点”。他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重要论断,使困扰人们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得到廓清,中国开始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曾经泾渭分明的概念联系起来。“南方谈话”成为改革开放的转折点,是新时期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给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党的十四大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举的双轨制彻底转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上来,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方谈话”也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新的一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如滚滚春潮势不可挡,在整个中国奔腾涌动。

1.2 深圳建设的发展印证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观察,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正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本城市。邓小平对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在发展中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30多年来,深圳充分发挥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试验田”的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解放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起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联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5000多倍,年均经济增速达25.8%,2013年经济总量突破1.45万亿元,人均GDP突破2.2万美元,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深圳年均跨入世界城市前30强行列。从一个边陲小县,迅速发展成为一座产业发达、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

同时,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出“深圳质量”的理念,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不断追求以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时期“深圳效益”。在民生保障方面,加快民生幸福城市建设;在社会治理方面,建立并完善“织网工程”;在生态文明方面,建设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PM2.5处于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低水平;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深圳十大观念”深入人心。这些成就使深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排头兵,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打破经济体制束缚,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观念往往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但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如何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一代代先行者去开拓创新,深圳特区肩负全国先行先试的历史使命大胆创新,在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从特区成立开始,深圳选择市场取向的改革,义无反顾地走市场经济之路,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早在改革之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提出了“四个为主”,即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发展外资企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深圳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土地管理体制、劳动用工体制、金融体制、行政体制和国企等改革,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

推动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邓小平同志根据历史经验教训和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圳一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最早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自主创新战略确立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了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产生了企业自主创新“6个90%”的鲜活经验,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深圳靠科技、靠创新种好经济发展的“高产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达4%,形成了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法规体系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从创新资源极度匮乏的“科技沙漠”迅速转变成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科技绿洲”,成长出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涌现出大量具有竞争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拥有我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等多项重大创新成果。正是由于始终牢牢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营造了宽松有序、充满活力、具有独特优势的创新创业环境,才使深圳赢得了优势和实力,赢得了“自主创新”这个闪亮的城市品牌,也为未来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机遇。邓小平同志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提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解决了对外开放中一系列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深圳特区本身就是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深圳所走的道路始终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首先得益于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立市之初就大规模引进港资,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条件和特区的政策优势及发展空间,首先把开放的视角对准香港,以吸引港资为主,逐步扩大外资来源。随后发展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深圳已成功实现了这一历史性转变。以华为、中兴、中集、康佳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圳企业率先勇敢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全球资源,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突破和探索,极大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活力,为全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目标

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深圳并发表重要谈话,为经济特区发展乃至全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在“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广东、深圳,向世界宣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习总书记对深圳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并在多个场合对经济特区新时期发展作出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论述,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的经济特区思想一脉相承,又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展,显示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特区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特区全面深化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推动了深圳的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经济特区历史贡献的高度评价。习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期间,对经济特区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深圳是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的一个代表作,是一个中国奇迹,也是一个世界奇迹”。这三个“最”、一个“代表作”和两个“奇迹”,语言朴实、简洁精辟,将过去30多年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史,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加以评价,摆在世界发展大格局中加以定位,是对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历史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努力方向。

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的重要理念。习总书记视察深圳所到之处都不忘提改革开放,特别是在莲花山顶邓小平同志塑像前,谆谆嘱托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不仅要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上新水平”。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即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表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经济特区的使命远未完结,而且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我们必须继续扛好改革开放的大旗,永葆改革开放激情,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走下去。

打造经济特区发展新平台的远大设想。前海是中央批准设立的“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是深圳“二次拓荒”的着力点,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习总书记不仅亲身参与了中央关于开发前海的重大决策,而且在深圳视察的“第一站”就来到前海,指出“前海将是深圳发展的一个新契机、新推力,是经济特区创造新经验的新起点,也是粤港合作、深港合作的新平台”,明确了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勉励要发扬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落实好“比经济特区更特”的先行先试政策,精耕细作、精雕细琢,努力画出最美最新的图画。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思想,系统阐述了前海的重大战略意义、战略定位、发展策略和长远目标,为我们高水平推进前海开发、引领经济特区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了极重要的指导。

经济特区深化与港澳合作的重大论述。习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粤港澳合作、深港合作,这次来到深圳又提出新的要求,指出:“深圳经济特区能建设好,一个独特优势就是毗邻香港。可以说,香港为广东、深圳发展起到了助推器作用。过去是香港辐射广东,现在是香港和广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搞好深港合作,既可以推动深圳、广东发展,也可以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又是一个新的空间,一个新的发展潜力所在”。在此基础上,他对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如何承担好使命,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性的理念思路,要求我们积极发挥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全面落实好粤港、深港合作框架协议,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习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指出了毗邻香港是深圳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揭示了深港合作新的历史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特区服务“一国两制”的重要使命,为新时期深化深港合作指明了大方向,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这一重大命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习总书记还提出了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加强作风建设等重要思想,指出:“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提出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观点,强调要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创新发展、人才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也进一步启示我们,特区只有坚持走“创新驱动、质量引领”的发展之路,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持续强化人才支撑,切实增强城市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才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习总书记还强调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充分体现了中央说到做到、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和魄力,为特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更让经济特区在转变作风上增添了一份特殊的责任。

3 争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新业绩

当前,深圳要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深情嘱托,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树立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按照“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围绕“三化一平台”主攻方向,率先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以改革开放新业绩将经济特区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这既是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的重要启示,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是我们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市上下的改革勇气、智慧和决心。

“三化一平台”紧密关联、互为依托,统一于深圳改革发展的工作大局。市场化是基础,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活力之源,只有率先探索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最大限度享受改革红利。法治化是保障,是多元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将改革成果固化,必须提升法治化水平,抢占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国际化是标杆,走向国际化大都市,必须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前海是战略平台,是“三化”改革的“聚合点”,以此来带动全市改革,率先为全国深化改革探索新路径。

3.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率先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制度成果,就是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深圳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市场取向的改革所形成的体制竞争力。从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又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打造我国市场经济“升级版”的时代命题。深圳更有基础和条件,理应继续为全国先行探路。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关键在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各尽其责、各就其位”。一是在简政放权上做“减法”。精简优化行政审批,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减少市场准入限制;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制定权力清单,建立政府职能“转移事项目录”,交由市场和社会承接,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上做“加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平台,做好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平规则的“裁判员”;在保持经济稳定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社会公正,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在放大市场和社会活力上做“乘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提高竞争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更多社会投资进入公共领域;激发社会活力,深化基层自治制度改革,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作用。

3.2 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率先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强调制度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当前,改革面临着利益群体多元化,任何一项改革都涉及利益调整和利益格局重构,人们所共同期盼的不仅是物质条件改善,更是营造一个“有序安全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圳将法治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根本战略高度,建设一流法治城市,使一流法治成为新时期最为显著、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坚强保障。一是创新立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强化人大立法职能,使立法机关、执行机关“各归其位、各负其责”;更多引入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参与,使法规立得住、更管用,提升立法质量。二是确保法律实施到位。深入推进综合执法,从源头上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推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坚决维护法治权威。三是深化司法领域改革。推进法官职业化改革,加快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守住公平正义底线。四是弘扬法治文化。建立“司法、宣传联动”普法机制,强化公益宣传,推进公职人员带头学法守法,让“崇尚法治”深入人心。

3.3 以国际化引领改革开放的升级,努力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生力军

开放与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两翼”,提出实行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学习借鉴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与管理经验;开放也是其经济特区思想的重要基点,明确提出“四个窗口”的定位和作用。新时期,习总书记强调要树立世界眼光,以开放促改革,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圳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在扩大国际交往、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理应率先作出探索,树立国际化城市的新标杆,在制度安排和环境营造上见到更大成效,使城市的国际化氛围更浓、国际化程度更高。一是更好“引进来”。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形成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将深圳打造成全球高端要素“走进中国”的最佳窗口。二是更多“走出去”。鼓励支持更多有实力的本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合作,把深圳建设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佳基地。三是更好“融起来”。学习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提供开放便利、有亲和力的国际化服务;开展全方位的对外交流和城市营销,在国际舞台上唱响“深圳好声音”。

3.4 围绕制度创新推进前海大开发,打造深港合作的新平台

服务“一国两制”大局、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重大战略任务。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深圳要与香港取得联系,相互合作、依托发展,促进香港稳定和繁荣,并提出在内地再造几个“香港”。习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粤港澳合作,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前海,指出前海是深圳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和创造新经验的新起点,也是粤港合作、深港合作的新平台,强调要联手港澳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深圳将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进前海开发建设,为促进香港繁荣稳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是打好“深港合作牌”。学习借鉴香港经验,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机制优势,建立深港共享前海开发红利的利益机制,实现深港两地“产业互补、经济一体、共同发展”。二是打好“金融创新牌”。前海作为国家金融创新和对外开放的试验示范“窗口”,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发展金融新兴业态,率先为全国服务业发展“走出一条新路”。三是创新城区开发体制机制。精耕细作、精雕细琢,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建设机制,创造“前海速度”,建成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

[1]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N].人民日报, 2014.08.21.

[2]刘云山.在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014.08.22.03.

[3]蒋永清.1984年邓小平首次深圳特区行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J].瞭望新闻周刊, 2010.08.

[4]田纪云.回忆办经济特区的艰难历程[N].深圳特区报, 2010.09.30

[5]董伟.深圳引发的四场全国大讨论[N].中国青年报, 2013.02.17.

[6]戴安林.南海边的伟大诗篇——邓小平与南方谈话[J].中国中小企业, 2012.03.

[7]叶志卫.南方谈话——新时期思想解放的重要里程碑[N].深圳特区报, 2012.01.20.

Shenzhen: A Practice Sample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ZHANG Jun
(Shenzhen Research Institute of Guangdong Cultur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enzhen 518028, P.R.China)

This year, it is the 11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Comrade Deng Xiaoping, as well a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Deng's inscription for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As the founder of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Deng contributed much wisdom and effort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it, proposed a series of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oints of view concerning the economic zone'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in this way led and propelled the advancement of Shenzhen and even the whole China.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achievements attained by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are the result of the execution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a vivid presentation of the progress our country has made since the adop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and a convincing proof of the superiority of China's socialist road and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uccess of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is a strong proof of the adoptability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in China and also enriches and completes it.Furthermore, the success sets new goals for Shenzhen: to push the cause of promoting Shenzhen to a new height, to realize the goal of a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Deng Xiaoping theory;the practice of theory in Shenzhen;new targets;new performance

F127.9

:A

:1672-6332(2014)04-0001-07

【责任编辑:夏晋祥】

2014-05-05

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2年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125A100)

张军(1956-),男(汉),湖北襄阳人,文学硕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深圳和香港文化。E-mail:jksny@sina.com

猜你喜欢
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南方经济(2022年10期)2022-10-28 04:00:40
深圳:无人机灯光秀精美绝伦
科学导报(2020年58期)2020-09-17 13:37:2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获通过
健康管理(2016年9期)2016-10-24 22:45:35
对《深圳经济特区水资源管理条例》的修订探讨
中国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