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
(韶关学院 韶州师范分院,广东 韶关512009)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翻译中两个主要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翻译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源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因此在语言翻译中必须考虑如何处理源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处理方法的问题上,对于翻译中到底是应该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法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是一种关于交际的理论,而翻译归根结底也是交际,发生在源文作者、译者、读者间的交际,所以我们可以关联理论的原则为指导去选择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
1986年,基于Searls的语言行为(language act)和 Grice 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法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合作出版了《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首次提出了关联理论,引起广泛关注,并且许多学者基于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关联理论是研究交际的理论,它把交际看作是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和Wilson提出,为达到成功交际,信息传达者必须明示自己的意图,信息接受者需要根据信息发出者的明示去推导出其意图,即;交际者发出一个刺激,使得交际意图在交际者和受体之间互明,并通过这个刺激使得受体明确或者更明确假设集合(a set of assumptions)。对于受体而言,明确假设集合是通过在语境中推理实现的。而这种推理是通过对关联性的考虑来指导进行的。所以明示推理交际要涉及到关联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点:关联性和关联原则[1]19-21。
说话者的话语中有两个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者获得了这两个意图就意味着交际成功。听话者通过判断推理得出交际意图,判断的依据有两个,一是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另一是语境。语境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下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听话者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他的认知能力[1]19-21。并且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是动态的,它在交际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扩大。所以听话者把话语与语境联系起来去判断和推导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而话语与语境的联系就是关联性。话语与语境的联系众多而复杂,人类交际的认知基础就是寻找最佳关联。例如:
A:小王会打字吗?
B:她以前是秘书。
话语“秘书”与语境有众多关联,我们的知识语境中秘书要会“整理报告,安排约会,打字”等。交际得以自然顺畅的进行就是要获得话语与语境中的“最佳”关联。
按照Sperber和Wilson的说法: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1]19-21。
关联原则,是指导我们找到最佳关联的原则。反过来,什么是最佳关联,即符合关联原则的就是最佳关联,它决定和制约着我们交际的成功与否。
关联原则,在同等条件下,话语的语境效果越大,其关联性越强;听话人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就越强。人类交际中关键是产生最佳关联的期待,即期待听者在作言语理解时,能够实现以最小的处理代价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交际时都假定有自己的最佳关联性。
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关联原则:
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公式囊括了上面两条原则,即关联性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与推理努力成反比)
关联理论的两条原则是关于交际的原则,而翻译也是一种交际,存在于作者、译者和读者间的交际。所以在选择翻译策略时,我们可以关联理论为指导。
在翻译实践中,对于某一部分,或某一文化现象,如果能够使读者付出最小认知推理努力,且带出最大的语境效果,这个翻译策略就是最佳策略。即,在某一具体情况下,如果归化可以达到最佳关联效果,就采用归化;反之,就采用异化。
语言结构差异可多使用归化翻译,以减少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推理努力。
1.从英语的树形结构到汉语的线性结构
英语句子在表达一个复杂意群时,往往采用树形结构的句式。先搭建主框架——主谓宾,然后在主框架上添加树枝——各种修饰语及从句。而汉语表达一个意群时,有时可以没有严格的句型框架,有时可以省去主语或谓语这些在英语中所谓的主框架[2]411-413。这是因为汉语表达一般有一个时间或逻辑顺序,像一条小溪,娓娓道来,而中国人依然感觉流畅自然。所以在翻译英文树形结构意群时,采取归化翻译,符合中国读者思维表达习惯,这样可以减少中国读者的认知推理努力。例1:
‘The rugged Pyrrhus,he whose sable arms,
Black as his purpose,did the night resemble
When he lay couchèd in the ominous horse[3]35
(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line 390-393)
野蛮的皮洛斯蹲伏在木马之中,
黝黑的手臂和他的决心一样,
像黑夜一般阴森而恐怖[4]39
(朱生豪,译)
狰狞的皮鲁斯,——他的两臂和他的心肝是一样的黑,
卧在那匹凶马的肚里,恰似漆黑的昏夜[5]39
(梁实秋,译)
上面一段话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哈姆雷特发现了他父亲的死因,引用一出戏剧中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胸中的剧烈情感。原文采用了树形结构,而西方人习惯这种思维和表达,所以可以很自然地获得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而朱生豪与梁实秋对译文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朱生豪采用了归化策略,打乱了原树形结构,使用了逻辑顺序的线性结构来处理,符合中国读者的思维模式,使中国读者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并且很容易带出原文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哈姆雷特的感受。梁实秋的翻译虽然忠实了原文的树形结构,但是中国读者读起来有一点不自然,付出了更多的认知努力,且读者花费更多时间去揣摩。这样,原文的流畅,原文铿锵有力的情绪表达也就被减弱了,没有带出最大的语境效果。
2.从客观表达到主观表达
中国传统认知是以人为宇宙的中心。中国的哲学思想认为了解了自己,就可以了解自然万物的基本规律。把人与自然联为一体[3]35。所以汉语更多的是主动句,或以人为主语的句式。西方人思想是以自然为客观对象,认为人只有先了解了自然才可以征服它。所以西方人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把人的内心与自然万物区分开来。所以被动句在英语中很多,并且用非人的客观事物为主语的句子也很多。对于这种差异,为减少中国读者的认识努力,根据关联原则,我们可以多采用归化翻译。例2:
Queen
Calmly,good Laertes.
Laer
That drop of blood that's calm proclaims me bastard;
Cries cuckold to my father;brands the harlot
Even here between the chaste unsmirched brows Of my true mothe[3]60(哈 姆 雷 特 ,第 四 幕 , 第 五 场,Line 117-121)
王后
安静一点,好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
(朱生豪,译)
后
安静些,好赖尔蒂斯。
赖
我只要有一滴血是安静的,便可宣布我是个私生子,喊我父亲做乌龟,在我母亲的贞洁无比的两眉之间打上娼妇的烙印[5]75
(梁实秋,译)
她薅了一把野蒜,嗅了几口,说:“秀容川,我来诗兴了。”我说:“好,你念,我听。”别呦呦忽然一把抱住我:“可我不想作诗,只想和你那个。”
这一段中,雷欧提斯刚刚得知他父亲死讯,并且他以为是国王杀死了他父亲,所以他失去了理智向国王冲过去要为父报仇。此时王后拦住了他,要他安静下来。他不能自已说了上面一段话。这一段英文用了物做主语,符合西方人思维,所以很好的传达了雷欧提斯的情绪。朱生豪与梁实秋先生在此处又各自选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朱生豪选择归化,变成人做主语,而且使用了中国人惯用的诅咒方式,“如果我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中国读者读了以后,可以很自然的感受到赖尔蒂斯胸中的怒火。用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了最大的语境效果。梁实秋先生的翻译,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文的句式,但是中国读者付出了额外的认知努力,且在反复重读做进一步了解时,感受到的赖尔蒂斯的情感被削弱了。
对于文化意象的差异,在不增加额外认知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多使用异化翻译,以带出最大语境效果。
1.有上下文提示的情况下,使用异化翻译策略,没有增加读者额外的认知推理努力,而且获得了最大的语境效果。例3:
But I am pigeon-livered and lack gall
To make oppression bitter[3]39
(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Line 512-513)
我是一个没有心肝、逆来顺受的怯汉[4]42
(朱生豪,译)
我长了一对鸽子肝,里面没有胆汁,受了欺辱也不觉得苦[5]44
(梁实秋,译)
译入语读者读外国文学,收获之一是可以了解一些新鲜的来自异国他乡的元素,以拓展自己知识面且在外国文学中找到一些素材,丰富其自身母语体系。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他乡的从未听过的比喻如果译的好,在不增加读者太多认知努力的情况下,可以使读者耳目一新。此处,朱生豪先生的翻译采用了归化,完全隐去了原文的文化背景 ‘Pigionliverd’(鸽子肝)。虽然很容易理解,没有耗费中国读者的认知努力,但奇异的异国情调也荡然无存,并不能带来最大的语境效果。梁实秋先生的翻译采用异化,忠实于原文,且由于此处有上下文提示‘To make oppression bitte’,受了欺辱也不觉得苦,所以中国读者并不需要付出太多认知努力就可以理解外国人的比喻,拿“鸽子肝”比喻息事宁人的懦夫。此处,梁先生的翻译带出了最大语境效果,符合关联原则,是不错的翻译。
2.对于已经被普遍接受的异国文化元素,应该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例4:
Queen
Have you forgot me?
Hamlet
No,by the rood,not so[3]42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12,Line 15-16)
后
你忘记我是谁了吗?
哈
没有,我敢以十字架起誓,没有忘记你[5]56
(梁实秋,译)
后
你忘记我了吗?
哈
没有,我发誓没有[6]188
(卞之琳,译)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一个民族的语言总是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营养,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此处rood“十字架”,已经被中国人所接受,直译的话中国读者丝毫没有多付出认知努力,而且可以感受西方人的赌咒方式,加强语境效果。所以梁实秋先生的翻译,不仅忠实,而且没有违背关联原则。而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放弃了十字架,所以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译入语读者,语境效果似乎稍差一些。
3.在没有上下文提示或其他暗示时,使用归化策略的同时,做些翻译补偿,使译入语读者借助补偿,减少认知努力,同时带给读者最大语境效果。例5:
Polonius
Give first admittance to th’ambassadors
My news shall be the fruit to that great feast[3]30(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Line 50-51)
先召见使者臣吧;我的消息留做宴会的水果[5]33
(梁实秋,译)
陛下先还是接见那两位特使;
我这点消息留在盛筵后当果品吧[6]176
(卞之琳,译)
图式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组合成单元的。人们的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比如,人们见到某种动物的图片,就能很快想起它的名称、性情、生活习性等很多有关该动物的知识。一个图式的特征点叫做位信息(slot)。激活头脑中某一认知图式,我们并不需要所有位信息刺激。比如学生宿舍这个图式,当提到上下铺,堆满书籍的桌子时就可以带出这个图式。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意象差异,有时可以体现在位信息刺激差异中。对于同样的一个认知图式,有时候将它激活的位刺激信息可能中西方会存在差异。此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补充一些位刺激信息来激活同样的认知图式。
上例中不同的文化使用了不同的比喻带出“锦上添花”这个认知图式。西方人饭后要再吃点果品——水果或甜品。所以西方人只要提到宴会上的水果(不提甜品也可以)这单独的一个位刺激信息,就可以带出“锦上添花”这个认知。但要让中国人了解西方人的这个文化比喻还需要补充其他的位刺激信息,如卞之琳译文中“宴会后”的“后”,“果品”。由于补充了足够的位刺激信息,所以卞之琳的翻译减少了中国读者的认知努力。同样是异化翻译策略,由于没有上下文提示,且没有做适当的翻译补偿,梁实秋先生的译文“宴会的水果”可能会让中国读者有些摸不着头脑。
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关于交际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把交际看成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强调交际的成功在于是否找到了最佳关联。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将翻译看做源文、译者、译入语读者三方间的明示-推理过程,所以关联原则有助于译者选择最优翻译策略,即:凡是符合关联原则,能够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的翻译就是最佳翻译。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上海:外研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Thompson A,Taylor N.The Arden Shakespeare:Hamlet[M].Beijing: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7.
[4]朱生豪.哈姆雷特[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5]梁实秋.哈姆雷特[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6]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四种[M].青岛:方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