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捧明月

2014-04-10 15:18黄雪峰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4年3期
关键词:掬水踪迹传神

黄雪峰

在《月迹》中,奶奶的形象鲜明而又突出,孩子们觉得她可敬、可亲又可爱。在文中,奶奶至少扮演了以下三重角色。

一、 童心天使: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月迹》一开篇,就说:“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单一个感叹号,就道出了奶奶心中的欣喜。而这份欣喜,作为老年人的奶奶,只有当她把心放下来,放到与孩子们一样的高度,并用蹲下来的姿势,才能体会得到。一个时刻会说故事,且都是关于月亮、太阳等的故事的奶奶,一定是永葆童心的。这种童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儿童化的语言:灵秀

文章的主体部分,奶奶一如既往地“演绎”她“童心天使”般的光辉。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一个女子。”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话,展现了奶奶澄澈的内心,灼照出奶奶不泯的童心,处处透露出奶奶深藏于内心的童真与美好。如果仔细读这些句子,你会发现,奶奶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儿童化的语言。

当我们反复诵读这些带有“了”“呢”“的”“吗”等语气词的句子,再揣摩此刻奶奶的内心,会发现那里有肯定、赞赏、期待、引导。而这样的肯定、赞赏、期待、引导,不是强加的、外在的,而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读来让人感受到奶奶的可亲与可敬,甚至可以触摸到她那一颗滚烫的心:赤诚无瑕、童心未泯。整个文本的语言也因此透露出灵秀之气。

(二)拟人化的手法:空灵

奶奶的这一颗童心,还可以从文本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上显露出来。

“月亮进来了!”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月亮一来一走,仿佛是顽皮的孩子,在跟小伙伴们捉迷藏、躲猫猫。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奶奶就是牵引月亮的女神,在暗中遥控着月亮明灭的踪迹,然后不断指引孩子们去寻找月亮的所在。

二、形象使者:站起来和孩子说话

(一)以形传神:画面隽秀

奶奶的光辉,还在于她勇于站起来,以使者的身份,不断用形象的手段,来指引孩子们去寻找抽象的月迹与日迹(太阳路)。

月亮的踪迹何其难以捕捉,可聪明如奶奶,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带着孩子们分别到穿衣镜前、桂花丛中、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小河水里去寻找月亮(月影),但这些都还只是大自然中月亮的踪迹。奶奶真正要让孩子们寻找的,是灵魂里的月亮,那月亮就在每个孩子的心坎里。奶奶的聪明,正在于她借用了以形传神的手法,把抽象的事理转化为形象的事件,让孩子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得到“只要心怀明月,就能拥有明月”的真谛。而以形传神的手法,也使文本描写的画面更隽秀耐看了。

(二)化静为动:意境纯粹

当然,月亮是不会跟孩子们捉迷藏的。对于天空,它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对于大地,它是一个静态的存在(相对时段内)。但正是因为这样,它成了孩子们眼中最神秘的存在。奶奶趁势又借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指引孩子们借助不同的载体,来捕捉月亮的踪迹。在短短的一个夜晚,月亮的动作是不可能很大的,但在不同的载体中看到月亮的踪迹,却给猎奇心满涨的孩子们带来一种动态的错觉,仿佛月亮正在与自己玩着捉迷藏的把戏,探寻的欲望便一发不可收拾了。而这化静为动的手法,使文本中的意境也变得宁静纯粹起来:“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月色朦胧,一切都因为奶奶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而变得意境纯粹起来。这种纯粹的意境,使孩子们原本浮躁的心绪也慢慢变得宁静起来。

三、智慧大使:藏起来和孩子说话

(一)不急不躁:意蕴深刻

然而奶奶引导孩子们寻找月迹,不过是一个幌子。有例为证: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是啊,自然的月亮好寻,心中的明月难觅。但孩子们在智慧的奶奶不急不躁的带动下,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心存美丽,我们便能拥有美丽。

(二)潜移默化:心灵成长

奶奶作为智慧大使的形象,还体现在她于潜移默化间,带着孩子们一起作心灵的成长。从文本的开头与结尾的这一组对比中,我们发现,原本好奇、焦躁、“不满足”的孩子,经历了一番寻找月亮的体验后,变得宁静、放松而又“满足”。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开头)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结语)

孩子们的心智与精神好像一颗颗一直深埋于泥土中的种子,在奶奶智慧的催生下,得到了张力,破土而出,悄然成长……

佛语云:“掬水捧明月。”奶奶不过是贾平凹先生借用来展示儿童成长的禅意、童年境界的纯粹及生命姿态的曼妙的一根拐杖罢了,但没有了这一根拐杖,这篇散文将会逊色很多。奶奶的传神之处,就在于她做到了引导孩子们“掬水捧明月”,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悄然成长。这也正是本文的传神之处。

猜你喜欢
掬水踪迹传神
涟水五岛湖:采荷入梦 掬水听禅
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10·16全国公映
森林里的“彩色踪迹”
“远天凝伫 弱德之美”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研讨会召开
捕捉精彩,描写传神
老广州:“水城”的踪迹及风情
无才勤补拙 造境意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