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凌空的千年古堡:鱼木寨
撰文/谭宗派 周德利 编辑/田宗伟
这是一个自然的奇观,文化的奇迹。
在惊涛骇浪般的群山峻岭中,鱼木寨拔地凌空,鸡鸣天上,人唱云中,恍若昆仑悬圃。
四面绝壁、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自然条件助落业于此的土家先民守险自立。他们筑寨堡、立寨墙、设寨卡,耕读传家,凡六百余年。
这是一块土家山寨的活化石。她形象地述说着土家先民凭险自立于祖国中南部的遥远历史,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保存着土家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
鱼木寨地处东经108°38′~108 °39′,北纬30°31′~30°32′。
鱼木寨在哪里?
鱼木寨东南距利川市城60公里,西北距重庆市万州港50公里,是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的一个自然村。从谷歌地球查知,鱼木寨处东经108°38′~108°39′,北纬30°31′~30°32′。
自明洪武二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360~1735年),鱼木寨一直为当地土司的军事塞堡。改土归流至今,是为土家族人的集居地。寨内现有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159户人家,610人。
去鱼木寨的交通如今已比较方便。利川至奉节、咸丰、石柱周边各县皆有公路相通;318国道绕经鱼木寨寨麓,沪蓉高速公路在利川市谋道镇设有出口;万州五桥机场和恩施机场距离利川都仅有一个小时车程;宜万铁路(宜昌至万州)设有利川站。
鱼木寨远眺。梯田上方的鱼形山体即为鱼木寨。 摄影/陈小林
高山悬圃、省际游鱼、层级台地、脊脉分明。
鱼木寨处巫山西南余脉和由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分的交汇地带,丹霞地貌发育明显,属典型的山地地形,因之这里山峦起伏如大海之波涛。从卫星地图看,鱼木寨就是这惊涛骇浪的群山峻岭中突兀拔起、形若游鱼的一座孤峰。该寨鸡鸣天上,人唱云中,几乎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
鱼木寨山体庞大,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寨顶中部高平,四面悬崖三叠,山脊山谷走向分明。寨顶海拔1200米,寨底深谷海拔572米,从寨顶至山下垂直高度600余米,山寨仅以峭壁深渊与周遭隔绝。崖间缓坡狭长,林木丛生,田垅错落,碧绿如带;寨顶平缓若台,红沙沃土,茂林修竹,又有云海雾潮变幻无常,泉流松涛不绝于耳,恍若神仙所居的昆仑悬圃,是高山之巅的胜境。古联“鱼目两开张,瞻前岸铁索拱朝,大小山寨齐拥护;凤毛双济美,顾后脉铜关鼎立,上下石级皆惊愕”形象地描绘了鱼木寨位置与地形地貌,《利川鱼木寨景区发展控制性规划》将这一地形地貌概括为“高山悬圃、省际游鱼、层级台地、脊脉分明”。
站在西边红岩寺的远山东眺鱼木寨的侧影,形若一壁巨大的岩墙直插谷底,“墙”顶轮廓线起伏平缓,由南向北缓缓下倾,至最西端急转直下,勾出一条垂直的“墙”沿。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万县志》载:“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鼗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
自古以来,鱼木寨进出仅一条通道,即从南边寨颈入,北边三阳关出。入寨之路曲折险峻,几近蜀道之难,华山之险。南进之地为一山脊,长约50米,宽不足2米,两侧悬崖绝壁,高20余米,恰似鼓柄,当地人称寨颈。在鼓柄与鼓面结合部赫然矗立着一座寨堡,寨堡的大门就扼守着这唯一进寨的咽喉要道。北面出口三阳关为一卡门石堡控制下的“天梯石栈”。
鱼木寨四周峰峦逶迤,崖高谷深,沟壑纵横,重岩叠嶂,泉悬瀑飞,环境十分优美。东与鸿鹄山、石桶寨遥遥相望;南与铜锣关、凤凰山一脉相连;西边红岩寺石林、大寨岩、小寨岩幻似蜃楼;北边船头寨如天船巨舰,鸡头沟瀑布、钓鱼滩瀑布如九天银河,飞泻而下,十分壮观,更有铜锣、石鼓等自然景观惟妙惟肖,四周山体上梯田层层,茶园片片,乡村民房,炊烟缭绕,一派田园景色。
鱼木寨云海。 摄影/陈小林
明永乐七年附籍石柱土司,明万历十四年编籍万县,改土归流时划归万县,1955年由四川万县划归湖北利川。
未能考证出是哪一朝哪一代哪一支部族来到这座神奇的孤山之上,利用孤山绝壁建成这聚族而居的土家村寨。历史上,鱼木寨并不隶属于湖北省利川市。
据现有的资料,明洪武二年(1369年),龙渊安抚司谭福一落业万县乐往坝(今谋道镇漆獠坝村,距鱼木寨9公里),是先民定居鱼木寨的最早记载。洪武八年(1375年),谭福一的儿子谭元亨袭龙渊宣抚司职后改为龙阳峒安抚司,占据铜锣关、鱼木寨一带地方,并建关设卡,在鱼木寨上的鱼木洞内制造武器,是鱼木寨向着军事寨堡发展之肇始。
永乐七年(1409年),鱼木寨主龙阳峒安抚司谭元亨附籍石柱土司,协办军务,后因平船头寨黄中有功,扩大疆界,其地“东齐冷耳阱抵利川河,南至忠路司抵岭心,西至白羊坪抵免滩河,北至龙驹坝抵岩仑”。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八世谭彦相认承“纳草籽粮五硕三斗”,将龙阳峒域编籍万县,奉旨谕允,脱离石柱土司。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抚使马斗斛、马千乘为“维系土不出境”的祖训攻打龙阳峒,图谋恢复龙阳峒,率兵围攻铜锣关、鱼木寨一带,“烧毁民房300余处,杀害百余命,仍以失败告终退兵石柱”。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鱼木寨划归万县。
云雾中的寨堡。 摄影/王达胜
1955年,鱼木寨由四川万县划归湖北利川,今属谋道镇辖区的一个行政村。
围攻山寨的马土司望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鱼木寨”因成寨名。
“鱼木寨”寨名缘何而来今无确考。一说,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鱼木”为土语音记。一说,相传古代谭土司马土司连年争战,山上谭土司固守该寨,山下马土司久攻不下。后来马土司想到这寨子四面绝壁,水源是个软肋,于是围而不攻,逼其自生自灭。谭土司为退敌兵,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投活鱼无数,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帐前树上。马土司望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自退。地因事名,“鱼木寨”便成了山寨的名字。后人把鱼木寨称为“天下第一寨”,虽然有些拔高,但也不算徒有虚名,因为这山寨确实颇具传奇,只不过一直很低调,若隐士一般。
鱼木寨文物分布图。 制图/刘高升
鱼木寨寨堡(正面)。 摄影/余田
寨堡、寨卡、寨墙林立,与峻峭的地形完美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卫系统。
鱼木寨深山大川的险恶环境促使土家先民聚族而居,以部族群体的力量去抵御自然灾害和异族入侵。鱼木寨四面绝壁,寨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成为守险自立的土家人理想的生存环境。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培育了土家先民守险自立的生存经验和民族意识,而守险自立的民族意识又促使土家先民去利用和改造险峻的地理环境,以适应本民族的生存需要。
清乾隆、嘉庆年间,白莲教在鱼木寨周边活动频繁,声势浩大。为防“贼匪流窜,扰乱乡曲良民”,清嘉庆四年(1799年),鱼木寨人由团长谭登杰率领,在400多年前谭元亨修建的关卡基础上又大规模予以复建。鼎盛时期,鱼木寨有一座寨堡、两段寨墙、两座寨楼、六座寨卡,整个山寨固若金汤。
【寨堡(寨门楼)】 寨堡建于经由南端大兴场入寨之名叫“金扁担”的悬崖脊上,当地人把寨堡叫作“寨颈”。寨堡建筑平面呈梯形,前宽4.6米,后宽8.1米,进深5.1米。两侧墙脚与崖沿靠齐。前、左、右三方墙壁皆以规整的条形石块堆砌辅以石灰凝缝造就,正面墙壁高7米,上端稍收分,形近长方;左右侧壁较正壁稍低,人字瓦顶隐于正壁之后。正壁下方正中开一独门。门额上方镌正楷阴刻“鱼木寨”三个大字。门额上方开射击孔两排9个,严密地封锁着进寨道路。寨楼内有房屋4间,上两间下两间。其楼上楼下前两间楼板皆为大型石块铺就,楼上射击孔下依壁建有石台,以利守卫作战,后面两间房屋供屯兵住宿。寨楼依崖屹立,为鱼木寨之咽喉。有民谣曰:“悬崖脊上建寨楼,一夫当关鬼神愁。”
现寨楼下通道右壁嵌有石碑一通,正楷阴刻《鱼木寨功德碑序》记载了复建寨堡之缘由:
从来思患预防,乃国家之良图;乐望相助,亦小民之淳风。予等甲内,或失朝下业,或本朝蒙圣天之雅仕,耕读传家,各安本分,为盛世良民已耳!奈近来贼匪流窜,扰乱乡曲良民。圣恩优渥,不欲良民受害,令其各地修寨砌卡,以戒不虞。所以鱼木寨公议寨卡,募化良民,勒石是为序。
三阳关卡门。 摄影/余田
青岗片寨墙。 摄影/余田
左:亮梯子。 摄影/余田
右:三阳关手爬岩。此处政府已在绝壁上修建石级栈道,三阳关手爬岩已不再使用。摄影/余田
【寨墙】 鱼木寨四周悬崖三叠,崖间稍有缓坡。为保寨内安全,阻断缓坡通路,鱼木寨先民除在寨颈修筑寨堡以外,还在寨东青岗片、寨西垛子片一层崖下各修了一段石墙和一座卡楼。现卡楼已毁,垛子片寨墙仅存残垣,寨东青岗片一段寨墙保存较好,其长200余米,高5至6米,顶上宽3米,全用规整的条形石块垒砌。
【寨卡】 鱼木寨卡门大都在清嘉庆年间修建,共有六座,现樟凤坪卡门、福堰塘卡门已被拆除,三阳关、鱼木洞、大岩洞和兵洞4座卡门仍存。这些卡门全用规整条石垒砌,一般厚在2至3米,高3至5米,长方形门洞。卡门的外沿一般都有垛墙高出。现鱼木洞卡门、大岩洞卡门和兵洞卡门因岩洞内无人居住,更不再屯兵和制造枪炮钱币,已失去作用。三阳关卡门仍是鱼木寨人从寨北进出山寨的唯一通道。
连五间。 摄影/陈小林
三阳关卡门建在鱼木寨后山三叠悬崖上的一个嶆口处,卡门墙高5米,宽4米,门高2.3米,宽1.25米。嶆口两旁老岩夹峙,正面绝壁高耸,崖间古木参天,岩下溪涧奔腾。卡门堡楼正好卡断嶆口,人在卡内不知卡前有路,人行山外不知崖内藏关。卡门前是一段长20米、半截悬空外露的天梯石栈。
【栈道】 鱼木寨内山路羊肠,十步九折,险段异常。特别是梯子岩的“亮梯子”和三阳关的“手扒岩”两段,石梯半截外露悬空镶嵌在刀砍斧切的绝壁上,令路人胆寒。当然,亮梯子和手扒岩既算军事设施,更是民用通道。
亮梯子栈道建于寨东二叠崖壁上的梯子岩处,从亮梯子下面乾隆三十八年所立“万福攸同”碑上“盖明以来……”和“亮梯子”上面梯子岩崖上民国十九年的题刻“同结善缘”记载看,从明至清到民国时期,“亮梯子”几经修废。现存亮梯子除上下引梯共28级,每级用长约1米、宽约40厘米的石板,一头插入岩壁,一头悬空外露成为阶梯,透过每两级间的空隙可直睹深涧。人行梯上,头上是缈缈蓝天,脚下是万丈深谷,既惊又险。
手扒岩挖凿于寨西北“三阳关”卡门前笔直的崖壁上,共32步,每步宽约50厘米,穴深不足20厘米,形如新月,为古人上寨要径,登临此道,气莫敢出,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悬崖上的新湾民居。 摄影/陈小林
或幽雅或气派。注重堪舆:连五间正,六吉堂歪,张凤坪朝门横起开。
鱼木寨先民注重堪舆,追求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句顺口溜专门描述了鱼木寨朝门的朝向:“连五间正,老房子歪,张凤坪朝门横起开。”在鱼木寨,无论住宅、祠堂、渠井皆与周边环境十分相宜。鱼木寨老住宅祠堂总计6处,主体都是穿斗式木构建筑,辅之以石柱、石墙、石拱门。在生基嘴老房子后有一处供水工程,命名为“自来水”,令人惊叹地修有400余米长的石制暗渠和拱状大水井。建造或更新时间大都在晚清至民国初年。
训子格言。 摄影/余田
鱼木寨现存重要古民居建筑共6处,它们是:老房子(又称上老房子,建于清光绪时期,510平方米)、学堂(建于清中期,410平方米)、张凤坪(建于乾隆、嘉庆时期,1620平方米)、连五间(建于民国时期,610平方米)、六吉堂(又称下老房子,建于清末至民国,1000余平方米)、新湾(始建于明,现存为后重修,520平方米)。
这些建筑虽大小有别,均为典型四合院式,厅堂、两厢、天井齐备,另有外院朝门。建筑就地取材,砖、木、石混合结构,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老房子和下老房子。
上老房子位于寨顶台地的中心,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南向北,两进两厢一院,开24.1米,进21米,建筑面积510平方米。院坝用规整条石铺砌,檐下柱础精雕细刻,主体为穿斗式木构架,但朝门却是石构,高3米,宽2.3米,门框宽厚,上施拱圈,石拱与石柱结合处,嵌一对饰以卷涡纹(俗称菜叶花)的浮雕构件,门前有石梯9级,整个石门高居石梯之上,庄重而气派。
下老房子位于上老房子前侧坎下,是鱼木寨现存民居最具规模和影响的建筑。该屋始建于清末,建成于民国九年,四合院式,占地1000余平方米。两进两院,中心天井用规整块石铺就。两厢彩楼迂回,堂前抱厦高耸,飞檐翘角,朱漆生辉,柱上楹联对出,字秀意惬;抱厦基座高出院坝0.8米,正中有石梯五级通院坝,左右两侧是石砌栏墙,栏墙上浮雕人物山水图案。正屋前廊左右栏墙各嵌石刻一通,长4米,高1米,正楷阴刻《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文字俏皮生动、书法稳健、刀法娴熟。训子格言全文兹录于下:
费尽了殷勤教子心,激不起好学勤修志。恨不得头顶你步云梯,恨不得手扶你攀桂枝!你怎不寻思?试看那读书的千人景仰,不读书的一世无知;读书的如金如玉,不读书的如土如泥;读书的光宗耀祖,不读书的颠连子妻。纵学不得程夫子道学齐鸣,也要学宋状元联科及第;再不能勾,也要学苏学士文章并美,天下听知。倘再不然,转眼四十、五十,那时节,即使你进个学、补个廪,也是日落西山还有什么长济?又不需你凿壁囊萤,现放着明窗净几。只见你白日里浪淘淘,闲游戏;到晚来昏沉沉,睡迷迷。待轻你,全然不理,待重你,犹恐伤了父子恩和义。勤学也由你,懒学也由你,只怕你他日面墙悔之晚矣!那时节,只令我忍气吞声恨到底。
六吉堂朝门向东侧开,与房屋面壁形成一定夹角。朝门前是一宽敞的地坝,地坝边有几十株合抱不交的翠柏环绕,环境十分优美。
干坝子岩壁居。位于寨北三阳关下,是鱼木寨现在唯一一栋有人居住的岩壁居。 摄影/余田
最后的巴人穴居。岩屋幽深,器具多石制。
穴居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的掩蔽所。鱼木寨一带偏岩洞穴多而采光通风好,干燥宽敞,冬暖夏凉。因鱼木寨一带的穴居多是做在凹进的岩壁中,而不是洞穴里,故建筑专家称这类建筑为“岩壁居”。但当地人仍称“岩屋”。据调查,仅鱼木寨二层岩下及对山一带洞穴中,解放前住户多达120余户,家居寨顶而不住洞穴者仅10余户。解放初期,有80余户人家居住岩洞,直到1986年底,这些人家才在利川市民委的大力资助下,搬出岩洞住上新房。
从今存的遗迹看,用于居住的洞穴,前壁多为条石砌制,顶盖一面坡瓦檐,有的洞内布局讲究,厅堂卧室井然有序,石门石窗牢固大方,楼上楼下石梯回旋,洞外多为缓坡,竹木葱茏,景色宜人,土地肥沃,便于耕作,柴方水圆,便于生活。个别洞额上时有瀑布泻下,白墙青瓦隐现于银帘飞花之中,与花果山水帘洞毫无二致。
现保存较好,位于西侧三层崖间的干坝子岩洞,是鱼木寨“一面坡”式岩屋的代表作。干坝子岩洞高约20米,深平均5米,宽约30余米,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建有一栋两层的岩楼,住两户人家。谭玉森的岩楼位居主洞区,西侧有向诗形的偏舍。谭家岩楼,一楼一底,上层三间下层即底层四间。底层的四间由东而西为厨房、烤火房、堂屋、卧室,进口开在烤火房正面,入堂屋,里壁即洞壁,凹凸不平,神龛设于里壁墙前,在两木桩上置木板为之,原供有“天地君亲师位”。堂屋内右侧置木梯一乘,上通二楼中间的歇房,二楼另两间亦为歇房。两屋正面皆有走廊,长约20米,宽2.3米,下层廊柱为石质,四根,廊下为岩坎。楼顶崖壁上,一排长长的苞谷托挂满一壁。楼东崖脚有泉井一眼,紧靠厨房,泉水甘冽,冬夏不枯。再东筑有一石猪舍。遥望谭氏岩楼,头顶青岩白云,面对黑洞河水,青砖白墙、石柱木栏掩映于修竹茂林之间,完全是一幅展现“天人合一”美学境界的绝妙图景。
鱼木寨人的生产生活器具多石制,走进每一个山民的家中,你会惊奇于石制用具使用的广泛程度,石磨、石臼、石盆、石缸、石洗台、石猪槽等等,凡能用石料的器具他们就不用其它材料。
干坝子岩壁居之火塘、灶屋、羊圈。据主人介绍,2013年9月,曾有两位德国人执意在他家体验生活信了两宿。
摄影/余田 陈小林
鱼木寨里的老房子。 摄影/岭岫
向氏老房子。 摄影/岭岫
将坟墓埋于住宅之中,墓葬富丽堂皇。“亡人死去好有福,睡了一副好板木”。
就像广大土家人一样,关于生死,鱼木寨人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他们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鱼木寨的人都相信,人死之后,不是去了幽冥之地,而是飞升到了极乐世界,故而击鼓而舞,唱着“亡人死去好有福,睡了一副好板木”之类。
对死亡境界的想象和对于祖先的虔诚崇拜,使鱼木寨人对亡故的长辈格外精心,即使穷尽家财、举债度日,也要修建恢弘富丽的墓葬。他们不但在生前就将坟墓修好,是为“生基”,而且还将坟墓埋于自己的住宅之中,人鬼同屋,是为“碑屋”。他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死后仍然会保佑和照顾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家居紧靠祖墓使他们倍感安全和吉祥。这里所有的墓葬都有碑刻,这些石碑高过5米,刻字美观精细,堪称一绝。寨内墓碑规模宏大,如山中之城,墓雕精美绝伦、变化多端,龙凤交尾图、蛇凤太极八卦图,构思巧妙,鱼龙变化、龙草变化、龙人变化,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据介绍,清代以前,鱼木寨人在生时大多穴居野处,死后亦多弃置荒野岩穴,或者以石为棺加以安葬。文物普查中,已发现有岩墓及石郭墓遗存。清代以后,大型生基、碑屋及土坑石碑逐渐出现。据调查,鱼木寨上现存大型墓葬多数为生前所修生基,至于碑屋,鱼木寨一带有十余处。鱼木寨人雕刻墓碑始于明末,现存大型墓碑9座。最早建成于道光十五年(1853年),多数建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这些墓碑大如山中之城,型制奇特,雕刻华美。
向光柏墓被誉为鱼木寨墓葬艺术的顶峰,它隐于地下,巨石雕砌,石门以消息机关控制。整个墓室浮雕精工,金漆涂饰,一片辉煌。俗称为“罐儿”,实为一座地下宫殿。可惜上世纪50年代该墓已毁,用其墓石修成小型水库堤坝一座,石料尚有剩余。
鱼木寨现在保存较好的大型墓葬是成永高夫妇墓、向梓墓、向母孺人墓。
【成永高夫妇墓】 成永高夫妇碑墓位于鱼木寨祠堂湾,酉山卯向,建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三门二院,占地110平方米,俨然一座宫殿。墓碑四周建护墙,前墙雕花栏杆,长8.2米,高1.1米。后墙起垛,依地势拨高三层。左右开侧门进入墓院,左名“自在宫”,半圆门顶,门楣浮雕“迎亲图”或抬桥,或鼓吹,构图造型与当地风俗相同。门内额刻“千秋乐”,浮雕“双凤朝阳”线条细腻流畅,构图新颖。右门与左门对称,外额刻“五龙捧圣”匾额,匾中阴刻“逍遥亭”三字,匾下浮雕“荣归图”,人物或扬鞭走马,或举旗扬幡,气氛热烈,形态逼真。门内额阴刻“万年芳”,浮雕凤凰牡丹及打虎图,刚柔并用,相映成趣。整个墓院青石铺地,中间以石墙隔开,前廊后院,气派大方。间墙正中建有门楼,飞檐三层,额刻“双寿居”,肃穆庄严。门侧两厢呈八字形展开,草书阳刻“福”、“寿”两个大字分列左右,一气呵成,技法圆润。门后额阴刻“藏寿”,两厢刻诗词及神人变化形象,天上人间,手法浪漫。后院两侧依护墙各立墓志一通,记叙成氏沿革。正碑“窀穸堂”4柱3层,通高5.2米,总宽5.3米。底层镂空,墓主姓名、碑序、诗词等文字掩于镂空花窗之后。碑上二层,或刻忠孝故事,或刻本地风物,总数多达100余件,整个墓碑富丽堂皇,美不胜收。值得指出的是,在成永高夫妇碑墓上,仅变形龙雕即多达70余件,这种有违大清建筑法式的行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或许可以说是建筑者豪放性格的反映。
左:向梓墓。 摄影/陈小林
右:向母孺人墓(背面)。 摄影/余田
【向梓墓】 清代后期,鱼木寨谭氏衰落,成氏巨富,向氏权贵。当成永高耗巨资自建“佳城”之时,向
所谓“双寿居”,是成永高夫妇的合葬墓。这个墓虽不是寨子里最大的墓,但却是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最大的墓只剩下墓地的基石,墓碑拆去修水库用了。“双寿居”的寝陵做得非常精致,墓园中的石碑及壁柱,均有很多精美的题字和雕刻,其精细的程度和工艺之美超乎想象。梓亦大兴土木,“自己丑秋兴工,丙寅夏竖立,丁卯岁完竣,计年三载,计工八千余零”,为自己及其妻营造碑墓,并与成永高夫妇墓碑同时于同治五年(1866年)落成。向梓生前“秉性嗜钓,适情山水,有隐居之乐。其妻阎氏教子相夫,善事翁姑,体恤贫乏,乡党交口称贤。其子霖斋,品学兼优,授例入国子监”。年逾古稀时,向梓及阎氏“膺彤廷宠锡”,赐赠向梓九品封典,官虽小而名声显赫。向梓碑墓位于松树湾,墓碑四柱三层,碑前抱厦与正碑连为一体,碑顶高托印绶,中嵌“皇恩宠锡”匾额。全碑金漆涂饰,远望俨然一座五彩楼阁,形制奇特。碑上雕刻丰富,文字尤见功力。“鱼目常醒临吉壤,螺峰层出拥佳城”;“秋信渐高红树老,日光忽暮白云封”;“千秋功名承雨露,一身啸傲寄烟霞”;“数声蛙鼓传江岸,万点萤灯绕夜台”;“溪号大龙彼是当年发迹地,寨名鱼木此为异日返魂乡”。上述楹联多出川东文人之手,对仗工稳,写景抒情,意境高远。
摄影/陈小林
向母古墓。 摄影/岭岫
向梓古墓。 摄影/岭岫
向梓古墓。 摄影/岭岫
在鱼木寨墓碑千姿百态的石刻中,向梓墓碑抱厦顶板上的圆形草书阳刻“福”字最为引人注目。该“福”字直径1米,周边阳刻八卦兼以博古图案,中心“福”字由凤首龙身交尾组成。凤首张嘴扬冠相对啼鸣,龙身相应绕动至尾部轻盈交合,其情融融。远看是画,细看是字,亦字亦画,构图立意极为巧妙。
敬丫公,坐活夜,将本姓亡故的祖先奉为神灵。
鱼木寨人崇奉习俗之独特处是敬丫公,坐活夜,将本姓亡故的祖先奉为神灵。
敬丫公天子是鱼木寨人一大崇祀。寨内庙儿梁原有丫公天子庙一座,供奉丫公天子及丫公娘娘,香火极盛。丫公、丫婆神像皆为石雕,面目慈祥,高大伟岸,衣着与当地土家人相同。丫公天子究竟何人,不见经传。传说当年马土司、谭土司战于百战沟、铜锣关一带,谭土司屡战屡败,弹尽粮绝,危在旦夕。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马土司率兵偷袭谭土司,谭土司进退维谷。危急之时,忽然有一位老者从天而降,自称丫公。只见丫公用手一指,漫山遍野火把涌动,杀声震天,草木皆兵,直扑马土司而去,将其大败于百战沟内。丫公救出谭土司后,又授以驾簸箕云之法,致使马土司不敢再犯,当地得以安宁。谭土司及当地民众深感丫公大德,修庙塑像,世代祀奉重于其它诸神。
鱼木寨婚丧嫁娶习俗大致与其它地方土家族相同,但“坐活夜”却只为鱼木寨及周边土家人所独有。“坐活夜”俗称“红喜”,是在为老者祝寿时所举行的一种类似给亡人坐夜悼念的特殊庆典。“坐活夜”在老者寿诞前一天开始举行,堂中设灵堂、置棺材,香烟袅袅,红烛高照,鼓乐喧天,狮龙齐舞,十分热闹。正寿那天,寿者由其同胞兄弟及妯娌陪同,新衣新帽,端坐灵前,接受后辈参拜。后辈披戴红色布帕,俗称“红孝”。除不哭外,一切礼仪与举办丧事相同。正生之夜,举行寿祭,宣读寿文,讲演寿者生平德行,启迪后人以耕读为本,以孝顺为荣。祭后,大摆筵席,酒菜必丰。吃饭后,饭碗多数被来客带走,俗谓:“端寿者的碗吃饭也能长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坐活夜”习俗在鱼木寨消失。
与其他地方土家族不同,鱼木寨人对祖先的崇拜并不是仅停留在祭拜层次,他们把祖先的坟墓建造得宏伟壮观,甚至修建成与生前居住的庭院房屋一样,建造成实实在在能为祖先遮雨挡风和祭奠祖先的场所,在自己的居室的堂屋(相当于城市住房的客厅)神龛上,将祖先上升到神的地位与丫公天子、丫公娘娘一同供奉祭拜。
已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不通公路,民风古朴。寨民热爱山寨的美丽,向往寨外的繁华。
今日的鱼木寨人仍保留着古代土家人生活、饮食、婚丧、建筑习俗,过着平淡古朴、与世无争的生活。寨堡、寨卡、寨墙除了观赏已失去其防御价值,传说中的战争的硝烟已荡然无存,有的是天蓝,水清,树绿,山青。寨民热爱自己的山寨,也向往寨外的繁华。
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寨子仍不通公路,但山寨的宁静已被打破。每天都有零星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只是目前尚未辟为旅游景点。国家文物部门已将其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部分古民居进行了加固和修缮,消防管道也正在安装之中。
寨民多以农耕为生,少有经商,少数寨民建了新房,只是格调与古寨五连间、六吉堂并不相同。这里的男子善饮苞谷酒,姑娘爱做“布凉鞋”、绣“花袜底”,衣着尚蓝青,饮食喜酸辣。“甜酒糯米汤圆”、“阴米子”、“土腊肉”、“合渣”至今仍是鱼木寨人的主要饮食。
寨民住所以木建筑为主,青石与青石、木材与木材、木材与青石之间的结合,均用古老巴国传统的营造方法,以榫头相联,阴阳相扣。秋收季节,家家户户门前挂着黄澄澄的玉米棒子和红彤彤的辣椒,一派祥和。
脱谷。 摄影/陈小林
打糍粑。 摄影/肖佳法
在婚姻道德上,鱼木寨人不过分追求钱财,更不讲究门第,多是姑母、姨娘或嫂子、牵线搭桥介绍认识。成与不成全看当事人之间有无缘分,多由男方到女方家过门相亲。若双方满意,逢年过节可以走动,逢场赶集可以碰头,如此你来我往数次,就可以议论婚嫁了,若一方不愿或双方均未看中则作罢。但还有一个规矩: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房,要等第二天夫妻双双回到娘家拜望父母归来后,才是真正的洞房花烛夜。
鱼木寨人性倔犟,乐善好施,待人真诚。即便萍水相逢,也嘘寒问暖,及至相邀还家,必倾其所有相待,苞谷酒、土腊肉,以客人吃得多喝得醉为快。
鱼木寨也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山村,解放前出过万州江南城防司令,解放后,一位姓向的鱼木寨人到万州地区任过专员,恢复高考后,从寨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近三十人。
历史脚步在鱼木寨沉重而缓慢。先民坚韧、刚毅、善良、厚朴、热情等道德风范依然留存,并感召着后人,而现代化的洪流又把鱼木寨人置于坚守与变革的激烈冲突中。一方面,他们需要走出封闭的地域环境,尤其要走出封闭的精神状态,使鱼木寨物质涌流,经济发达,使山海孤舟成为人间乐园。另一方面,他们又十分珍爱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希望得以传承,充实,发扬光大,把山寨的传统美德融进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历史风云已涤荡侵害了少数民族生存的外部环境。而今鱼木寨人不仅在行政区划上,同时在命运归宿上已与全国各民族浑然一体,但是土家族古老的鱼木寨,仍卓然屹立,她的独特风貌、文化意蕴仍韵味无穷。
上:打柴。 摄影/陈小林
下:放羊。 摄影/陈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