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惠琴
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
罗惠琴
小组讨论学习是实践合作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它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指导。让所有或者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它才是有效的,但同时也是困难的。这既需要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更需要老师对课堂的高度关注和艺术调控。
合作学习 呈现方式 有效合作 全员参与
2011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再次强调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性,同时也折射出我们日常教学中对这一学习方式并没有真正的重视的现象。
我们仍然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合作学习”。所谓“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合作学习倡导者们的最初出发点,也是我们现在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目标。国内外多年的合作学习实践已经证实,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效果显著。合作学习是总体上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它要求每个学生学会同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互动,既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我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恰当、适时、合理的使用这一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素质乃至健全的人格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了当前语文各种公开课、比赛课、展示课的“宠儿”,一时间,这种学习方式仿佛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是否这就能表明我们对这一学习方式足够重视,并做到了“积极倡导”呢?什么才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进行“合作学习”?我在教学和观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把自己的一些思考提出来,以期得到大家的指点。
问题一:小组合作学习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
小组讨论学习是实践合作学习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公开课小组讨论学习的情形是这样的:教师的一个问题刚刚抛出来,就会让学生讨论讨论。顿时哗啦一下,同桌或前后四人抑或一群人马上聚在一起,教室里叽叽喳喳。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做主角高谈阔论,也有的做听众默不作声,还有的借此机会走神儿或小憩,两三分钟后,教师一个指示,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大家正襟危坐,准备接受老师“检阅”——我们思考这样的合作是否真正的合作?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它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都知道一个学习小组成员的构成要相对固定并有差异,这很需要老师在安排座位上费一番心思,要考虑的因素有:性别、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综合能力等。如果这样的小组还未建立,那么讨论的效果就可能达不到。其次,小组内部要有明确的个人分工,而且这种分工在一定的时间内要相对固定,以期形成习惯。同时,分工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定。当某些学生取得较大进步之后就面临着小组的重组或分工的改变,因而,小组的构成和分工又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另外,小组讨论不可能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因而,教师的一声令下,没有给学生足够时间的讨论交流都是无效的,这样做可能只是为了呈现一种虚假的热烈的学习气氛。此外,讨论学习中讨论结果的呈现非常重要。可以用分组交流、自由交流、辩论交流等方式。讨论问题难度不大时可用分组交流的方式;讨论问题值得深究或有针锋相对的意见时,可以打破原来的小组重新分组推选代表进行辩论。
问题二:是否所有的课堂都需要搭上“合作学习”的快车?
曾听有的老师这样说过:不让学生合作讨论,觉得课堂不热闹,课堂上不讨论就体现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你必须清楚什么课型,什么情况,什么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是必要而有效的。就知识而言,如果个人学习就能掌握,或者是非教师讲不可的,那么,还是不讨论为好。因为前者可以节省时间,后者费再多时间也枉然。见过这样一个教学设计:一位老师教授《安恩和奶牛》时,有这样一个设计:小组勾画描写安恩肖像的语句并进行交流。对于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没有什么分歧的问题进行合作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同时,也见有些老师一堂课设计了多次学生合作,每次时间都很短,我以为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看似热闹,实际上做作而多余。这里特别要提到语文的教学。语言学习,多数情况下属于个体行为,学生读多少时间书,就能得到多少东西;学生写多少时间作文,就能得到多少能力。过多的讨论有时是无益的,至少是低效的。从教学的实践看,以下一些情形可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阅读篇幅较长而内容相对枯燥的文章时,小组合作组员轮读,可以较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同时对容易偷懒的学生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对阅读有障碍的同学也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一些相对有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交流,这样在有效地时间里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和交流,尤其是对一些羞于在大庭广众下发言的孩子来说提供一些在小范围内发言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锻炼和促进,这样的做法,如果能够持续进行,将能够极大的提高这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自信。
问题三:合作学习怎样让所有的学生真正参与?
让所有或者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它才是有效的,但同时也是困难的。这既需要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更需要老师对课堂的高度关注和艺术调控。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他们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发展新问题,他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学习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他们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可以说成了学习内容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炫耀聪明的学生,应当说这类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但这类学生性格非常明显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他人合作,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团体性原则。如果任其发展,那我们的合作学习也就成为了空谈。针对此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对他们能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给予肯定,但对于他们的学习方式应当予以批评,向他们讲明白我们的合作学习是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不是让其他同学作观众,某个同学作演员。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集思广益,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作为教师就要利用他的这种性格来为我们的合作学习服务,在实际的教学中,让这些学生担任该学习小组的主持人,充分发挥其能说会道的特长,给自己小组的同学分工,规定每个同学应该完成的任务。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动机不积极参与,此类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可谓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此类学生的典型表现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些学生有的是因为长期以来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而导致自己基础很差,有的则是缺乏自信。在现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这些学生往往是会被人看不起的,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使这些学生丧失学习的动机或对学习产生厌倦乏味的思想。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永远用老眼光去看待学生,要给予更多的机会。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其进行表扬,这些学生一旦得到了表扬,他就会产生强大的动力。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再对其进行教育,使他明确学习的目的、动机,那么我们的教育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感受到协作的快乐,体悟团队的力量,同时也更能提升和展示自己培养自信。当然,合作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相信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定会结出硕果。
[1]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3,(6).
[2]斯莱文.王坦译.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山东教育科研,1994,(1).
[3]吴向丽.新课程倡导的十种教学策略丛书:合作学习.青岛出版社,2006.
罗惠琴 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 中教一级
(责编 樊 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