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培举
国内船舶融资租赁业在经过了狂飙突进后正逐渐回归理性,如何使租赁业惠及各相关利益方,则要看国内突破制约力度和各企业创新的速度。
“这几年国内船舶融资租赁业迅猛发展,船舶订单也在反弹,可国内仍有不少船厂和船东愁眉不展,因为他们感觉这一切既在身边,却又距离他们很遥远。”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一个航运金融论坛上一位参会人士的一句话,折射出了国内船舶融资租赁业在快速发展中遭遇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目前,国内融资租赁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据统计,2013年融资租赁企业达到平均每天增加超过一家的速度。在这种大背景下,船舶融资租赁业也一路狂飙。但在此轮船舶融资租赁业大发展中,船厂、船东以及租赁公司却心态各异。
相比而言,大型船厂和一些竞争力较强的中型船厂日子相对好过,订单较为饱满,不少项目采取船厂纷纷成立自中国船舶工业集租赁公司,扬子洋造船、舜天船舶船企业也都相继成了航运公司,从事船舶租赁业务。对此,中船工业套物流有限公司经理张新龙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船舶业将迎来一个非常机。在航运市场些经济性不好的船,而新船型因为经济性更好则可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船东若不淘汰老旧船增加新船型,很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船东想改善船队结构,大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此种情况下,船舶租赁不啻为一条好的解决之道。一些船厂组建租赁公司,目的就是联合船东一起造船,特别是大型船企可以利用自身信用额度高的优势帮助船东融资,同时船厂还能拿到订单维持生产。可谓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按说,船舶融资租赁业的崛起,表面来看对船东是福音,但事实上船东表现得较为纠结。河北远洋运输集团总会计师寿文波认为,市场好的时候,由于贷款容易,故船东多选择从银行直接融资,较少选择融资租赁。市场行情不好时,融资租赁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问题是,市场持续低迷时还会有多少船东增加运力呢?现在的船都没足够货物运输,再增加新船那不是增加风险吗?退一步讲,即使船东想在国内融资,但囿于融资成本高且手续繁琐,最后只好选择挂方便旗在境外融资。从国内船厂接单情况来看,多为外国船东。对此,国内船东心里无疑是五味杂陈,因为中国造船强大了外国船东,然后这些船东又大量承担中国货物的进出口运输。目睹外国航运公司长袖善舞,记者不禁想起长江油运和长航凤凰的凄惨命运,这两家公司一度在船舶融资租赁市场上大显身手,到如今却深陷泥淖苦苦挣扎。融资租赁的两面性暴露无遗。
从租赁公司角度来看,近年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尤其是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表现更加抢眼,他们凭借资金优势长驱直入,大有跑马圈地之势。特别是表现强劲的民生租赁,一度被媒体誉为可能成“最大船东”,日前又传出该公司抛出30艘超灵便型散货船大单的消息,更是震惊业界。而厂商系租赁公司虽然在近年相继成立,但大部分保持低调,并未出现激进的购船行为。对此,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主管刘铮提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虽然快速但某种程度上也较为粗放,现有存量业务暗藏风险,随着航运业持续低谷运行,这些风险预计有可能会逐步暴露,相关机构(如行业协会)需要牵头梳理、排查、加强管控,提早发现并应对。显然,激进与缓行是两种不同的发展理念,是对大势的不同研判,孰是孰非,市场会给出答案。
“谈船色变!”这是当下众多中小船厂和船东对金融机构的普遍评价。而对近几年迅猛发展的船舶融资租赁,在他们眼里也只不过是“望梅止渴”而已。
根据2012年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2011~2012)》显示,我国银行贷款的主要发放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大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00%,小企业仅为10%,而微型企业则几乎为零。金融租赁公司对待中小、民营企业的态度与银行相差无几。浙江鹰鹏船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兴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验证了当下中小企业面临的艰难处境。他说,目前船舶融资租赁主要关注大客户,目标集中于屈指可数的央企和国企背景的船东,而对于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忽略对企业未来成长的评价,过分看重金融风险防范的地位,在资产抵押方面要求太苛刻,很多中小企业因此无缘借助租赁获得融资,不得不选择传统的融资渠道自行解决,借高利贷是常见之举。随着船市下滑,已有一些船厂因资不抵债而陷入破产泥潭,一些老板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跑路”。没“跑路”的,天天面临被追债、被起诉的处境,让人痛惜。
从租赁公司角度来看,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据一位银行系的船舶租赁公司人士说,他们青睐大客户也有不得已的苦衷。首先,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规模一般较小,产品竞争力不强,经营和风险管控能力弱,对融资租赁行业的认识度不高,失信现象也较严重等,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整体信誉度不高,再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我们感觉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太大,从而导致我们跟中小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其次,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具有金额少,时间紧,频率高的特点,使得租赁公司感觉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如同鸡肋,同样的程序,当然是做大企业、做大单更具吸引力。
显然,两者都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但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感觉自己如同庶出而不被待见,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此,诺亚天泽保险经纪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彦昭分析认为,对小企业不公平的问题由来已久,不光是船东和船厂,其它的小企业其实融资也很难。现在国内银行系的船舶融资租赁公司,基本做的就是贷款性质的业务,纯粹的租赁公司要么是自身实力强,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否则租赁公司再去寻找资金,那成本就会上去,船东承受不住高成本压力。租赁公司都是逐利的,当然他们希望跟大企业、大集团合作,这样他们感觉放心。国内目前还未完全市场化,银行系船舶融资租赁公司还是按照国企那一套来做,拿进存款,然后高利率放出去。国内企业税多、融资成本高,这对中小企业发展很不利。拿国内中小船东来说,目前他们缺少的是资金,而不是船。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再加之运力过剩,很多船东对未来都非常悲观。
“目前国内船舶融资租赁公司多数做的是些类似贷款的业务,这一行业在最近几年才兴起,但在国外不是啥新东西,国内整个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山东海运商务部经理葛绍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从船舶融资租赁基本生态链上来看,根据各个参与者介入船舶租赁交易程度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大致可以归为船舶资产供应商(船厂)、船舶资产所有人(船东)、船舶资产使用人(租船公司、船舶代理公司、船务公司、货运代理公司等)、船舶资产需求人(疏浚公司、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公司、散粮贸易商、矿石贸易商、原油/燃气贸易商、钢铁企业等)。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单独为主体,在当今的融资环境中都难以独自完成船舶融资,但是租赁公司的出现正好发挥杠杆和粘合作用,既满足了各方的需求,又解决了各自存在的不足。但是,国内船舶融资租赁业若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需突破诸多制约。
对此,刘铮认为,当前亟待解决整个船舶融资租赁生态链上存在的种种制约因素,出台积极的扶持政策,建立一个有利于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涉及到金融、外汇、交通、海事、工商、税务、海关等多个管理部门。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海运大国、造船大国、金融大国,但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种相关产业政策来看,还缺乏行业间的有效衔接,难以产生协同效应。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个航运扶持政策或措施,包括“国油国运”发展政策、在天津设立的我国第一支船舶产业投资基金、鼓励老旧船舶“拆旧建新”等,上述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推动了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但总体而言,后续政策在诸多方面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例如增加财政补贴、减免相关税费、实行更加灵活的折旧政策等。
王彦昭谈到此问题时更是一针见血,他说:“国内的整个发展环境不好,船东在国内融资成本太高,税赋那么重,服务也不尽如人意,不少有能力的公司都跑到国外或者香港去了,这样税收也转移走了。发展船舶融资租赁业关键是利率能否市场化,政府能否为航运业真正服务好,能否出台有利于发展航运的减税、免税等政策,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都不是问题!”
除此之外,对船舶的技术风险评估、风险监测能力弱,也是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一块短板。对此,中国船级社船舶综合业务处高级工程师曹健认为,船舶融资租赁事关多方利益,在融资租赁过程中,究竟由谁,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估船舶的技术风险,并且使融资双方都认可,好的选择是由专业第三方机构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当下租赁公司对船舶的承建船厂以及租赁方的技术风险评估和技术风险监测非常关注。针对这一系列需求,中国船级社推出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租赁资产技术风险评估与监测服务,其中包括船舶风险信息的监控和报告、新项目尽职调查阶段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性能分析、新项目尽职调查阶段承建厂质量保证能力分析、船舶起租和退租时资产交接阶段的专业咨询和现场检查、船舶定期现场检查、船舶管理公司安全管理能力检查和评估、营运船舶技术风险评估等,并且还举办相关船舶专业知识、船舶买卖风险识别与管理、营运船风险识别与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深受业界好评。
如今,船舶融资租赁业在经过了狂飙突进后正逐渐回归理性,那么如何更好地使租赁惠及各相关利益方,则要看国内突破制约的力度和各企业创新的速度。