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保兴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42)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最早研究说刍议
平保兴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南京 210042)
回顾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比较图书馆学术史,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指出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最早始于1894年郑观应的《藏书》,它比美国相关的研究论文早了61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国家之一。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 分期 特点
比较是科学研究方法之一,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研究也不例外。19世纪末,西学的东渐,开阔了国人眼界。一批有识之士,比照西方文化,充分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深感中国图书馆事业之落后。1935年《比较图书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比较图书馆学的确立。对于这一时期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目前学界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对于比较图书馆学的研究,最早始于1935年程伯群所著的《比较图书馆学》。”[1]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对中国早期比较图书馆学学术史的回顾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的实践进程和理论发展,对于提升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在国际学术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将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分为肇始期、应用期和确立期,并探究其特点,旨在抛砖引玉。
史料表明,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肇始于19世纪末。郑观应(1842-1922)是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潮代表人物之一,爱国民族工商业家。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借鉴西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倡导自强求富,维新变法。他认为,西法使西人富强,中国必须翻译西书,发展学校教育,开展社会教育,兴办报章杂志,出版图书,建立报社,创办新式图书馆。
郑观应维新变法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之上。他盛赞西方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制度完善。“泰西各国均有藏书院、博物院,而英国之书籍尤多,自汉、唐以来,无书不备,凡本国有新刊之书,例以二份送院收储。如有有益于国计民生者,必膺朝廷重赏,并给予独刊之权若干年。……通国书楼共二百所,藏书凡二百八十七万二千册。此外,如法兰西,书楼共五百所,藏书凡四百五十九万八千册;俄罗斯,书楼共一百四十五所,藏书凡九十五万三千册。德意志,书楼共三百九十八所,藏书凡二百二十四万册;奥大利,书楼共五百七十七所,藏书凡五百四十七万六千册。法京巴黎另有一书楼,异常宏敞,独藏书二百零七万九千册。德京伯灵之书楼,亦藏七十万册;罗马大书院,除刻本外,更有钞本三万五千册,细若蝇头,珍加鸿宝,洵数典之巨观,博学之津梁也。”[2]通过比较,郑观应看到了中外藏书楼数量的巨差,指出中国图书馆少,只有天一阁、振琦堂、瓶花斋、知不足斋等数处。因此郑观应主张,各省应于各厅、州、县分设书院,应“购中外有用之书藏贮其中(凡外国未译之书,宜令精通西文者译出收储。)派员专管。无论寒儒博士,领凭入院,即可遍读群书。至于经费,或由官办,或出绅捐(比利时国届开国五十年之期,臣民咸醵金上寿,王受而置诸外府,曰:此众人之资,将为众人求益。饬议院议之。下院拟以此款开设格致院一区,广购图书器皿,用供国人探讨格致之学。英君主寿诞,臣民亦醵金筑一大博物院,无物不备,为其君主寿。留名千古,与民同受其福,何筑如之!宜各国节当仿行也。)或由各省外销款项、科场经费,将无益无名之用度,稍为撙节,即可移购书籍而有余。仍常年储备专款,分派员役管理稽查。所有新书,随时添购。”[3]在此,郑观应通过中外图书馆和图书数量的比较方法,指出中国图书馆事业落后的现状,在借鉴西方图书馆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图书馆及其藏书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对近代中国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郑观应的这篇《藏书》,出自1894年他的《盛世
危言》一书,约1700字,可谓是我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的一篇开山之作。
20世纪初,我国学界充分认识到,“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而中国则尚阒然无闻焉。”[4]在这一共识下,我国各学会、学堂,仿效西法,创立图书馆,制定阅览规则,阐述大兴图书馆之必要。徐树兰、刘光汉等人,或述西方藏书之丰,或阐本国藏书之乏,或析图书馆之异,或求中外碑刻文征求之同,旨在倡导中国图书馆事业,而中外图书馆的比较成为他们著述或奏文惯用之法。1904年,徐树兰在《为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文》说:“泰西各国讲求教育,辄以藏书楼与学堂相辅而行。都会之地,学校既多,又必建楼藏书,资人观览。英、法、俄、德诸国收藏书籍之馆,均不下数百处。伦敦博物院之书楼,藏书之富,甲于环球,一切有用之图书报章,亦均分门藏弆。阅书者通年至十余万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以旧幕府之红叶山文库、昌平学文库初移为浅草文库,从集诸藩学校书,纲罗内外物品,皆移之上野公园,称图书馆,听任众庶观览。其余官私书籍馆亦数十处,藏书皆数十万卷。一时文学蒸蒸日上,国势日强,良有以也。”[5]在此基础上,徐树兰参照东西各国规制,制定了古越藏书楼章程。1906年,刘光汉在《国粹学报》第二年丙年第七号,刊发《论中国宜建藏书楼》,其中写道:“今考东西各邦,均有图书馆。官立、公立、私立、制各不同。上而都几,下而郡邑,咸建阁庋书,以供学士大夫之博览。今宜参用其法,于名都大邑设藏书楼一区,以藏古今之异籍。”[6]1916年6月,《京师图书馆呈请教育部规定全国出版图书在内务部立案者应以一部交国立图书馆庋藏文》认为,一般图书馆的宗旨在于辅助教育,矫正社会风气,精选图书,“惟国立图书馆则有未能以此义相绳者。考之东西各国,如英之大英博物馆图书部、法之国立图书馆、德之王立图书馆、美之议院图书馆、日本之帝国图书馆,无论古今中外载籍,莫不旁搜博采,以广庋藏。揆其用意,盖将以此为当代学问艺术之渊而昭一时文物声闻之盛,以视历代右文之主搜访遗书,校理袐文,殆无殊旨。”[7]1916年10月5日,《教育部咨各省区征求各种著名碑碣石刻等拓本文》曰:“近世泰西各国勤求古代铭刻,亦多由政府特命专使巡行搜访,其所得者,即以藏之国立图书馆中,备学者之考究。可知册府之珍,瑰奇必备,典彝之重,中外相同也。”[8]
从20年代起,戴志骞、朱家治等图书馆界专业人士,将“比较”方法推广至图书馆学的研究。1920年8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举办暑期图书馆学讲习会。戴志骞讲授《图书馆学术讲稿》。刘国钧对于戴志骞这部讲稿的评价是:“于出纳、分类、编目三事尤详,论分类,则历举布朗氏、杜威氏、克特氏、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东京帝国图书馆及清华学校图书馆之法,而比较其长短。”[9]1924年7月,全国教育展览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文华公书林提交了中美两国出版物比较表木制图书模型19册。英美法中日五国图书馆出版物之比较模型5个。英美法德中日六国图书经费比较表模型6个。英美法德中日六国阅书人数比较模型6个。英美德中日六国图书馆比较表木架画片6张。[10]1926年,朱家治的《杜威及其十进分类法》,涉及杜威小传、何谓十进分类法、十进分类法之评论、门类之扩充及重组、十进分类法与中国图书馆、关于十进分类法之目录。朱家治列举沈祖荣、胡庆生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杜定友的《图书分类法》、查修的《杜威书目十类法补编》、桂质柏的《杜威书目十类法》和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等,比较它们的特点,指出,“以上各种分类法多系采用杜氏分类法之制度,惟有多寡之不同,或将类目扩充,或将次序改组,或小者大之大者小之。但有一普通之目的,即将四库分类法劈开,将其门类分别归纳于相当地位,而成包罗所有之分类法,其理由即只顾科目不顾何种文字及形式也,更进而述各法之异同。”“中国图书馆现行之分类法,已受杜威之潜移默化,趋势所向,必归于十进原理之一途。”[11]此外,李小缘、杜定友、杨昭悊、刘国钧、马宗荣等图书馆界名家,都用中外比较之法,研究图书馆学。
从20世纪20年代至1935年,我国图书馆界运用比较方法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有《参考书目汇编与参考书目指南之比较观》、《大学图书馆集中制与分科制之比较观》、《辽宁全省图书馆与东省日侨所设图书馆之比较观》、《试将各国民众图书馆的特征作比较论》、《图书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比较》、《中国全国各省及各特别市图书馆数量比较》、《四角号码检字法与部首检字的比较试验报告》、《部首检字法与四角号码检字法的比较实验报告》、《中文书籍分类法比较》、《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的比较观》、《教育图书馆分类法的比较观》、《欧战前夕与去岁英国出版书籍比较》、《二年来(1933-1934)美国出
版之比较》、《美国杜威十进分类法与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之比较》、《比较图书馆》、《杜威卡特王云五分类法的比较》等。这些论文比较内容大致有三:一是用比较方法探讨中国图书馆事业问题;二是用比较方法研究国外一国图书出版和图书馆问题;三是用比较方法探讨国际间图书馆事业的共性或特征问题。从比较图书馆学特定含义来看,《中外图书馆事业之比较观》、《比较图书馆》和《杜威卡特王云五分类法的比较》,皆是跨国间的图书馆比较研究,为真正意义上比较图书馆学研究论文。此外,1925年5月20日,美国图书馆学家鲍士伟在河南省教育会发表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情形与中国》,虽是演说,但可以说是20世纪20年代比较美中图书馆事业的一篇难得的佳作。
“比较图书馆学”这一术语在中国的确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大致经历了一个概念的提出、比较图书馆学论文的问世和比较图书馆学专著的出版过程,其中张鸿书、王晓初和程伯群对这一时期我国比较图书馆学功不可没。
3.1 “比较图书馆”一词最早的提出
从发表时间先后考察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我们可知,1935年3月15日,张鸿书的《比较图书馆》是中国使用“比较图书馆”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该文由引言、目录和图书的流通三部分构成,完稿于武汉,时间为1935年2月28日。我们从张鸿书的“引言”中可知,“比较图书馆”这一术语在我国尚是第一次使用。“比较宪法,比较政府,比较解剖学,比较宗教学,这些名词大家都很熟习,用不着说。因此,比较图书馆应该是一个什么东西,我也不必多嘴,大家先猜着想想好了。我本来想在这上面用心研究一下,可是只为着没有工夫,眼看着这个研究在最短期间是不能实现了。于是,只好忍痛把这个研究暂时搁起,但,却把已经写译了的这点材料先拿了出去,许下个愿心,算是我以后有着这么一个‘志向’。比较图书馆这个名词还没有人用过吧。但,我不是夫子,从前没有人用过,名词我使用起来并不会失意,倒反只觉得满足。我此后的志向就是要倡明这个东西。但,得声明一下,现在,这儿有的是一点材料,没有好好的组织过,不算文章。这点材料是从Dingwall的How to use a large library(Cambridge 1933)里摘译出来的。”[12]
在译文中,Dingwall分别比较了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图书馆的作者目录、字典式目录、标题目录的不同特点,西方图书馆图书流通的三种制度,即开架式、闭架式和折衷式,其中写道:“图书流通的方法,主要的有三种制度。第一种制度就是开架式,图书馆里的许多图书,都可任随读者的便,到书架上去翻读和取阅。第二种制度,可以算是闭架式,读者若想到书库里去翻阅书架上的图书,除非他已经得着图书馆特别的允许,不然,是办不到的。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和哈瓦尔大学图书馆就是如此。最后,是一种折衷的制度,阅览室里面的书,取开架式,准读者任随去翻。除此而外,若想去翻阅别的藏书时,就要先领有某种形式的许可证才行。在开架式的图书馆里,例如剑桥大学图书馆,只要读者查过目录,知道他所要的书的书码,他便可以依照书码的指示,自己走到书架旁边去,把他所要的书取下来。若不是开架式的图书馆,情形便不同了。”[13]
3.2 真正意义上比较图书馆学论文和著作的问世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20世纪初至30年代,国人撰写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比较图书馆学研究论文为陶愚川的《中外图书馆事业之比较观》。该文发表于1930年《时代》第1卷第5-6期。作者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丹麦等图书馆藏书的比较,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看法,即欧美各国努力提倡图书馆事业;中国的专科图书馆阙如,普通图书馆仅250余所;图书馆著作绝少出版,舆论家漠视,“长此以往,深为本国危也。”此外,王晓初撰写的《杜威卡特王云五分类法的比较》,1935年4月30日发表于《天津市市立通俗图书馆月刊》10-12期合刊。此文比较了中美两国三种分类法的异同特征,涉及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的《十进分类法》,卡特的《展开分类法》和王云五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
程伯群的《比较图书馆学》为我国第一部冠以“比较图书馆学”的学术专著。该书有252页,从内容看,分为图书馆行政、图书馆技术、分类编目学、书志目录学四编二十五章。图书馆行政下设行政组织、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立法、儿童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推广事业、图书馆学教育七章。图书馆技术编分选购书籍、登记、出纳方法、打字、索引、校对、保管方法、装订方法八章。分类编目学有分类方法、编目方法和标题三章。书志目录学编分书史、印刷史、目录学概论、校勘方法、金石拓片、版本和图书馆史七章。该书的主要特点首先在于取材丰富。单从外文图书来看,它参考1911年至1931年间英、美、法出版的26种图书。该书叙述简明、综合比较。第十六章分
类方法,列举了各种中外图书分类法,如刘向、刘歆的《七略》分类法、张子洞《书目问答》分类法、《四库全书》分类法、清华大学图书馆分类法、法国、英国、美国的各种分类法等,并胪列类目,最后归纳中外排列法五个次序特点,如“二、依大小次序排列。书之排列大者在前,在左;小者在后,在右。法国及美国之图书馆中亦有采用此制者。惟书之性质与其大小,往往毫无关联,故检查不便。三、依字母次序排列。依字母排列检查较便,一八九八年勃朗氏(Brown)所著之Manual of Library Classification中有谓英美图书馆有分为六大类,或十八大类者,其排列照著者之名字,以字母先后为序。”[14]
《比较图书馆学》的书名由著名学者李煜瀛题写。书前有杜定友1935年2月15日写的“杜序”,上海图书学校崔竹溪的“崔序”,1935年1月程伯群作于上海图书学校的“自序”。1935年7月,《比较图书馆学》由上海书局正式出版。当时程伯群在上海图书学校工作,“于课余之后,著《比较图书馆学》一书。”[15]
中国比较图书馆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末,经历了一个由肇始、应用和确立的过程。1894年郑观应的《藏书》是我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的开端。张鸿书是以“比较图书馆”为文在中国倡导比较图书馆学的第一人,他的《比较图书馆》又是我国最早使用“比较图书馆”学的第一篇摘译论文。程伯群《比较图书馆学》是中国第一本比较图书馆学专著,应当说,是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确立的标志。已有的研究表明,“程伯群先生于1935年出版的《比较图书馆学》一书,则比美国有关论文早了20年。”[16]由此推断,1894年郑观应的《藏书》一文,比美国的相关论文早了61年。可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的国家之一,在世界比较图书馆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1〕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5
〔2〕〔3〕〔4〕〔5〕〔6〕〔7〕〔8〕李希泌,张椒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96:86,87,123,112,112,213,219
〔9〕韦庆媛.戴志骞.新图书馆思想与实践[J].图书馆,2010(6):59
〔10〕李刚,叶继元.中国现代图书馆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组的历史考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87
〔11〕叶继元.南京大学百年学术精品(图书馆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03-505
〔12〕〔13〕张鸿书.比较图书馆[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5,7(1):137,140-141
〔14〕〔15〕程伯群.比较图书馆学[M].上海:世界书局,1935:2,168
〔16〕吴稌年.中国近代图书馆界的比较研究源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109
Discussion on the Earliest Study of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in China
PingBaoxing
Reviewing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from the end of19th century to 1930s,the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study in the period.It points out that the earliest Chinese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study dated back to Zheng Guanying’s Collection of Books in 1894,which was 61 years earlier than the related study in U.S.A.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which studied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in the world.
Chinese comparative librarianship study;Different periods;Characteristics
G250.1
A
平保兴,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