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人的天然博物馆:船头寨
文/谭宗派 赵青松 编辑/田宗伟
船头寨远眺。旭日下方的远山即为船头寨。 摄影/陈小林
铁壁三层盘古寨,螺峰四面护雄关。
是谁,在这里精雕细刻,创造了灿烂的土家文化?
是谁,在这里揭竿而起,点燃了熊熊的反明战火?
一段失落的历史,一座大山深处的土家山寨,
让我们一起走进,去追寻、去凭吊、去欣赏。
船头寨远眺。 摄影/陈小林
位于东经108°38′~108°42′,北纬30°28′~30°36′。山寨整体形似一艘昂首北去的三层巨船。
巍巍齐岳山,如同一段天然的城墙,以截断天地的气势,横亘在楚蜀之间,其间谷口关卡林立,各个山峰兵寨相峙,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其中,船头寨又力压同侪,一寨独尊。
船头寨,全名支罗船头寨,古名船山,位于今重庆万州与湖北利川谋道交界的三峡南岸,与重庆万州、云阳、奉节紧邻,今属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管辖。其东以山麓野场河为界,与今重庆人头寨相望;其西以山麓葫芦溪、鸡头沟为界,与鱼木寨相邻;其北以山麓龙驹河为界,与今重庆龙驹镇相通;其南以山脊与谋道集镇(古属四川)相联,东临荆楚,西联巴蜀,远控夜郎,近瞰峡巫。
在寨西一陡峭山坡上,有一座紧挨着寨边壁岩耸入云间的巨大的石峰,其形状酷似一把古代的马尾鑐铁锁,船头寨人又叫它“支罗锁”,说这锁把船头寨这艘玉帝仙船锁于群山中之。
清光绪甲午版的《利川县志》这样描述船头寨地位置与地形地貌:“……都亭山自筲箕湾折而北十五里,曰方家山。又北十五里,曰高士山,左曰木耳山,右曰大包山。又北为太平场,其东曰旧寨坝,支罗百户所旧治也。又北三十里,曰船山,濒万县龙驹坝水。山峭壁如船,一径可通。”
船头寨整体形似一艘三层巨船,船头向北,船尾在南,东西北三面每层之间都以悬崖分隔,顶部平坦而船头(北部)高翘,船尾与南部山脉连为一体,周边则是波涛一般的崇山峻岭。“遥望群山如叠浪,有时风撼舟疑荡。昂头势欲浪中移,赖有银铛作保障”,“铁壁三层盘古寨,螺峰四面护雄关”、“十二险峰东川保障,三千远路南浦雄关”这些诗句和联语是对山寨地形地貌与环境的形象写照。
船头寨山体庞大,占地面积20余平方公里,谷底海拔600米,顶峰海拔1400米,垂直高差800米,气势磅礴。古寨上的36条小道和72座卡门,成为通往寨顶的咽喉,可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船头寨环境优美,春天杜鹃怒放一片花海,夏天飞瀑四泻一座凉都,秋天万山红遍瓜果飘香,常年云海苍茫似神话仙境。
船头寨悬崖。从山麓至寨顶,这样连续不断的悬崖有三级,正所谓“铁壁三层盘古寨”。摄影/陈小林
船头寨传说很多,玉帝仙船、支罗贡米流传最广。
船头寨传说是玉帝仙船,因向往人间美景,偷偷来到世上,被玉帝发现后,用支罗锁锁于群山之中。清代诗人张宗颜的《船山石锁歌》写道:“天船泊在绛河边,偶念红尘下大千。上帝闻之勃然怒,遣将五雷追不旋。帝言此船深负我,堕落尘网乌乎可!以后不许天汉横,特命六甲将船锁。锁向人间不计年,镇以天符永不迁。苔钱迭印封条固,鑐钮又倩古藤缠。犹恐容易毁仙迹,罡风一吹化为石。”
从支罗锁同一脉线向下延伸有一座小山丘,山丘脚下常年渗出一股清泉,不管天干天涝,这股水始终不增不减,经年不息滋润着它脚下的七块小田(约一亩),人们称为支罗田。支罗田里产出的稻米远近闻名。明朝嘉靖初年(1522年),龙潭安抚司在船头寨设立支罗峒后,峒主每年将新米当作贡品送给皇帝,普通百姓一粒难尝。《利川史志》记载:“支罗贡米米粒细长完整、晶莹如玉、口感滑润细腻、香味浓郁、回味悠长,有温中益气养气胃之功效,为明清时皇室宫廷贡米。”
寨上梯田。 摄影/陈小林
相传很早很早的时候,在支罗田附近岩洞里住着一户勤劳的人家,他们起早贪黑,却赶上了天旱,庄稼颗粒无收,当一家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等死的时候,一个白胡子老汉投梦给他们,叫他们天亮后到屋旁边的一个小洞里去掏,就会掏出米来。天亮后他们一去果然有米,掏出来的米不多不少,刚好供一家人吃一天。一家人衣食无忧后,渐渐懒惰起来,春天村里到处犁耙水响忙耕种,他们一家人却在晒太阳,看到别人秋后丰收了,开始眼红。于是,他们找来钻子和铁锤,把出米的洞口打大,想多出些米,结果米没出来,却出来一股清泉。一家人又回到缺粮等死的从前。这时白胡子老汉又来到他们的梦里,告诉他们要勤劳不要贪心,就在这股水下开田种地,自己动手自会丰衣足食的。于是他们听了梦中老人的话,开始挖土造田,终于又过上了好日子。
支罗田。 摄影/陈小林
历史可远溯新石器时期,有文字实物可考至汉,辉煌在元明土司时期。文化遗存丰富。
船头寨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有文字和实物可考证的,可追溯到汉代,而船头寨的辉煌则是元、明土司时期,其间黄中据寨抗明竟达十三年之久。
支罗船头寨长期为龙潭安抚司支罗峒治所,历史久远。清道光《施南府志》、光绪《利川县志》、民国三年《咸丰县志》载:“龙潭司,周属巴子国,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属黔中都督府,宋为施州南寨地。元置安抚司。明玉珍改宣抚。洪武四年归明,改安抚,二十三年废,二十五年复置,编户一里,领上、下支罗二峒。后支罗叛,改所。”“正德、嘉靖间,为其戚黄氏篡窃。待黄氏以罪诛灭,田氏复为安抚。清康熙三年(1664年),龙潭安抚归顺。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据云南,龙潭属焉,至十九年归顺。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改世职千总。”文中所指上支罗峒峒址即今之旧寨坝,下支罗峒峒址即今之衙门坪。上支罗在船山腰,下支罗在船山顶,两地相距约5公里,元、明时先后为支罗峒治所所在地,同在支罗船头寨范围之内。
《明实录•世宗实录》(卷404、417、545、555、562)指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龙潭安抚司黄俊、黄中父子据支罗,与容美土官田世爵、四川李仲实联合反明。”“筑寨牛栏坪,广袤六十里,自号天城。”“占据奉节、云、万三县土田,聚党千余。”“官兵捕之,反为所败。”激战十三年,“黄中被擒,砍于市”。乱平,船头寨割半置支罗所。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其地改所为屯,属利川县南坪十四保。
船头寨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分存上支罗峒峒址旧寨坝、下支罗峒峒址衙门坪和官家坪三处。
旧寨坝位于下支罗衙门坪东南二磴岩上,与下支罗衙门坪隔岩相连。现遗址已全部变为农田,除残砖废瓦等遗物外,楔子岩上尚可寻觅到一些古人建造山寨时的艰难足迹。船头寨南端山脚下有高达数十丈的绝壁,绝壁半腰至今还卡着一把长约二市尺的铁楔,所以当地人叫它“楔子岩”。铁楔原为二把,解放初一把坠落,被当地农民杨某捡去打了锄头。该铁楔究竟是什么人、什么时候打上去的,已无人知晓。现在当地只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马桑树高可登天,铁楔是有人爬马桑树登天时留下的。”
衙门坪位于山顶,土地平旷,是当年黄中建立五营四哨,筑寨牛栏坪号称“天城”,称帝反明的政治、军事中心,面积最大,保存较好。衙门坪文化遗存有衙基梁、天子殿、城隍庙、禹王宫、武台衙门、马道子、洗马塘、天子殿基址,可惜的是,遗址内的武台衙门、城隍庙、禹王宫、天子殿等房屋建筑现今已毁,多数已成田园、森林或农舍。不过,遗址内古代柱础、雕花石构件、残砖烂瓦、铜钱、刀矛等在农民耕作、营建时却时有发现。抗日时,曾有人在衙基梁老屋坳大丘挖出过一枚土司铜印(今失)、在旧寨坝挖出过甬钟一件(今失)。
官家坪位于下支罗衙门坪西一磴岩下,距衙门坪约一公里。官家坪的遗址有杀人坳、割卵丘、鸟经寺、状元坟等基址。
割卵丘紧挨着杀人坳。割卵丘传说是土人反抗土司初夜权,将土司睾丸割掉的地方。杀人坳是黄中被平后,官军集体屠杀叛军的场所。建国后,曾有人在割卵丘、杀人坳一带挖出过成堆白骨无数。
鸟经寺位于今龙水文庙处,传说古庙住持念经如鸟语,世人不懂。上世纪80年代,农民耕种,曾在寺前菜园中挖出东汉砖室残墓一座,几何纹墓圹砖无数。另外,1984年8月,支罗吴代南兄弟挖屋基,曾在老屋旁生土二米以下挖出石棺二具。石棺以厚薄均匀的红砂石块拼投而成,高1.1米,宽0.9米;棺底厚50厘米,棺壁厚30厘米,棺盖厚20厘米。一棺全长6米,中以石片隔开,等分为三室。后、中二室碎毁,中室内有少量腐烂木屑遗存,前室头壁凿刻小龛,上放青花小碗一个,口径9.5厘米,高5厘米,内底题“贵”字,外壁草书“金榜题名”四字,微兰,圈足露胎。
状元坟位于龙水文庙附近。
除上述遗存外,寨内还有晋隋崖墓3孔;元明天然崖墓1孔;明代关卡10座;明清岩屋、兵洞5处;清代向氏、马氏家族大型碑墓群两处23座;民国碑屋1座;明、清土家学校1座;清代祠堂3座;民国庄院1座;明代石桥1座;清代石牌坊、石桥各1座;明清石板古路8000余米;民国及现代摩崖石刻4处。
支罗遗址时代跨度较长,面积较大,尚未进行科学、系统发掘,一般保存较好。天子殿、鸟经寺是当地土家族人独特崇祀的载体;杀人坳、割卵丘是明朝镇压叛军的刑场和当地土家族人对土司初夜权反抗的场所;衙基梁、武台衙门、马道址、状元坟既展示了有关黄中反明称帝时的政治军事辉煌,也初现出土家族人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足迹,文化内涵极为深厚。
支罗船头寨,山体庞大,地势险要,环境优美,文化遗存众多,堪称土家山寨之王,是一部土家山寨的通史。这里岩屋奇特、民居多样,宗祠林立、石刻精湛,牌坊壮观、墓葬神奇、墓碑辉煌。以它为首,鱼木寨、女儿寨为辅的土家山寨群落,构成了举世无双的山寨奇观和土家文化。
船头寨文物分布图。 制图/刘高升
传说黄中称帝反明时船头寨曾有36条小路,72座卡门,6条大道从四面八方通向寨顶衙门坪。
船头寨麓,东南为野山场河,北为龙驹河,西为葫芦溪、鸡头沟。这些溪河水流湍急,成为山寨的天然屏障。为了与外地交通,古人曾在溪河上建修黑潭子桥、复原桥、马龙关桥及天缘桥等四座大桥,今除马龙关桥已改建为鸡头沟公路大桥外,其余三座仍保存较好,黑潭子桥、复原桥跨界重庆,天缘桥全在利川境内。
【天缘桥】 位于支罗船头寨西麓葫芦溪上,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保存较好。该桥以两岸及溪中天然巨石为墩,规整巨大石板搭建而成,是古代由铜锣关、鱼木寨登上船头寨的重要通道。桥面上建功德碑亭一座,两柱三厢,柱上分别刻“千年功在磨□里;万载名存琬琰□”和“永垂万古”字样。天缘桥两岸,悬崖高耸,森林茂密,洞穴幽深,十分险要。
至于寨内道路,尽管光绪甲午版的《利川县志》有“山峭壁如船,一径可通”的话,现在很多的文章为了形容船头寨地势险要,也说只有一条小道可通其上,其实这是误解,或是善意的谎言。
船头寨地势分三层,传说黄中称帝反明时,船头寨曾有36条小路,72座卡门。36条山间小道在第一层,到第二层时汇成6条石板大道,6条大道从四面八方通向寨顶中枢“天城”。
船头寨大大小小的道路,最有名的是三处,一为从长坪村下面的唐湾经观音岩卡门直达天子殿道路,一为寨西经六也岩卡门进寨道路,一为位于船头寨西二层岩向碧珍岩洞屋旁的手扒岩。船头寨的道路多不似鱼木寨那般险峻,真正险峻的只有手扒岩一条。最为引人注意的,是船头寨具有军事意义的众多卡门。经过三次文物普查,结果发现支罗船头寨尚有岩头缝(中咀)、罗家岩、堰塘坪、横联寨、红岩寺、观音岩、苕坪、土地梁、六也岩(绿野岩)、张果老岩等10座卡门及关卡间险要石板古路8段(总长10余公里)保存较好。多数卡门、古路已毁,现在仅存地名。这些卡门主要分布于以衙门坪为中心,南至太平镇,西至马龙关,北至龙驹堡,东至老鸹塘的石板干线上。卡门全以规整条石修砌而成,选址重在防守,或凭孤峰以远眺,或拥老林以藏形,或扼深涧以断路,或借洞穴相交通。门前道路有的盘绕如惊蛇,有的壁陡似天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极为险要。
【观音岩卡门】 位于船头寨南端三层岩,始建于明,保存较好。这里悬崖陡峭,绝壁高耸,绝壁上一条石板古道直达寨顶,地势十分险要。明嘉靖黄中据寨时,为加强防护,在绝壁上修建卡门一座扼守上寨通道。现存卡门隘墙长2米,高3.6米,门洞高2.25米,宽1.23米。门前悬崖山脊上有石板古路一条,长约2000余米,直达岩下塘湾。卡后原有大寨岩高大石质牌坊一座,其门联为“铁壁三层盘古寨,螺峰四面护雄关”,雕龙镂凤,十分壮观。可惜在修建上寨公路时被拆毁,如今基址岩壁上,一些文字题刻,尚依稀可见。
罗家岩卡门前的石级栈道。 摄影/陈小林
【罗家岩卡门】 位于船头寨西侧二墩岩上。始建于明,保存较好。这里悬崖高耸,绝壁如削。卡门依山顺势修建于绝壁岩口之上。现存隘墙长2.35米、高3.05米,卡门宽1.2米,门道长6.2米。卡门外崖壁上有石栈道120级,两头有石板古道2000余米,是过去万州罗田、马头场通往支罗船头寨的主要通道。
【六也岩卡门】 六也岩俗名“绿野岩”,位于支罗船头寨西侧香树坪岩口,与罗家岩卡门隔涧相望。始建于明,保存较好。后因崖壁上有清同治六年摩崖题刻“六也岩”三个大字而改名六也岩。这里为支罗船头寨西麓门户,与鱼木寨、大寨岩隔涧相望。鸡头沟由南向北从寨麓流过,绝壁深壑,地势险要。一条古时由万州龙驹堡至利川谋道的石板古道经崖上栈道从卡门经过。卡门用条石依崖磊砌,外沿与崖口齐,居高临下,凭崖临险。现存隘墙长3米、高4.25米,卡门宽1.45米、高1.94米,门道长10米。门框上楷书阴刻“十二危峰东川保障,三千远路南浦雄关”,额题“天地无疆”,气势恢宏,形象地描述了此地的险峻和重要。卡门下两河交汇处原有马龙关一座,门联“一河劈开川楚界,万利联镇马龙关”,表明鸡头沟水曾为川楚界河,可惜今已不存。
【张果老岩卡门】 位于支罗船头寨南端。建成于明、清。卡门建于绝壁之上,是过去鱼木寨、四道溪等地经钓鱼滩至寨坝的重要通道,现石板古道保存较好。卡门后有庙宇残址一处,庙宇上距岩顶约20米,下距岩根15米,一半利用岩间天然岩洞,一半依托洞前的巨大岩石,依崖顺势地修建在名为张果老岩的半岩上,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现主体墙壁尚存,全用规整条石垒砌,残高4.6米,厚0.3米。西南两面各开大门一栋,南为进出通道,门外有一条小道与旁边的卡门和栈道相连,门上刻楹联“旧迹重新张古洞,慈云遍覆显青龙”,横批:“俨然普佗”。西面门外有一不足两平方米的小平台,平台外为绝壁,站在平台上,对岸鱼木寨、四道溪、漆獠坝山岭重重;谷底鸡头沟、倒字沟、钓鱼滩等沟壑纵横。318国道由南向北沿葫芦溪蜿延而下,风光惊险而奇特。建筑内北侧墙角下有石碑一通,碑文楷书阴刻,“今因张果老洞建”,“用作香灯之资”,“戍年九月十九日赵孙氏同子赵世科”等字及部分捐钱者姓名清晰可见。可惜石碑上部残缺,内容不全。建筑下为一狭窄台地,当地人称“旋二墩”,左侧15米处有隘墙一段,阻断整个崖间台地,险要异常。
【中嘴卡门】 位于支罗船头寨西侧一层岩。始建于明,保存较好。卡门背靠老崖,前临中嘴岩,东距龙水文庙1500米,西距利川至万州公路200米,是经龙水文庙上船头寨顶的主要通道。现存卡门隘墙高2.85米,宽3.2米,门洞高1.85米,宽1.1米,门道深4.1米。
马龙关桥。 摄影/陈小林
【堰塘坪卡门】 位于支罗船头寨西侧一层岩。始建于明,保存较好。该卡门西距318国道500米,前临鸡头沟,崖高坡陡,地势险要。现存卡门隘墙长6.8米,高2.65米,门洞高2米,宽1.18米,门道长4.6米,门前栈道长100余米。是古万州马头场、罗田等地上船头寨的主要通道,现存石板古道约3000米。
【苕坪卡门】 位于支罗船头寨东麓,始建于明,保存较好。卡门建于古龙驹堡至支罗船头寨的石板古道上,前临大河。通高3米,面壁宽13米,门宽1.35米,进深5米,门道宽2.2米。四周森林茂密,危崖陡峭,易守难攻。
【红岩寺卡门】 位于寨顶中部东侧,始建于明。现存卡门隘墙长3.7米,高3.8米,厚2.7米,门高2米,宽1.73米,条石垒砌,保存较好。这里东望石桶寨,西靠衙门坪,是古老鸹塘(今重庆凤仪)、石桶寨上船头寨衙门坪的主要通道。
【苏拉口卡门】 又名横联寨卡门,位于支罗船头寨西北一层岩。始建于明,保存较好。该卡门雄踞于船头寨北侧第一层岩上,是万州、龙驹等地通往船头寨的重要孔道。现存卡门隘墙长4.35米,高2.73米,厚0.83米,卡门高2米,宽1.35米,门道长6.5米。
【土地梁卡门】 位于支罗船头寨东南麓第一层崖口,前后皆为陡坡。始建于明。现存卡门门洞高2.2米,宽1.18米。门道深4米,宽1.9米。隘墙及古道损毁严重。
船头寨关卡、古路的建设和保存,不仅是当地土家族人过去争战的需要,也是当地土家族人历史生存智慧的体现。关卡上凝聚着鲜血、呐喊,古路、桥梁上承载着信仰、追求。这是一些保存在大山丛中的文化线路,价值十分珍贵。
六也岩卡门。 摄影/陈小林
罗家岩卡门。 摄影/陈小林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龙潭安抚司支罗峒峒主黄俊、黄中据寨反明称帝,筑皇城于牛栏坪,自号“天城”,长达13年之久。
黄中(1500~1565年)咸丰龙潭人,祖父叫黄彦朝是著名的江洋大盗。父亲黄俊是龙潭安抚使司。黄俊生有六子,黄中为长。
随着黄氏父子势力日渐强盛,黄俊日渐骄横,纵横川东、鄂西,朝廷早有耳闻。嘉靖三十二(1542年),朝廷以“俊素贪暴,据支罗峒寨,以睚眦人”等罪名,将黄俊逮捕入狱。其时正逢白草番反,黄中巧妙周旋,向朝廷假意请求镇压百草番反,立功为父赎罪,获剿“贼”副指挥。嘉靖三十三年(1543年),黄俊出狱后,联合四川的草莽英雄李仲实和容美土司田世爵,在船头寨的牛栏坪(即今日衙门坪一带)揭竿而起,反明称帝,筑皇城于牛栏坪,自号“天城”。湖广官兵数次与之交战,都被黄俊击败。1552年,副使熊逵等用计擒获黄俊与李仲实,黄俊死于狱中。黄中自缚出降,被充军到广西南宁卫永远军。在当地一名生员的帮助下,黄中逃回船头寨。满怀愤怒的黄中,决心重整旗鼓,在船头寨修衙门,设关隘,练兵勇,准备再决雌雄。到黄中称帝时,寨上共有36条小路、72座卡门,36条小路汇成6条大路,从四面八方通向天城衙门坪。黄中将船头寨化为三大据点:一为牛栏坪,即现在的衙门坪一带,广袤六十里,号称“天城”;一为支罗寨,在牛栏坪东南的二磴岩上,与牛栏坪隔岩相连。一为殷家坪,离牛栏坪约一公里的距离。黄中自己把守支罗寨,弟弟黄金等守牛栏坪,亲家覃正秀守殷家坪三个据点互为倚角,相互援助。
黄中一面整修防御关卡,一面联络周边李仲实、谭景雷等壮士,造起土皇城,不仅号令上下支罗,而且常常主动出击官军,威震云阳、奉节。黄中不仅重兵事,也重文事,还实行开科取士,钦点状元。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湖广巡抚谷虚中命令参政曹三锡,监军参政洪逵,副使吴邦彦、王少元,督哨指挥汤世杰,坐营沔阳指挥王楹等数十万兵力合力围剿支罗峒,还有川军以及世袭营总沙溪土司黄政宣之子黄龙等也奉命参加镇压。明军在船头寨重兵围攻数月而不克。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5年)二月,任施州经历歙县人汪泽进入山寨,弄舌鼓簧,自为人质诱骗黄中下山议和。黄中中计,下山被囚。士兵见主帅被俘,立即怒杀汪泽,起兵救援黄中,终因敌众难挡,峒寨被破,黄中砍于市,诛九族,这场声势浩大的战争才宣告结束。
黄中抗明事明史和《四库全书》之《征支罗纪》有载:“湖广龙潭安抚司土夷黄俊、黄中等作乱,占据奉节、云、万三县土田,聚党千余”“筑寨牛栏坪,广袤六十里”自号“天城”,“官兵捕之,反为所败”。
官军因大破黄中后大行犒赏,世袭营总之子黄龙升为青州总兵,部分军官留在当地做地方官吏,如现居支罗人丁繁盛的吴姓,其祖就是留此世居的军官。还有当地殷姓的祖宗殷元士即是传说中的“殷鹞子”殷总兵,后也留此当百户官。而今黄中造反的遗迹,在船头寨上仍处处可见,有众多的卡门、马道子、洗马塘等等。
黄中乱平后船头寨割半置支罗所。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后,其地改所为屯,属利川县南坪十四保。
支罗风光。 摄影/陈小林
数个岩屋:最后的穴居人家。兵洞:平时居家战乱屯兵。谢家老屋:三进三厢三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支罗船头寨人喜穴居、多穴居,至上世纪80年代居住岩洞者仍有100余户。
明代黄中结寨反明修筑“天城”时,虽有较大规模木构砖瓦建筑出现,但其型制结构究竟如何,今天仍不得而知。文物普查中,我们在支罗所见到的民居仍以穴居最为古老,以石柱木架土墙瓦顶最为常见。而在现存的几栋清代、民国较大规模木构砖瓦房屋建筑中,我们明显地看到了那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痕迹。
【罗家岩岩屋】 罗家岩岩屋位于支罗船头寨西侧第二层岩上,清至民国,一直为王氏住宅。该岩屋为天然石英砂岩洞穴,洞口朝西,高24米,宽62米,深6~12米,面积600余平方米。洞内主体建筑共6间,土砖封砌,一楼一底,供主人生活起居;左侧入口处设一牛栏和杂物间作为入洞门户;右侧依次为水池、洗衣台、猪圈、厕所。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通风干燥,宽敞明亮。屋内用具多以石作,石缸、石盆,古朴别致。洞上老树虬枝古藤缠绕,飞瀑高悬;洞前林木葱茏,山花遍地,翠竹掩映。主人王天杰夫妇今年72岁,身体硬朗。他说,自他太祖起就在此洞居住,至今已有200余年,虽然2011年他被儿孙们接到了岩上平坝楼房居住,但他觉得住楼房没有住岩洞舒服。在船头寨,向家大岩洞、向碧珍岩洞、杨明才岩洞三个岩洞里至今仍有人居住。
【仁寿洞】 位于支罗船头寨南腰朴家岩。清至民国洞景繁华,平时居家,战乱屯兵,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兵洞”。现在主人已经迁往他处,洞中无人居住。
仁寿洞利用一天然崖穴修建而成。洞深17米,洞口宽25米。洞内平坦,面积300平方米。洞口隘墙全以规整条石修砌而成,外墙长26米,高4~5米。正中开大门,高1.94米,宽1.74米。门额上楷书阴刻“仁寿洞”三个大字,每字高约36厘米见方。“仁寿洞”三字之上今存长2.5米、高0.4米残碑半通,有邓均如撰写的修洞铭文,可惜仅存数字。隘墙内有炮台,宽2.06米,离洞内地平1.43米,炮台正面垛墙高1.5米,厚0.4米,上有内大外小射击孔13个。洞前为陡坡,洞后为老崖,易守难攻,十分险要。
【吴氏祠】 位于支罗船头寨官家坪。建于清代中期,座东向西,四合院式,堂屋、前厅为四列三间,两边厢房各三列两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现后堂及北厢已毁,正面朝门外两边新建有砖混结构房屋,仅一巷道可进院内。朝门青石门框上刻有楹联,内容被新建房屋遮挡,额上“入孝出弟”字迹清晰。大门顶上垛墙已毁,仅石刻“吴氏祠”匾额尚存,匾高1米左右,“吴氏祠”三字竖排,楷书阴刻,字大30厘米见方,笔力遒劲,刀法娴熟。
正屋南次间的墙壁上嵌有宣统二年(1910年)“原建宗祠记”石刻一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详细记述修建吴氏祠的始末缘由。全文如下:
旧寨坝岩屋。 摄影/陈小林
自公候至于大夫士,虽分位不同,莫不欲营宗庙以奉其先祖。岁时祭祀,则集族中之子姓兄弟肃拜于堂下,雍雍然,秩秩然,非所以敦一本之谊而思先泽于勿谖乎?吾吴氏派衍南京,族起句容,越成坤公生五子:长有恒,次有德,次有恭,次有祖,次有启。诸季仍居原郡,惟我恒祖生应芳公,自洪武十六年迁湖广施州卫,生迎利、迎息,于隆庆元年落业支罗屯,卜居大院子,实为迁越始祖息公派下子姓蕃衍,将数百余年矣!迄清道光庚戌冬,十世孙宗珊公,本敬宗之至意,将朝珍、朝贡、朝举三房后嗣所积清明会钱约四百余金,得买虎头寨之田业,以供春秋祭祀之需。十一孙先钊遵父宗文公遗命,合天长、天书二公之后,更积一会,约有百金。咸丰癸丑春,先珍弟乏嗣,将弟业入公会,亦值百余金。是年,崇柏之子先珩、先栋、先传将受分救人洞之陆地付之,故钱谷虽不甚丰而祭祀可云小备。不有宗祠,则祖宗无凭依之所,子孙无骏奔之区,春露秋霜,徒生太息!戌午秋,族首宗珊公协十二世孙世挽、世瀛、世方等,遂谋及族人创建祠宇,众皆踊跃,醵全相□□,原度地于始基之右四方田,阅两寒暑而告厥成功焉。夫人,当念其先,而事必有待乎继后之人。赞承祖德,光大前规,祠易轮换之崇产,增阡陌之广,如义簿学舍诸大端以次而兴举焉,是则吾族之幸也夫!
吴氏于明隆庆年间落业支罗,属屯民,至今已达400余年,子孙繁衍,属支罗大姓。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们的祖先吴船山等在支罗船头寨修学校,办义学,把中原文明引进山寨,促进了土家山寨文化的发展。
【大田庄谢家老屋】 位于支罗船头寨西侧二层岩。这里面朝大寨岩,房前良田阡陌,屋后绿竹掩映,环境十分优美。民国九年(1920年),时任四川雅安县令的龙驹坝人谢明正,见船头寨龙水一带土地肥沃,环境优美,风水甚好,遂买下修建住宅,因其宅基原是一块大田而名大田庄。建筑主体木壁木架,外用砖墙封砌,三进三厢三院,逐级拔高,取“金包银”和“步步高”之意。第一进面阔35米,正面为青砖砌花墙,花墙两头各有一道朝门呈“八”字形布局,现朝门花墙已毁。朝门里院坝长17.88米,宽14.75米,三合土地面,两边各建一楼一底厢房两间,整齐对称,彩楼迥环。正面山墙上水墨绘画线条流畅,工艺精湛。
第二进基址高出第一进2米,布局与第一进相仿。三合水式,正屋四列三间,面阔15米,进深12米,穿斗式木构架。屋前阶檐宽2米,阶沿口梯子两边有凿工精细的石砌栏墙各一道。栏墙上各嵌一块长4.5米、宽0.8米的石刻一块,上刻清代进士谭龙章所书《朱子治家格言》及题跋。楷书阴刻,书法工整,刀法娴熟。两边厢房各三列两间,整齐对称,门楣、窗花、斜撑雕刻精美,图案丰富。院前正面有栏墙一道,中间一段呈“八”形高高耸出,气势雄伟。正中开大门,门外有石梯9级连接前院,使前后两院隔而不离,连而有别。门内建门亭,亭上四角攒尖,檐角高翘,壮观气派;亭下础柱高大,精雕细刻,美丽大方,整个院落整洁明亮。
西厢配院为原谢氏私塾学堂用房,两间楼房,小门大窗,环境幽静。楼前院坝长9.2米、宽4.6米,石板铺砌,干净整洁。房屋建成后,又将前清进士谭龙章题书的“大田庄”三个大字凿刻于屋后老岩上,使大田庄地名更加凝固。
解放后,土改时房屋分给了当地的贫下中农。破四旧时,前面朝门、窗花、墙上彩绘等部分艺术构件被损毁,整体保存较好。现为向伦波等村民住宅。
上:向家岩屋。 摄影/陈小林
下:邓氏祠堂。 摄影/陈小林
土家人最早的学校——龙水文庙。初为佛寺,后改文庙,建义学,并开科取士。
谢家老屋(内)。 摄影/陈小林
谢家老屋(外)。 摄影/陈小林
现今位于寨顶的龙水小学校址,原为龙水文庙,是土家人建成于明嘉清时的学校。龙水文庙明初为佛寺,是开莲和尚圆寂的地方。黄中反明深知人才重要,于是改佛寺为文庙,把孔子木像请进殿堂,办起了读书讲经的第一所土家族人自己的学校,并且还仿效中原,开科取士,点了一名姓蔡的状元。今文庙附近有地名状元坟,就是那位蔡状元的墓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龙水文庙改建为义学,现存文庙主体为义学原貌,二进三厢一院一戏楼,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正面大殿四列三间,进深8.7米,开间13.7米,中间两列为抬梁式,两边为穿斗式,梁柱粗壮,梁托柱础精雕细刻,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整个院内宽敞整洁,明亮气派。院内戏楼下嵌石碑四通,记载了文庙及当地教育发展情况。《龙水文庙序》(碑)是考查船山清代教育的重要史料。现嵌于龙水小学教室壁上,长3米,高85厘米。恩进士冉寿益(仁山)撰、吴锡龄书,正楷阴刻,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全文如下:
邑志船山,即此地之船头寨也。其峰高而凌云,秀而古峭,周围数十里皆此山分派,然其脉独至黄膀岩突起高峰,玉屏特立,蝉联而下,至虎头寨始结穴焉。故地灵者人亦杰,自我国家建鼎以来,游泮者有人,食饩者有人,香分贡树闱鹰鹗荐者亦莫不有人,至若宴鹿鸣题鹰塔则未也。是故玉贞、清源、衡山诸人,素抱此恨,于咸丰丁巳年始积文昌会,乐从者五十余家,捐谷贰拾壹石捌斗,捐钱拾肆串,彭图召捐当贰串,掌放生息,先后置业捌百余金。越甲子乡试,衡山赴闱,文虽鼎荐,惜其额满见道,故旋梓急欲建立书院,培植人才。不意已巳庚午而后,清源与玉贞二公亦相继云亡。赖先之克体父志,踊跃赴公,于癸酉甲戍年,衡山与先之、华堂等议建书院,培植人才,就虎头寨庙基起造房屋一十六间,中堂装塑文武夫子神象,两厢作异日斋房,此船山义馆之所以得名也。但书院乃造就人才之地,不可以五十余家为限用,是公诸合保,量力捐助,阅三寒暑而落成。惜余资无多,尚未能延山长。俟积累数年,延师课读,考收禄供,薪水花红,宾兴从优分给。虽单寒之士,得以赴秋闱而获上进,是先王乡校之古制,亦国家庠序之一助也。俾后之文者,沾化雨而沐春风,经陶铸而深涵养,不惟上智学程朱,中材艺多元白,即下愚亦得以礼陶乐淑,化顽梗而为儒雅。自是艺院宏开,人才蔚起,而朝桢干之材,国家公辅之器,无不于此基之。爰叙巅末,勒诸贞珉,以记衡山诸人之志。更望后之丕承赞助,以底于无美不备焉可!
上:寨上砖木民居。 摄影/陈小林
下:龙水文庙(内)。 摄影/陈小林
吴衡山又名吴化南,其始祖吴有恒,明洪武时授指挥职,明嘉靖平黄中由南京来支罗,领川饷,受军田,安家官家坪大院子。据《吴氏族谱》载:“十一年,鉴范中淹故事,化南公募化四方,创建义学于虎头寨。时天主教初到,是保不肖者依外人势凌平民,官府惮之,讼不得直。公为是保团首,每剖理一秉大公,奸不得逞,遂谮于教士讼之官,以督吴棠道出利川城,代为缓颊乃免。公与教讼,亲朋为之惶骇,公曰:‘吾有椒山胆在!遂赴诉。及公免于难,而不肖之徒惭,不以非礼加人。’”由此可见,他不仅热心教育,积资办学,而且不畏奸党,不畏洋人,具有民族气节,无怪乎至今还有人记得他的。
谌满氏节孝牌坊气势宏伟,造型美观。六也岩、富关寨、大田庄、必斗岩、血债岩五处摩崖题刻保存较好。
谌满氏节孝牌坊气势宏伟,造型美观,浮雕及文字石刻内容丰富,建筑华丽,技艺精湛。虽历一百多年风雨,仅局部略有损伤,基本保存完好。
摄影/陈小林 周德利
船头寨原有大型石构牌坊大寨门、寨湾、马龙关、苏马口及谌满氏节孝牌坊等五座;六也岩、富关寨、大田庄、必斗、血债岩等摩崖题刻五处。牌坊前四座属关隘建筑,可惜尽毁于公路修建,现仅存“奉旨旌表”谌满氏节孝牌坊一座保存较好。五处摩崖题刻至今保存较好。
【谌满氏节孝坊】 位于支罗船头寨南麓牟家洞。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文革”破“四旧”时曾遭损害,使东边门柱向外歪斜,门上过梁石榫铆处断裂。1987年被公布为利川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恩施州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好。
清同治四年(1865年)《利川县志》载:“谌孝科之妻满氏,二十七夫故守节,抚孤成立,现年七十岁。”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太子少保头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胡林翼为节孝谌满氏奖给匾额“节孝可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钦加同知衔大挑一等特授利川县正堂湘阴黄世崇为节孝谌满氏奖给匾额“芳徽足式”。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立牌坊。该牌坊为楼阁式石构建筑,四柱三门四层,正面东向,横跨在一条由鱼木寨通向支罗的古道之上。牌坊通高11.2米,通宽7.35米。三个门洞,中门净宽1.85米,净高3.5米,两边小门各宽1米,四根石柱断面为40×56厘米,外边两根石柱的前后及外侧附梯形驼峰,稳固壮观。中间两根石柱基部前后两边各有石狮一对,神态自若,栩栩如生。门柱上有石刻文字及楹联题刻,正面为“乾坤正气留巾帼,纶纟孛恩光照达衢。”背面为“松柏坚操独标劲节;梅兰清洁漫拟孤芳”。内侧为“廿七年即作未亡人想斯冰雪节操艰苦在孝子忠臣之上,三千里竟来采风使际此朝廷荣宠讴歌及樵夫牧竖之间”。中门顶部为象鼻雀替,象鼻上卷,生趣盎然。门额上刻“谌孝科之妻满氏节孝坊”及古节孝故事人物浮雕图案。上部三层,每层四个鸱尾上翘,浮雕镂空,玲珑剔透。第一层两边鸱脊上各雕蹲狮一尊,背对而立,回首东望,造型生动。中间匾额横排楷书阴刻,正面为清咸丰十年(186O年)十月太子少保头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胡林翼题“节孝可风”四个大字,背面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钦加同知衔大挑一等特授利川县正堂黄世崇题“芳徽足式”四个大字。两边各嵌石刻文字一块,第二层中间嵌五龙捧圣匾额一块,竖排楷书阴刻“奉旨旌表”。整个牌坊还镂刻着以戏文、花草、民俗等为内容的各种浮雕图案近百幅,技艺精湛,鬼斧神工。牌坊上石刻文字十分丰富,皆为正楷阴刻,主要记述谌满氏勤俭持家,守节抚孤的事迹。现仅将其孙所撰祭文抄录于下:
飨旧德于后昆,仰前徽于先祖。全女中之节义,成阃内之典型。祖母幼而端庄,长而淑慎。无匪无仪,必敬必戒。厚生于忠路,乃陈胡之裔。试归于支罗,为谯阳之嫔。方同牢而合卺,亦弋雁而鼓琴。镜绾芙蓉之带,皓月皎洁。衣薰豆蔻之香,春云烂漫。堂上事阿□,用作羹汤之奉。庭中相夫子,俨同宾之欢。遂乃兆卜熊罴,祥占崧岳。喜玉燕之来,投孕生伯父。讶灵禽之飞集,诞降严君。时也喜光前有嗣,裕后有人。谁料祖考不寿,竟相别于黄泉。斯惟祖母未亡,莫同谐于白首。无父无夫,情其惨矣;曰孤曰寡,境最苦焉。欲夫穴以相从,奈孤儿之莫抚。于是拍舟矢志,井水盟心。惆怅落花之信,夜月春风;苍茫化石之身,青天碧海。听鸣鸳而断肠,看雨燕而心悲。四壁萧条,一家愁苦。欢承膝下,空劳菽水以奉姑。愁解筵前,但借菜羹而养子。惟以纺织而持家,耕锄而为业。斯时伯叔童蒙,教以孝悌。父兮幼稚,训以诗书。兼夫姑病不愈,礼遵葬祭。见年渐长,仪事冠婚,以至衣食有余,家风日上,作内与外之纪纲。叔与伯父之成立皆祖母创业于艰难,兴家于困苦者也。寿终八十五年,孙方动乌鸟之思。恩下三千余里,祖早应母墀之昭然。廊庙虽旌扬有典,而子孙虑报本无由。爰建绰楔表阃范,用志祖母之贞操,以彰祖母之苦节耳矣。
谌满氏节孝牌坊气势宏伟,造型美观,浮雕及文字石刻内容丰富,建筑华丽,技艺精湛。虽历一百多年风雨,仅局部略有损伤,基本保存完好,为川东鄂西同类建筑之珍品,是进行古建筑和地方民俗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六也岩摩崖题刻】 位于西侧一层岩石上,南距六也岩卡门约20米,崖体为石英砂岩,题刻距崖根约6米,横排,楷书阴刻,每字大30厘米见方。“六也”可能为《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之意。题刻右下方原有两块阴刻小字,风化严重,仅“清同治六年”字样依稀可辨。
【富关寨摩崖题刻】 位于西侧二层岩台面岩石,距崖下地面约2米。“富关寨”三字楷书阴刻,每字大50厘米见方,落款为“民国八年己巳岁五月十二日囗题”。题刻旁有由寨麓鸡头沟上船头寨衙门坪石板古路,现题刻及古路均保存较好。
【大田庄摩崖题刻】 位于大田庄谢家老屋后的巨大岩石上,正楷阴刻,每字大1米见方,呈不规则“品”字布局。“大”字右侧有“谭龙章书”四字,草书阴刻,每字30厘米见方。整个题刻保存完好。
【血债岩摩崖题刻】 位于南端三层岩石上,老318国道东侧崖上。崖壁上横排正楷阴刻“血债岩”三个大字,每字约40厘米见方。据当地人说:民国时(1942年)一张姓青年因逃避拉壮丁,被官兵围阻于此摔岩而死,1967年文革中群众特在此题刻“血债岩”字样。另外,附近崖上有摩崖题刻“必斗”二字,字体风格与“血债岩”相同,无年代落款,可能为同一时期所为。
寨内存晋隋元明崖墓四孔,清代大型碑墓三十余座,清及民国碑屋三座。
经过三次文物普查,船头寨上已发现东汉砖室残墓一座,晋隋崖墓三孔,元明天然崖墓一孔、元明石棺残墓三座,清代大型碑墓三十余座,清及民国碑屋三座。现保存较好者有观音岩崖墓、金银坳口崖墓、长坪向氏古碑墓群、马氏碑墓群、雀岩墩罗氏碑屋。
【观音岩崖墓】 位于观音岩卡门右侧约二百米处的悬崖上,墓孔由人工挖凿而成。孔口约1.5米见方。共三孔,一高二低。较低二孔下距地面约6米,上距崖顶约5米。较高一孔下距地面约7米,上距崖顶约4米。当地人称“神仙洞”或“蜕皮洞”,传说古代人死蛇蜕皮,人老人病送入洞中七天七夜,恶者化为脓血,善者蜕去旧皮重获美妙青春。坡陡崖险,此三洞至今保存较好,尚未听说有人入内。
《隋书·地理志》载:清江诸郡,多杂蛮左,“其死丧之纪,虽无被发袒踊,亦知号叫哭泣。始死,即出尸于中庭,不留室内。殓毕送至山中,以十三年为限,选择吉日,改入小棺,谓之拾骨。”利川古属清江郡。1988年文物工作者曾在利川建南同型崖墓中取出楠木小棺一具,因此,笔者认为,支罗崖墓多始于晋、隋。
【金银坳口崖墓】 位于船头寨顶金银坳口,墓为一天然洞穴,洞口用条石砌成三级拜台和墓壁。此崖墓大致建于元明时期。传说古代土司死后,阴阳择地安葬时,见一群白鹤飞入金银坳口,以为大吉,便将土司埋入洞中。现墓门已毁,墓中堆积零乱,尚未进行清理。
金银坳崖墓。 摄影/陈小林
【长坪向氏古碑墓群】 位于支罗船头寨东南二层岩下,最早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最晚的建成于民国三十六年。由皇恩宠锡登仕郎向地玺夫妇碑墓、恩进士向英定碑墓及向钟五夫妇碑墓等十三座向氏家族碑墓组成。呈两大块分布在向氏老屋附近10000平方米范围内。这些墓前均有高大的牌坊式墓碑,碑上浮雕各种人物、花鸟形像,图案丰富,造形生动,工艺精湛。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好。
该碑墓群分两部分分布于向氏老屋左右的田园中。
第一部分位于老屋右侧,由皇恩宠赐登仕郎向地玺及其三位夫人墓、向英泰夫妇墓(“福”字墓)、向母闫君墓五座墓组成,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其中向地玺墓建于清咸丰五年(1856年),规模最大,占地100余平方米。坟前“八”字形墓碑六柱五厢,高5米,通宽5.2米,中间主碑四柱三厢,第一层高2.45米,宽3.48米,厚0.55米,中厢楷书阴刻“向地玺老封君寿藏”。左厢刻墓志,介绍墓主人生平及向氏渊源。右厢刻皇恩宠赐诏书和向氏字派,可惜均风化严重,字迹模糊,内容不详。中间和两边柱上分别楷书阴刻“马鬣虽封春不老,龙光永锡寿无疆”、“翼子贻孙功百倍,兴家创业苦千般”的墓联。两边副碑各两厢,呈“八”字形,靠里边一厢分别为一阳刻艺术体“福”字和“寿”字,字大一米见方,书法独特,美观大方。边上均为驼峰式附碑。两厢之间是一望柱,柱高2.8米,顶上圆雕莲花,正面楷书阴刻“奇峰环拱钟灵可卜人文蔚,秀水萦洄降瑞足徽甲第昌”。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浮雕二龙抢宝图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第二层中厢高出边厢0.56米,中间嵌楷书阴刻“恩赐登仕郎”匾额,联刻“皇恩荣寿□,齿德重□朝”,额雕双凤朝阳图案。两边各嵌墓志一块。第三层雕花瓶卷草。整个碑墓规模宏大,雕刻精工,气派壮观。
长坪向氏古碑墓群之向钟五夫妇碑墓。 摄影/陈小林
第二部分位于向氏老屋左前方,由恩进士向英定夫妇碑墓、向钟五夫妇碑墓、向钟文夫妇碑墓、向钟贞夫妇碑墓、向钟川碑墓、向母黄君碑墓、向怀开夫妇碑墓等7座碑墓组成,占地1000余平方米。其中向英定夫妇碑墓、向母黄君母女碑墓为半圆式,其余均为牌坊式。在这些碑墓中尤以建成于光绪二年(1877年)的向钟五夫妇碑墓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该碑墓三层两檐五厢,通高5.55米,宽5.07米。顶层中间雕编钟,两边檐角雕鱼龙图案,檐下雕双凤朝阳。二层雕厅堂,堂中嵌叙。两个半圆雕人物朝服衣冠分列左右。二层檐下雕凤凰牡丹和二龙抢宝。最下一层为正碑,中厢刻墓主人姓名,联刻“志事诗书列国学,节操松柏振家声”。两侧副碑呈“八”字形展开,上雕松鹤、走马图。两端各竖一巨石亮柱,高4.2米,上刻“立纪振纲当年弟恭兄友,持身涉世此日夫唱妇随”楹联。楷书阴刻,笔力猷劲。柱顶各雕蹲狮一尊,造型别致,形象生动。碑前有石砌拜台,整个墓碑规模宏大壮观。
恩进士向英定夫妇碑墓建于民国三十年,雕刻最为精彩。该碑墓原有墓院、拜台等建筑,现附属部分已被拆毁。现存半圆式主碑高3.3米,宽0.9米,厚0.6米。上部半圆形部分两边雕老鼠偷葡萄,栩栩如生。中间正面雕戏文“介子推火烧苗山”人物图案,额雕“恩进士”扇形匾额。下部长方形部分为双层镂空,里层刻墓主人姓名,外层镂雕跨鹤登仙及介子推征战群象,构图巧妙。两边联刻“抔土傍故园赏心自乐,崇封依旧地举目皆亲”。刀法细腻圆熟,造型精致典雅。为鄂西目前所见最大双层镂空墓碑。
调查资料表明,今支罗船头寨一带向氏由三大支系组成:其一为世世代代居住在船头寨东坡向阳一带的土著人,他们自称“老本户”,是地地道道的土家;其二为“向氏九君”中之九君向正路后裔,今天他们多住在鱼木寨及重庆万州马头场、罗田一带;其三为黄中被平后之军屯户。该支系明时归州牧向东山后裔,东山次子向正海首迁利川官渡坝,三迁支罗,建宗祠于官家坪。长坪向氏当属第三支,落业船山已达400余年。长坪向氏古碑墓群规模宏大,分布集中。墓碑石刻文字内容丰富,浮雕图案工艺精湛,是研究利川石刻工艺和风土人情的宝贵实物资料。
【马氏碑墓群】 位于船头寨南端上支罗马氏祠周围。北距船头寨衙门坪约5000米。由马负图夫妇墓、马臣兴夫妇墓、马志学夫妇墓、马文奇夫妇墓、马洪颜夫妇墓、马母向君墓、张母马君墓、鄢母马君墓等10余所清至民国马氏族墓组成,分布面积约1平方公里。这些墓前皆有文字内容丰富、浮雕图案精美、体量高大的石刻墓碑。其中马负图夫妇墓、马志学夫妇墓、马国才夫妇墓更加具有特色。
马负图夫妇墓,建于清(具体年代不详),土堆坟茔,条石砌坟垣,与马臣兴夫妇墓并排,占地120余平方米。墓碑通高5米,宽4.7米,中厢主碑两柱三层,两厢副碑呈八字形展开。主碑第一层墓志铭外嵌镂空花窗,额刻“安且吉”,两边雕戏剧人物和凤凰图案,柱上楷书阴刻墓联:“未作风波于世上,常留姓字在人间”、“马鬣封时曾言瑞聚,杜鹃枝上犹唤春回”。第二层中厢文字已风化剥蚀,两柱内侧各雕一头戴官帽,身着朝服,手持如意人物形象,正面楷书阴刻墓联:“此地劈成新气象,有人认作小蓬莱”,额雕动物形象。第三层为碑帽。左右边厢上圆下方,上圆部分各雕一人像相互对称,下方部分各刻诗文一首,两端各立石柱一根,柱上楷书阴刻墓联:“孝养愧生前聊从殁后明心性,劬劳怀已往定卜将来佑子孙”,柱外镶驼峰式护碑,牢固大方。马臣兴夫妇墓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其墓碑与马负图夫妇墓碑相仿。
马志学夫妇墓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占地50平方米。坟前墓碑砂石雕砌,三层五厢抱鼓,高4.2米,宽4米。第一层刻墓志字迹清淅,保存完好。柱上楹联“脉自虎山占地秀,向泛寨坝起人文”、“椿树芬芳千口地,萱草荣发五枝长”,额上匾额成扇形高高凸起,左右分别刻“千秋”、“巩固”,中间刻“典型在望”。第二层中间用几条简单的线条雕成两扇大门,门额上“鲤鱼跳龙门”浮雕细腻,楷书阴刻“双福堂”三个大字题旨鲜明。门扇轻轻开启,一个头扎双髻、身着长衫的男童从门缝中探出半身,左手扶门向外张望,形神兼备,极为生动。整个墓碑石刻精工,图文并茂,疏密有致。
马国才夫妇墓,建于清(具体年代不详),占地50余平方米,是马氏墓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坟前墓碑六柱五厢,高5.4米,宽5.2米。第一层墓志铭外全有镂雕窗罩,碑面浮雕渔樵耕读等图案。“坎掩重泉镫并耀,枝生连理树长荣”、“楸老正堪鸳共宿,梨开时有鹧争啼”,楹联对仗工稳。正碑两边八字形副碑外各立一高大望柱,柱上楷书阴刻例给六品顶戴孝廉方正万邑增广生生员蒋培之拜撰的楹联:“远派溯扶风垂裕迪光岂第经传绛帐,遗徽承待制钟灵毓秀自应代产白眉”。工艺精湛,高大气派。
【雀岩墩罗氏碑屋】 位于支罗船头寨东麓凉桥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该碑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保存较好。碑屋坐西朝东,由碑、屋、坟和坟上盖房组成。这里面向鸿鹄山,背靠寨坝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碑屋为四列三间木构楼房,面阔15米,进深7.44米,檐高4.5米,悬山式瓦顶,正面阶檐宽2.8米。中间堂屋开4.63米,面壁敞开,室内无楼,宽敞明亮。后壁正中立有罗运章夫妇墓碑,高3.77米,宽1.8米,厚0.68米,碑的背面与堂屋后壁平齐,正面向室内突出0.4米,半圆形的碑帽上浮雕三个人物形象和两个花瓶图案,一罗汉坐在莲花座上,罗汉的两边分别各雕一文官和花瓶,浮雕图案的下方横排楷书阴刻“遗爱堂”三个大字。再下面是一块青砂石镂空雕花窗罩着刻有墓主人姓名的正碑,花窗的四周刻万字格纹,两边行书阴刻“死者可作言坊行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笔力遒劲。刀法娴熟。正碑的两边各嵌墓志铭一块,楷书阴刻,字迹清楚,现录于下:
公讳运章,字采臣,亨达公之家嗣也。少聪明勤学,甫半年文思大进,先生叹曰:罗氏有子矣。公即云衢先生之甥也。以戚谊故多所利,赖是时公尚淡泊,箪瓢屡空,爰废读佐王。父以勤俭持家,克承先志,不得谓非公之孝也。公生平为人谨厚,不事浮华。仅数年,财发千金,置数契业。公家道小康,无吝啬心,往来乞怜,辄无不与。仁者以财发身,其公之谓乎?公弟兄四,怡怡如也。抚膝下子六,皆贤肖,相继成立,时公六十有六矣。缘将公所置之业与诸子分析各爨。惟是地茶园,松苍柏翠,有茶数十株,香清可人,故名。地亦幽静,公好之,常叹曰:乐哉斯邱,穴则我欲葬焉。越民国已巳年春,庀材鸠工,不惜巨资改房廊作为支祠业,捐入祀田,裒私益公,俾罗氏子孙馨馨于无替也。德配淑媛杜氏,年十三岁来归,敬戒无违。事翁姑孝,处妯娌和,待子侄亦无不以慈爱出之。家居数十年无妒瘁声,其幽闲贞静如此。铭曰:白虎山下,绣壤芳腾。远水迢迢,迭嶂层层。卜葬于兹兮,继继承承。俾寿藏兮,如岗如陵。宜尔子孙兮,长绵瓜瓞,庆衍云仍。
墓志石四周用条石镶砌,既是堂屋后壁的下半截墙壁,又是屋后墓葬的前壁坟垣。坟垣全用青砂条石垒砌,分三级随山拨高,垣内土堆坟茔,坟茔上瓦廊两列四柱,全木构架,高6.05米,与堂屋瓦顶相联结。
1929年,墓主人罗运章死后,儿孙们将其埋在自家房屋后面,并将堂屋后壁改作坟垣,把高大的墓碑立在堂屋里面,早晚拜祭。到目前已历亨、时、来、贤四代近百年,罗氏嗣孙一直住在两边厢房,碑、屋保存较好。
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的形式古礼有之,称为庐墓。而把祖宗埋在堂屋内,墓碑立在神龛处,子孙世代永久守护,这种独特的丧葬形式唯鄂西利川支罗船头寨、鱼木寨一带所仅有。据调查,明、清所建碑屋(将墓碑立在堂屋神龛处,屋后坟茔用瓦屋遮盖)至上世纪80年代,在利川船头寨、鱼木寨一带尚存十余座,可惜今多被毁。唯支罗雀岩墩罗氏碑屋保存至今,是研究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丧葬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
插秧。 摄影/陈小林
现今船头寨20平方公里的山体上有70个自然行政村,生活着15000多男女老少,共2900户人家。
36条小路、72道卡门的险要随着现代文明的脚步,已成为远久的历史。几条硬化的水泥公路已将现代文明洒向了山寨。1958年,318国道利万公路腰斩支罗村、龙水村,直下重庆万州,是谋道境内最早的公路了。而今,去年刚刚硬化的“支大”公路如玉带缠腰,横贯支罗村、向阳村、白云村和朝阳村四个村通向重庆的凤仪乡三野场,全长14.8公里,然后北去在重庆的龙驹和318国道会合;现在从支罗锁下的大洞处,到大田庄、金银坳口、覃寨堂,路面均已硬化,村民出入十分方便。“船头头路”在支罗村交界,沿山蜿蜒,直上寨顶,通向当年黄中修的天子殿。
船头寨和鱼木寨遥相呼应,只有一涧相隔,而当年连接两寨的马龙关桥、天缘桥,现在虽然人迹罕至,但依旧横跨东西,静静地卧在山涧之上,那千百年被无数脚踏低陷的凹印,成为两座古寨交往密切的见证。自古以来,船头寨人和对面鱼木寨人的生活习性相差无几。而今船头寨人仍保留着古代土家人生活、饮食、婚丧以及建筑习俗,过着平淡古朴、与世无争的生活。古老的栈道,留存的卡门,已经没有防御的价值了,只是留给喜好历史、喜好探险登高的人考古取证所需,和满足他们征服险峻的快感。
船头寨是一个人灵地杰物华天宝之地。历史上出了很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民国至改革开放到今天,人才辈出。地下共产党员向德能,被敌人抓捕后受尽严刑拷打,忠贞不渝,解放出狱,其背上“背火篓”的伤疤让人怵目惊心。改革开放以来,船头寨考取了数以百计的大学生,其中不乏硕士、博士。而今,船头寨有完全小学一所,教学点三个,共有600多学生。
船头寨人性格粗狂豪放,喜欢喝酒,不论男女。每逢家里来客,女主人必倾其所有,把家里最好的食物拿出来,做最好的饭菜款待客人。男主人则会用大碗敬酒,直到把客人喝得酩酊大醉。如果男主人酒量差了,女主人一定会为自家的男人挽回颜面为了把客人喝好,甚至孩子都要出来劝酒。船头寨的女人心灵手巧,她们把日常的食物做得很精致,很美味。她们做“阴米子”、“霉豆腐”,炕腊肉、腌咸菜、泡酸菜,炸薯片、烙粑粑。样样拿手,样样诱人。
船头寨的一位年轻诗人写道:山里的人想走出去,山外的人想走进来。这是20年前船山人的心理写照。随着现代文明不断侵入,也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学者来了,摄友来了,驴友来了,开发商来了。船头寨人的思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他们既盯着山外的繁华,也希望船头寨的开发。他们盯上了山外的资源,利用学者文字的宣传,摄友图片的诱惑,他们正积极地向利川市人民政府写报告,强烈要求党委政府加快步伐,科学规划,对船头寨合理开发。2014年春天,利川市委书记、市长带着相关人员到船头寨实地考察,对船头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一定让船头寨再现数百年前的辉煌。
丰收。 摄影/陈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